從《思考,快與慢》到《豎屏思維》再到其他

從《思考,快與慢》到《豎屏思維》再到其他


《思考,快與慢》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鉅著。

卡尼曼認為,人類大腦有快思考(系統1)與慢思考(系統2)兩種做決定的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處於無意識“系統1”狀態當中,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能不動腦就不動腦”,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 ,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是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用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從《思考,快與慢》到《豎屏思維》再到其他


很慚愧,我之前讀書太少了。我2015年底提出豎屏思維時,並不知道到有《思考,快與慢》這部鉅著。每次開課,我費勁心思地引領大家用傳統體察的方法,自行感受到用戶在手機面前的淺閱讀、下意識、快決斷、懶思考等心理特點。然後根據這些特點提出信息有效傳播的“豎大少淺、柱子十刀”。

在課程最後,我提煉出“轉化率 = 內容質量 × 信息送達率”的公式,解釋豎屏思維能大幅提升轉化率的邏輯,在於大幅提升了信息送達率。但是提升信息送達率的邏輯又是什麼?為什麼“豎大少淺、柱子十刀”能提升信息送達率?卻沒有深挖背後的心理學。只用反覆不斷地用案例來把改進效果展現在讀者眼前,用的還是“眼見即為事實”的粗淺歸納法,最後幾乎就當做自明的論據了。

一直到2017年8月《豎屏思維》完稿,我都未能指明支撐豎屏思維背後的科學依據是什麼。在完稿前夕,因為找不到自洽的邏輯,整本《豎屏思維》還險些被我全盤推翻了。極度迷茫之時,我甚至去翻《三體》尋找支撐的靈感。幸好最後終歸正常交付出版了。

但是我知道,用體察的方式來觀察現象,然後做內心推演,再做證實實驗。這個方法是不科學的。

從《思考,快與慢》到《豎屏思維》再到其他


2017年12月我拿到《思考,快與慢》。此我花了10個月一直到2018年10月份才啃完這本大塊頭。順藤摸瓜我接著又延伸閱讀了《稀缺》《助推》《象與騎象人》《屏幕上的聰明決策》等著作,更深入地瞭解了行為心理學在更多場合的應用。在這些著作裡,心理學家們提出假設命題之後,做了大量證偽實驗和對照組實驗,結論是比較嚴謹的。

《思考,快與慢》幫我打開了行為心理學的大門。系統1系統2的理論模型讓我把之前看過的《定位》、《影響力》、《刻意練習》、《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烏合之眾》、《營銷就是大騙子》、《眨眼之間》等書貫通了起來,捋清了其中關於品牌、營銷、廣告、傳播、設計和產品定義等等的內在邏輯。

現在我知道,豎屏思維裡我所總結的“讓用戶思考,就是在趕用戶跑”、“人性又懶又蠢”、“很多時候來不及思考”、“幾秒鐘的殘酷戰爭”等所謂手機人狀態,只不過是《思考,快與慢》中所描述的人腦快思考(系統1)狀態一角。即使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系統1也一直存在。但是在信息氾濫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系統2因為信息過載而更多處於怠工狀態,從而讓系統1幾乎主宰了手機用戶的絕大多數時間。

而我總結的“豎大少淺、柱子十刀、一眼見秒懂”,是系統1更喜歡、更適應的內容形式。因為討好了手機屏面前的“現管看守”系統1,所以能提升信息送達率,從而提升了轉化率。

可以說,豎屏思維就是針對手機用戶系統1的傳播學,是“系統1+手機視覺”,或者“非理性+手機傳播”。

而一眼見是一種有效的助推工具,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到系統1快速感知信息的狀態中,所以往往能一眼就看出圖片在手機端會出現的低級問題。在設計工作狀態中的我們,往往處於系統2的精雕細琢慢思考中,即使設計時讓手機保持保持和PC同步展示、時時盯著手機,還是會不斷出現許多設計過度的低級錯誤。

系統2太認真了,完全看不見系統1所遇見的那些不便。

《思考,快與慢》包羅萬象,含義深遠。比如厭惡損失,人對於痛苦感知強度是對快樂感知強度的2.75倍;比如錨定效應,我們會無端受到新近無關信息的影響;比如稟賦效應,一旦擁有我們就不想失去;比如框架效應,同一個方案用不同的表述框架去徵詢意見,收到的回覆結果會大相徑庭。還有很多模型。各位自行啃去吧。

《思考,快與慢》在京東噹噹天貓每個線上書城都有賣。喜歡讀書的同學自行購買去。不過先提醒大家,這是一本大塊頭,讀完並不容易。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我也一樣,書櫃裡沒開始讀的新書已經超過50本了。

給不喜歡讀書的同學一點希望吧。

可以選擇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的解讀視頻,共5節課2小時。儘管看視頻也比較燒腦,但是總體上比讀書容易多了。可能是“比較系統1”的方式。(通過下面的二維碼進入,可以在72小時之內免費學習。不要錢的。發不了二維碼,有需要的同學私我吧)

還可以選擇“更加系統1”的方式。聽樊登讀書會的解說,1小時。(通過下面的二維碼進入,7天內聽完,也是不要錢的。發不了二維碼,有需要的同學私我吧)


系統1系統2思維模型會在很多學科派上大用場。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卡尼曼本人把這個思維模型和經濟學相結合,在經濟學上取得了非凡成就,最後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想,如果把系統1系統2思維模型引入到商業的各個環節中,從產品定義、廣告、營銷、公關、包裝、談判、會銷、裂變、新媒體、文案、設計、策劃……等等,凡是要跟人打交道的地方,都可以進行“系統1優化”,在系統1做決策的地方,用系統1喜歡的方式來做溝通,勢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甚至可以用來理解賭博。由於系統1有厭惡損失的特性,人們輸100元產生的痛苦,需要贏275元所得的快樂方能抵消。因此算下來,需要73.3%(275/375)贏面,綜合概率才是輸贏各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南方有些六合彩給出的賠率無限接近1:1,最後還是閒家必輸無疑。閒家面對的對手不僅是賠率,還有自己的內心。

而這些年互聯網行業裡講的“用戶體驗”、“極簡設計”、“瞬間把自己當成傻子”等等,就是很好的“系統1優化”的具體應用。也許主張機器推薦從而減少讓人思考的頭條們、多多們、讀書會們,就是這個方向探索的先行者,已經在這之上搭起商業模式了。

此處會商機無限。我們以後慢慢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