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惠州人青睞的扁米,有多少新惠州人知道?

扁米,不要說外地人茫然不知,就是40歲以下的惠州人也許都知之甚少。

扁米實質是用糯米制成的。它的製作頗費工時,一般都是家庭自制。制扁米的時間、選料、洗浸、蒸制、晾曬、保管等,都很講究。

首先,扁米制作時間應選在冬至前一個月左右。因這段時間起北風,天氣乾燥,陽光充足,所曬制的扁米耐放,不會發黴。

第二步是選米,要選用上好的當年下造出產的糯米,以大糯為佳。選出的糯米儘可能是純淨的,不雜有粘米,如雜有粘米,製出的扁米質差,食起來有硬秉秉的口感,所以制前儘可能揀出粘米。

老惠州人青睞的扁米,有多少新惠州人知道?

第三步是浸泡糯米。將每次需制(家庭用量一般每次10公斤)的糯米洗淨,為了保證扁米耐久不變質,米要淘洗3至4次,使最後一次的潲水已變成清水為止。然後將洗淨的米用桶或盆裝好加水浸泡約半天,以手捏米會碎為準。隨即以手輕輕淘洗,再倒入筲箕瀝淨水,以待上罾。

老惠州人青睞的扁米,有多少新惠州人知道?

第四步為蒸制。將浸過水的米倒入鑊裡罾中,鑊中加水蒸制,一般要蒸4個鐘頭左右,期間要多次往鑊中加水,一來保證有足夠水蒸氣,二來以免瀲水燒壞鑊頭。

第五步為晾曬。糯米飯蒸好後,先用一塊方約1平方米的布(最好用紋路密實的藍斜布,如用蚊帳布或毛巾,則糯米會粑住此種布(造成浪費),放進窩欄或竹籮中,然後將糯米飯倒入布上,再將布四周收緊,並沿四周稍用力拍打,使其成圓型飯糰即可。

最後將其放置陰涼受風處,晾至4至5天。晾到糯米飯用手去搙(搓),米飯已成飯粒即可。此時將裹布拿開(如好的布,布中粑上飯粒極少),即可用手將團米飯不斷地搙成米粒。然後將少量結成小團的(習慣稱為扁米頭)揀開另放,好、差分開曬。好的(粒狀)約曬一個星期就全乾,此時還要用米篩再篩一次,保證米粒個個完整。

至此,扁米制作完成。而篩出來的較碎米飯粒與先前的扁米頭另放一起,統稱扁米頭。

第六步是保管。將曬好的扁米放進陶瓷甕中或有色玻璃盅內,用密蓋,儘可能不要見陽光,以免變質。除了食用時開蓋外,平時不要隨便開蓋,以免招引蛀牛(米蟲)。如此,扁米則可保存很久不會變質。如每年於日頭猛烈之時倒出來曬一次,則可放置幾十年不變。筆者現今家中還保存有1971年制的和1993年所制的扁米,除了顏色稍黃,味道不變。

扁米為什麼受到老惠州人的青睞。究其原因,一是扁米做出的飯香韌好食。老惠州人通常用來蒸扁米飯食。蒸制前先將扁米洗淨,倒入少量水,使水剛好過米麵,然後在其上面放臘腸、臘肉或臘鴨或蝦米或魷魚,再加上花生油和鹽,蒸好後再倒入點醬油和摻點蔥花,香味四溢,真可說為世間上等美味。如想食甜的,可在飯將好時將糖均勻地撒在米飯上,然後加蓋待糖融化後食用。此外,食扁米飯沒有食糯米飯那樣的膩和滯。二是據說食扁米有補胃氣作用。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常蒸缽扁米飯來補補胃氣,因而有不少老惠州人每年蒸制,作為保健食品。還有,扁米能祛溼。特別是大伏天,以扁米、綠豆煲粥食就有祛溼清毒作用。筆者每年大伏天都煲它幾次。三是以扁米做的米糕好食。做法是先將扁米用鑊炒爆,然後與炒香的花生或芝麻倒進糖鑊撈均起鑊,製成扁米糕。此米糕甜酥帶韌,口感很好。天氣轉潮不易影響,而普通米糕易受潮,口感較差。

扁米起於何時、何因,不得而知,傳說在惠州已流傳了數百年。究其原因,或許是有人蒸糯米飯食,食剩的飯經風乾後,覺得浪費,因而蒸來食,為怕味變,加些臘味,殊不知,蒸出來的飯味道極佳。而經風乾的飯粒較原來的糯米外型較扁,故稱扁米。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惠州民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