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學文化

重建家學文化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學經典思想。

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作為一個文人志士必走的人生之路,而修身齊家離不開家庭環境,離不開家庭宗族裡的家風家訓家規家道的家學文化。

一個人只有在充滿正能量家學文化裡才能修正身,其正家,才能走出家門治國平天下,可見家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很是在今天,家學文化幾乎一片空白,重建家學文化,讓孩子在一個博大精深的能量場裡學習生活很有必要。

重建家學文化

首先是重建家風家訓家規家道。

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生生不息,其中在弘揚方面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學文化的傳承。中國古代特別注重家風家規的塑造,通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比如最早的《顏氏家訓》,後期的《了凡四訓》、《曾國番家書》、《傅雷家書》等等,尤其是名門望族,家學淵源,最是注重家學文化的建設。因為在古代,對孩子的教育是體系化的集團教育,而不是僅僅侷限於父母。因為古代律法特別嚴厲,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所以大戶人家為防止家族子弟株連九族,對宗親內的孩子教育是系統的體系教育。後來,傳統文化逐漸走向斷層,家族文化也慢慢衰落。如今,從國家層面也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如今孩子的教育面臨網絡化衝擊,信息化碎片讓孩子接受的資訊更多元化、複雜化,很有必要在家庭內部建立家風家訓家規家道,讓孩子在濃濃的家學文化氛圍內成長,心有所忌,行有所規,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肯定有利!

重建並不是說要費多大的勁,把諸子百家的古風遺訓拿來掛在客廳上,僅僅做個樣子,這是沒有用的,最實際的就是針對家庭成員的現狀,針對性的草擬幾條。比如針對孩子,要孝敬父母、團結友愛,不準耍脾氣,不準浪費,玩手機要限定時間等,在夫妻關係上比如不準摔東西,不準在家裡大聲叫喊,有問題先溝通等等。有條件的可以把這些慢慢往文化層次上去靠攏,逐步形成自己家的文化特色和環境氛圍。

重建家學文化

其次,在縱向方面要與血脈相連的家族文化連接上。

每個家族在傳承的幾百幾千年間,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獨特見解,千千萬萬個家族體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作為家族鏈中的一員,首先要做好傳承。要做好傳承就需要了解自己家族成員在整個歷史長廊中積澱的文化底蘊,和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鏈接上,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重建家學文化

最後,要在橫向上逐步拓展家家學文化的外延。

家風家訓家規家道不僅僅停留在最親密關係的家裡人身上,還可以擴展到親朋好友,同學鄰里之間,建立一個親密的團體圈子,在這個團體圈子裡形成特色文化,這也是一種傳承和發揚。

重建家學文化

這裡分享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家訓家規:

姬旦《誡伯禽書》: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司馬談《命子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外甥書》: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司馬光《家範》: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陸游《放翁家訓》:後生才銳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