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关注@魔南景天,一起学习更多科学教育理念。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最近“熊孩子”又闯祸了。

据报道,合肥市一个小孩把楼道里的15个啤酒瓶从28楼陆续扔下,多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老爸怒不可遏,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然后把孩子打屁股的照片晒到业主群,诚恳向大家道歉。

看着楼下满地的玻璃碎片,特别理解这位老爸,孩子任性胡来,实在令人后怕。

这几年,“熊孩子”闯祸的新闻越来越多。江西熊孩子高空扔啤酒瓶,砸坏业主汽车;南京熊孩子“组战队”用玩具枪打坏小区玻璃;甘肃熊孩子高速路边用石头砸车……

网友们都恨恨地说:每个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

家长特委屈:孩子调皮也没少挨打,可怎么打也不听话。每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刻就闯什么祸。

这是因为,“熊孩子”的家长实施的是“听话教育”,而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规则教育”。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对付熊孩子,“听话教育”常常适得其反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强调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容置疑的权威。现代父母在此基础上,又包裹上一套苦口婆心的说辞,“我这都是为你好”“你得听话”……

可盛行了几千年的“听话教育”为什么在“熊孩子”身上失灵了?

因为,“听话教育”推崇的是父母权威,现代社会推崇的是在规则中自由发展,二者不相适应。

  • “听话”教会孩子敬畏权力,却没有教会孩子敬畏规则。

孩子年幼时,即使调皮,看到父母发怒的表情也知道退缩,但他们敬畏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发火的爸爸妈妈。

有的孩子叛逆性强,小的时候还可以打骂,一旦父母没有能力压制,他们只会视规则为无物。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就像这个新闻里纵火的孩子,“爸爸说我早晚得进监狱,我就进给他看”。少年反抗的是父亲的强权,破坏的却是社会规则。

  • “听话”教会孩子顺从权力,却没有教会孩子独立思考。

“听话”的孩子让人省心,但习惯了不做选择、不做决定的孩子,丧失了更重要的东西——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有甚者,其实是放弃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对父母的权威唯命是从,既不会落埋怨,也不需要担责任,何乐而不为?这也是社会上广为诟病的“妈宝”由来。

所以,要教出懂规则的好孩子,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规则教育”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虽然中国古训“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在说规则的重要性,但缘于商业社会的运作模式,现代“规则”指的是个人教养和界限意识。

具体到家庭中,“规则教育”指的是培养孩子建立有规律的行为习惯。

  • 个人教养——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个人教养在婴幼儿阶段意味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就餐习惯、卫生习惯、安全意识、出行礼仪、学习习惯等等,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形成良好的个人教养。

这对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形象至关重要,规律的生活习惯不仅代表一个人的可靠自律,而且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各种变化。

  • 尊重界限——学会合作的社会规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识维护孩子的界限,将孩子的玩具、书桌、房间等管理权交给孩子,父母不轻易干涉,让孩子慢慢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良好的界限感是合作的基础,这也是现代社会运作的规则。孩子必须感受到界限是双面的,既要学会守护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界限,不干扰他人。

孩子最终要走入社会,只有符合社会核心理念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父母真正放心的孩子。

但有的父母说:这些我也懂,但怎么讲道理,孩子都不听,只能打一顿了事。怎么办?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3个家庭理念,不打不骂教出懂规则的好孩子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1.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争取孩子的信任。

“规则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规则,尊重规则,才能心甘情愿的遵守规则,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听进去父母讲的道理。

和谐的亲子关系,意味着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随时摆出父母的架子纠正孩子,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

如果我们习惯了说一不二,对孩子的想法和诉求从不倾听,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对父母的指令唯有服从或是反抗。

有的父母执行规则过于死板,寸步不让,很容易升级矛盾。事实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理解能力远不如成人,适当尊重孩子的需求,转移矛盾焦点,适当让步,反而能够收获孩子的信任。

2.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听话教育”和“规则教育”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规则”由谁制定?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为你好”的庇护之下,丝毫不能撼动规则,即使提出质疑,也不会被采纳,那么这种规则仍是父母权威的体现。

家庭是生活场所,家人共同生活要遵守的规则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如果孩子能够参与规则的制定,反而能更好的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也才能遵守规则。

同时,在规则之内,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自主意味着空间和自由,孩子能够部分掌控生活,自然不会处处反抗表达不满。

3.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则。

想要孩子理解规则,父母必须注重规则的可操作性,制定家庭规则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能力,不能提过高的要求,否则孩子做不到,规则就形同虚设,更无尊重规则可言。

可操作的规则必须具体,不能是“你要好好睡觉”“你要好好学习”这样笼统的要求,而是要细化到操作的细节,让孩子一听就懂,慢慢建立对规则认同的习惯。

规则不能随意改动,朝令夕改同样伤害规则的权威性。但不代表父母执行规则就要铁面无私,成长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父母要体谅孩子的要求,适当灵活执行规则。

可以尝试提供选择的方法,比如孩子不想坐安全座椅,父母不需要和孩子僵持在坐或不坐的问题之上,而是提供两个选择“让爸爸陪坐安全座椅”还是“让妈妈陪坐安全座椅”,转移孩子的矛盾注意力。

“熊孩子”高空抛酒瓶挨揍|家长的歉意背后是失败的“规则教育”

参考资料:1.图书《养育的选择》陈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