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

“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

素材來自於網絡

​20200430

星期四
風雨驟降

第四天終於也結束了,今天跟同學與老師的交流順暢了很多,看來嘴瓢最大的原罪是“不說”。

——墨城日記㉟ 之今日瞎掰


今天的「供應鏈策略」翻到了“全球化尋源採購(global sourcing)”的篇章,「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現在不得不談的兩個主題:「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與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現代奴役(modern slavery)”。

COVID-19疫情下的全球供應鏈停擺的危機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最早提出,是上世紀80年代一名叫做Oscar Gomes的諮詢師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一次採訪提出的概念。相對而言,“供應鏈管理”在經濟學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概念,但是它所覆蓋的領域,已遠遠不止常規意義上的“物流”,現代的供應鏈管理已經涵蓋了從最上游的原材料起,至最下游的消費者端的全鏈條的“貨物”流、交易流、信息流以及其中作為輔助作用的金融、IT、代理服務等所有經營環節的管理,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涉及到“買與賣”的經濟行為,都可以涵蓋在“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範疇內,也因此,相關的學術研究在近二十年內異常豐富,經濟學、管理學、信息學、社會倫理學、哲學及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內容都涉足到了該領域內。

近來,因為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發,多國多企業的供應鏈吃緊,採購、生產、供應、物流及市場營銷等商業的各個領域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西方的媒體和學術文章,都在第一時間對供應鏈領域的各個方面做了非常細緻的數據研究、現狀分析以及趨勢預測,各國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 Index, PMI)都遇到了大幅的下滑,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面臨著COVID-19導致的供應鏈危機下的挑戰與機遇,“本土供應鏈設計”(local supply chain design)也被很多公司甚至是學術領域的研究者重新擺上了檯面進行研究。《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彙編了一本集眾多相關領域文章的關於COVID-19疫情下的管理危機的免費電子書《新冠病毒+商業》,從供應鏈、新技術、風險管理及危機管理、數據管理、策略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多個領域,使讀者、學者及商業人士洞悉“新商業環境”下的挑戰與機遇。

“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登錄https://store.hbr.org/product/coronavirus-and-business-the-insights-you-need-from-harvard-business-review/10440?sku=10440E-KND-ENG進行下載閱讀。

全球化供應鏈內隱藏著的『現代奴役』(modern slavery)隱患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讀這個學位之前,並沒有接觸過這個學術名詞。早在二月份,《採購與物流》的最後一節的課堂上,老師簡單講了一下“現代奴役”理論,我當時非常詫異,五臉懵逼,一則是驚奇於現代(modern)居然還存在著奴隸制度(slavery),二則不解於其存在與供應鏈為什麼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我嘗試在百度裡以中文詞“現代奴役”進行搜索,相關的信息與文獻非常之少,可以說這個概念至少在中國的輿論與學術研究領域並非熱門與主要關注點。與之相對的西方世界裡,「現代奴役」是近幾年裡,被頻繁關注的內容,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商業實踐領域,這逐漸上升為一個非常之龐大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

“現代奴役”的存在形式,簡單而言是指存在於商業體系下可能存在的“強制勞動”、“人口販賣”、“強制婚姻與童婚”、“債務奴役”等等。它的邊界在於是否違背了當事人的意願,以各種形式脅迫當事人進行勞動或服務,提供不良的生存條件並限制其人身自由。

當然,目前而言,學術界對於“現代奴役”的範疇尚未有一個非常統一的界定,也因此多方的統計數據口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隱藏在商業行為背後的“強制勞動”(forced labor)行為被認為是其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奴役“形式。

有趣的是,這周的兩門課程都對“現代奴役”做了非常深入的講解,而其中邀請來的來自各個領域的客座講師們,也都提及了在供應鏈管理的採購管理及風險管理下的這個新的關注點。當你在超市裡花$5買了一盒美味的海鮮罐頭,你並不知道,它最源頭的魚、蝦、蟹的採集和初級加工,可能來自於一家泰國的捕撈加工廠;這個廠子裡的工人來自於孟加拉國、越南、緬甸的工人,他們或是被直接販賣至此、或是通過勞務中介偷渡而來,身份證件被扣押、人身自由被限制、生活條件艱苦簡陋、薪資待遇異常之低。同樣,當你花了¥99買了一件T恤,你也未必曉得,它的織布與印染,來自於孟加拉或印度的一家織布工廠,工人們被迫為了一份被壓榨到極致的90美金的月工資而超負荷工作。

如果當你瞭解到,自己手裡的某個品牌的某件商品,源自這樣一個並不人道的生產過程,你會有怎樣的感觸,你是否會停止為這樣沒有社會責任的行為而買單?如果一個名望高的企業,它的上游供應商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而被消費者所知悉,它所要承擔的經濟與社會危機又當如何?如果一個國家內的支柱產業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市場所摒棄時,它又將要面臨怎樣的壓力?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或許是Deepen在客座講座中,發出“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感嘆的原因。

我們必須承認,儘管這是一個如今已經被很多政府、組織及大型企業異常重視的“風險行為”,但放眼於全世界的企業,能夠真正關注於該領域的組織機構的數量還是異常之少的。很多社會機構與企業,甚至是消費者,並沒有認知或者意識,來確認自己所採購和銷售的商品或服務中,是否與“現代奴役”行為有所關聯。至少,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在不知道這個概念以前,除了關心產品質量或者食品安全外,我並不會去思考和探究這樣的產品背後有什麼違法和有違道德的商業活動;而且很遺憾的是,恐怕即便知道了這其中的“秘密”,如果沒有社會引導與教育的話,很大程度上“我”可能也不會把它當成一件與我相關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的認知現狀,將其中巨大的隱患甚至是風險包藏了起來;當一些臭名昭著的社會事件因此爆發之時,一個企業或者社會系統將有可能出現巨大的“坍塌”。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學術界和商界,現在尤其看重供應鏈管理裡對“

現代奴役”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政治、法治、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進行積極實踐的主要原因:這不止是出於倫理道德的考量,更重要的是,當“可持續發展能力”(sustainability)被更多企業列為長遠發展的目標時,盡一切可能杜絕自身供應鏈條中的“奴役”行為就成為了其發展建設的重要一環。


△END

更多原創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Panda Ponders

澳洲疫情日記

COVID-19澳洲確診情況(截止至2020年4月30日3:00pm ):

澳大利亞全境新增10例,合計6,753例;維多利亞州新增7例,合計1,361例。

“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

數據源: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做了22年採購,沒想到採購有一天有可能拯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