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口介紹】介休窯

來源:中國陶瓷雜誌


【窯口介紹】介休窯

中國陶瓷舉世聞名,千百年來名窯各表一枝。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是“三晉故土,地阜民豐”,山西窯所出的陶瓷更是華夏古陶瓷殿堂中神奇瑰麗的藝術奇葩。

【窯口介紹】介休窯


【窯口介紹】介休窯

仿建窯兔毫盞(一對)


【窯口介紹】介休窯

褐彩刻花高足碗

介休窯是山西最大的窯廠之一,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境內,其燒造歷史悠久,歷經宋、金、元、明、清,其中宋金時期達到了發展的鼎盛時期。介休窯的燒製多以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多為盤、罐、盆、蓋碗等日用器皿。

目前介休窯已發現兩處窯廠,一處在洪山鎮,另一處位於介休城內,此地水源充足,礦產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制瓷業。至今這裡還能看到窯窟、窯具,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殘片。更為驚奇的是,在窯址附近有座窯神廟。廟內碑文中記載:“丹爐炊頻,洙風扇口,高士雲集……”碑陰還題有“瓷窯稅務任韜”“前瓷窯稅務武忠”等字。這通珍貴碑碣立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詳盡地描述了當時介休窯的興盛局面,從碑文記載可知,處在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交界地帶的介休窯生產了大量的瓷器。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地褐花蓋盒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釉黑彩紅花盤

歷史上的介休地區經濟繁榮,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宋金時期,繪畫名家輩出,其生產的白地黑花及彩繪瓷,裝飾圖案具有明顯的繪畫性特徵。裝飾題材多樣,包括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裝飾手法的種類也是十分豐富,主要有畫花、劃刻剔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等,其中以鏤空雕刻見長。這些裝飾技法在制瓷工藝中被靈活運用,常用不同方法演繹發展,可謂變化無窮,異彩紛呈。

介休窯燒造的瓷器中數白瓷質量最高,產量最大,雖然歷史影響、燒造規模等方面略遜於定窯,但在宋金時期其燒造白瓷燒是山西地區的最高水平。介休窯燒造的白瓷種類分為粗白瓷和細白瓷兩種。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釉獸耳罐

粗白瓷多為低檔日常實用器物,有盆、碗、罐、盤等,胎泥淘洗不精,質地較粗,全部使用化妝土,胎為白中泛黃或白中泛灰、灰色,其原因是火候的不同而導致的。燒造技法上多采用三叉支具。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釉執壺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釉鏤空燻爐

細白瓷在介休窯器物品中產量最大,而且品種多,質量高。其品種有碗、盤、盞、洗、盒、瓶、爐、香薰、小盂、注壺、玩具、裝飾品等。在施釉方面,一反粗白瓷多施釉不及底的做法,多數施滿釉。器物製作規整,胎質多數堅緻細膩,釉層較薄,且細膩勻淨,少有類似定窯淚痕的現象。支燒採用三支釘、墊砂燒造、小部分為四支釘。

【窯口介紹】介休窯

白釉黑花枕

介休窯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燒造的品種繁多,工藝精湛,不斷借鑑和吸收其他窯口的制瓷工藝,但在材料和製作工藝上高度自由與精巧,堅持自由創作和自由發揮,兼容幷蓄學習名窯樣式,做到了賦予個性化的創新,而且承載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內涵和社會變遷史。具有實用、簡潔和樸素的審美追求,以及自由、創新和個性的美學風格,且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也是一項不可的文化藝術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