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特殊的時間 東漢著名辯論賽


漢這個朝代本身就極為特殊,到今天我們仍舊用這個朝代的來代表自己。可以見的這個朝代對我們民族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今天小魏就來大話一下東漢時期的一次著名辯論賽。東漢是我們民族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很多做法決定了我們的民族性格,同時也·有許多相互矛盾的政策在這片土地上推廣。東漢接承西漢政策讓儒家這片土壤再次溼潤了起來,京城再次聚起了一股學術潮像以後往的各個朝代談今說史的氛圍也十分高漲,學術的自由未免不會觸動君主敏感的神經,繼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史上又出現了一次通義思想的大事件。漢章帝劉炟白虎通義事件是這樣的,劉炟其本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儒士,在那個時期讀書人思想比較活躍對於前人留下來的儒家經典紛紛發出自己的看法,對彼此紛紛破口大罵。彼此分成各個學派,皇帝一看這還了的再讓他們這麼造下去 中國思想界遲早要分裂。這是劉炟作為一個皇帝一個儒者都不想見到的局面,於是乎他灑灑洋洋寫下了一封昭告天下儒士的詔書,你們平時不都喜歡爭辯出個是否嗎?都跟我到白虎觀來讓各大學者好好的辯論辯論,最後由老子決定到底那一條誰說的對,誰說的錯。就這樣中國史上最大的一次辯論會就此拉開帷幕 當時大儒士們辯論的範圍主要是在,易 禮 詩 書 春秋這幾部書放在現在也是大部頭,就算看完也要好幾年光景,跟不用說把這個其中的許多枝末細節拿出來辯論個不停,當時參加的有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參加者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鬱等數十人

當然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辯論是在紙上完成了,要不然你可以想象在那麼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中開展一次一個這麼多人雄辯會,假設一個末節的小問題要辯論個十分鐘,那些個著名的學術觀點辯論個半小時。等這些個大名士把問題的都解決完,估計也個個要杜鵑諦血了。把嗓子眼都噴出來。但是在紙上的辯論也不輕鬆,寫完了交由皇帝,皇帝認同哪個問題的哪個說法,以後這些儒士講學時就講只能按照這個說法來教學。

紛當時西漢武帝時佔統治地位的今文經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製成定論,以壓倒對方。其對立派系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刮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瀰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於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用盡畢生所學捍衛自己門派的地位

後來我們偉大的史學家班超還把這次講義所取得的學術成果編成了一本書叫 白虎通義 當我們站在今天這個角度來回顧這次事件當然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先說一下好的,我們環顧一下我們遙遠歐洲,他們也有自己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大賽

也是在整體辯論個不停,從這個角度看辯論還真的人類的天性。在他們這個民族經歷巨大的歷史浩劫的時不統一的思想必然使得民族分裂。就像是一對不和諧的夫妻生活,我和你認同的東西都不一樣我憑什麼跟你過。但是這種分裂不一定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就拿我們今天的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來說基督教分為正東教 天主教 達爾文宗 新教等等,但他們仍然是信仰同一個上帝只是他們對教義的解釋,對聖經的解釋各不相同。歷史上他們也發生過相互殘殺相互迫害的例子。但是呢由於基督教可以擁有這麼多的不同形態擁有更為廣義的解釋,所以它才能夠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傳播的這麼遠。所以白虎觀事件對於中國這個偉大的民族來說可能是幸運的,因為它使得這個民族擁有了更加堅實的構造在面對歷史洪流時能夠阻擋衝擊,但對於儒學這門偉大的學科來說這也是它的不幸因為這次事件阻擋了它的不同形態的演變,使其只能成為中國的一個本土宗教,不能更大的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