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令漢帝國畏懼的草原帝國匈奴,後來怎麼樣了?

眾史千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北方的遊牧部族匈奴人,居住在廣大的蒙古草原上。他們的生活情形,常受自然條件所限制,他們以放牧馬、牛、羊、橐駝來生活,他們為了要飼養這些畜類,每年不得不由北而南,由南而北,逐水草而移動。遊牧人,平時的遷徙很有規則,所謂“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漢書·匈奴傳》)。



因為漢地有富底的城邑,肥沃的土地,這些對遊牧人來說都是富於誘惑性的目標,所以他們時常劫掠漢邊境。他們在幾個世紀之中,總是突然侵入漢北邊郡縣,洗劫城市,蹂躪莊稼,掠漢人為奴婢。當漢軍雲集的時候,他們又回到草原地帶,在茫無邊際的曠野裡四散了。

一、兩漢時期的匈奴人變遷

兩漢時匈奴人的社會還滯留在家長奴隸制的階段,奴隸經濟還不是匈奴部族的整個經濟基礎,奴隸只是輔助力量,只是主人的助手。漢元帝時(公元前32年),郎中侯應對匈奴事狀稱:“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漢書·匈奴傳》從這話看來,匈奴人對待奴隸遠較漢人為溫和,也就是說匈奴的社會階段遠較漢族社會為落後。



先進的漢族文化漸漸地影響了遊牧的匈奴人,匈奴單于也採用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尊號,匈奴的王侯們派遣自己的子弟到漢王朝來居住。匈奴人也開始模仿和採用了漢人的習慣 和漢人的服裝,近時在蒙古北部發掘了一些埋葬匈奴酋長的墳 墓,發現有戰車、漢地的絲織品、織有帶翼野獸裂麋鹿的華麗地毯、珍貴物品、傘蓋及其他物品。

公元46年(東漢建武二十二年),蒙古高原發生了空前的大旱災,“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遊牧於這裡的匈奴族,“人畜飢疫,死耗大半”(《後漢書·南匈奴傳》)。在這樣大饑饉、大癘疫 的時期中,匈奴汗國分裂了。一部分匈奴人依附東漢,是為南匈奴;大部分匈奴人則向西方遷移,是為北匈奴。自是之後,匈奴遂分南北。

二、北匈奴的變遷

公元91年,東漢復驅逐北匈奴勢力於金微山(阿爾泰山)之外,北匈奴遂益更西徙,與以前西徙的匈奴人(郅支單于遺族)會合,越烏拉山及伏爾加河,抵頓河而止。安置他們的帳幕於裡海之北,有兩個多世紀之久 。



過了兩個世紀,北匈奴的後裔在遷徙期中和其他族如阿蘭 人混合以後,在4世紀60年代,出現於歐洲東部。5世紀之初, 匈奴已有歐洲之半(自高加索直達易北河),其後立國於匈牙利平原,以那裡為中心,進而經略中歐。

5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匈奴主阿提拉(Atil)的兵鋒直逼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城下。 而且曾深入高盧,攻陷奧爾良,當時羅馬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 The Scourge of God)。 阿提拉死(公元453年),歐洲的聞奴汗國,為阿提拉諸子所瓜分;匈奴征服地區的日耳曼人,亦群起反抗,因此汗國驟然衰 落。有些匈奴人定居多瑙河右岸,其餘的則回到黑海草原。

北匈奴西遷時,經過伊犁河流域,“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的伊斯色克(Isik)湖畔,於5世紀的前半葉建悅般國,“地方數千裡,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北史·西域·悅般國傳》)。



三、南匈奴的變遷

匈奴既北徙數千裡,而南匈奴率五千餘落依附東漢。初居五原塞(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以東、包頭市西、烏拉山以南),不久遷至四河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之納林)。東漢王朝以巨大的軍費,每年一億九十餘萬,供給南匈奴,使為西北的外圍,以抵禦北匈奴。

其後鮮卑的勢力,日益西漸,至盡有匈奴故地。且趨五原攻匈奴南單于,殺左薁鞬日逐王。南匈奴感受鮮卑的壓迫,於是亦益南徙塞內,到達了晉陝高原北部,最後建王庭于山西離石的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



黃巾大起義爆發,漢政府欲調發南匈奴兵鎮壓農民起義,匈奴部眾不從,殺單于羌渠,別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羌渠子於扶羅既不得立為單于,求助於漢,值漢衰亡,於扶羅遂乘釁將數千騎與白波起義軍合兵,略地趙、魏,兵鋒及於河南。

後曹操以南匈奴處內地,人口繁殖,勢力漸大,始分匈奴為五部,以弱其勢。每部置帥,選漢人做司馬,來監督他們。魏末又改帥稱都尉。左部都尉統萬餘落,居故茲氏縣(今山西臨汾市南);右部都尉六千餘落,居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南部都尉三千餘落,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北部都尉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今山西忻州);中部都尉六千餘落,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東北)。



至此已有匈奴三萬餘落,分佈於今山西汾水流域。曹操還通過幷州刺史梁習,“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豪右已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又因大軍出征,分請以為勇力,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凡數萬口。……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三國志·魏志·梁習傳》)。

這樣一來,保塞的匈奴不論上層、下層,全都被置於曹操的有效控制之下。

西晉初年(公元265—287年),塞外匈奴歸附者,一次兩萬餘落,一次兩萬九千三百人,一次十餘萬口,一次一萬一千五百口,前後有十九種,各按部落,居住塞內。而其他所謂“雜虜”之以“內附”而移居中原內地者,亦“前後千餘輩”(《晉書·武帝紀》咸寧三年),甚至有“男女十萬口”(《晉書·武帝紀》大康十年)的。



十六國時期,匈奴入塞十九種中之屠各種劉氏建漢、前趙政權(公元304—329年);羌渠種石氏建後趙國(公元319—349年);屠各種赫連氏建大夏國(公元407-431年)。

當東漢時,還有一支遊牧於青海祁連縣西北黑河流域的盧水胡,後來他們也驅著畜群向東北遷徙。魏晉之際,盧水胡的一支已經到達了今天甘肅的張掖、高臺附近的黑河流域,而且逐漸從遊牧轉向農業的定居生活,他們稱為臨松(郡名,今甘肅張掖南)盧水胡。



這一支的部落酋長大沮渠氏以後建北涼國(公元397-439年)。由於大沮渠氏先世曾為匈奴左沮渠之官,故以官名為氏。後來的人,也因為盧水胡曾為匈奴之官,所以認為他們也是匈奴族了。

這以後,經歷了幾百年魏晉南北朝的混戰,匈奴種已經全然融入到漢族中,成為漢族的一部分。


常棣tandy


匈奴帝國的形成過程,歷史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只記載他們興起於蒙古高原,發祥於陰山山鹿,這個馬背民族通過不斷的戰爭統一了北方部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支力量,足以消滅任何一箇中原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但北方匈奴的威脅依然存在,秦始皇不得不命公子扶蘇和蒙恬率20萬大軍駐防邊境,防止匈奴人南下,可見,秦始皇也是畏懼匈奴人的。

漢朝建立時,正值匈奴帝國兵強馬壯,劉邦本想挾統一的餘威消滅匈奴,哪知第一戰就被圍在白登山,幸虧劉邦的謀士諸多,且能力出眾,採取了賄賂的辦法,花大量的金錢和美女買通了匈奴單于的近臣才得以逃脫,從此,漢朝每年都向匈奴進貢,並選公主嫁到匈奴和親。

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匈奴人更加瘋狂,甚至戲弄呂太后,但呂太后也只得忍氣吞聲,繼續著進貢和和親政策,文景兩帝時,由於實行了休養生息的國策,國家逐漸富強起來,史稱文景之治,但對匈奴的政策依然沒有改變,公元前196年,漢朝政府把劉徹的姐姐嫁到匈奴,同時陪嫁的還有太監中行悅。看到姐姐撕心裂肺的慘景,劉徹心中理下憤怒的種子,發誓此生一定要消滅匈奴。

歷史好像真的有輪迴,這個劉徹還真的當上了皇帝,史稱漢武帝,因此,從登基那一天開始,他便著手謀劃滅匈奴的戰爭。

公元197年,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漢王朝將領,開始了消滅匈奴的戰爭,儘管匈奴人藝高膽大,旦有漢朝的漢奸中行悅當謀士,但漢朝的軍隊仍然銳不可當,打得匈奴人無力迴天,特別是霍去病,帶輕騎長途奔馳2000公里,直搗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使得匈奴無顏色,而霍去病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漢武帝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清剿匈奴,使得匈奴內部瓦解,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投降,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子民,另一部分匈奴人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土地,遷徙到更遠的地方。有證據表明,今天歐州的匈牙利人,就是當年匈奴人遷徙到那裡的,同時在俄羅斯、中亞五國也有他們零星的分佈,南下的那一部分匈奴人,後來與漢朝的子民在一起不斷融合,他們與大漢子民一起,在長期的融合過程中,不斷形成了我們偉大的漢民族。(圖片來自網絡)





紫色的玉


公元前60年,也就是漢朝建立西域都護府的那一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汗國內部出現了五個單于混戰的局面,最終形成了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兩大分支。

至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內附漢朝,這便是南匈奴。

從此,匈奴分裂為兩部分,南匈奴成為漢朝的一部分,而北匈奴繼續稱雄大漠。

漢朝擊敗北匈奴,是在公元91年,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北匈奴被竇憲在阿爾泰山擊敗,漠北出現了權力真空,形成了一個大混亂的局面。

此後,北匈奴一分為四,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1、北匈奴單于弟弟於除鍵部分

北單于的弟弟本是漢朝支持的對象,漢朝的本意是用來取代北單于的地位,不過他最終叛漢,在率兵逃回漠北的過程中被漢軍追上斬首,其部屬也被全殲。

2、北匈奴單于殘部

北單于被竇憲擊敗後,率殘部遠走中亞的烏孫、康居,這一部分的具體人數,史書並無記載。這一部分最終與中西亞、東歐的遊牧民族阿蘭人、哥特人等融合,一般認為公元4世紀出現在歐洲的匈人便與匈奴有關。不過,匈人不可能完全是匈奴,畢竟時間已經過了300年,匈人至多是擁有匈奴的部分族群。

3、加入鮮卑

北匈奴單于西遁之後,大量的匈奴部族其實仍然留在了大漠。而隨著漢軍退回中原,與漢軍聯手擊敗北匈奴的鮮卑則佔據了匈奴故地。

於是,留下的匈奴人便加入了鮮卑,從此成為鮮卑的一員,之後又隨著鮮卑人入主中原,比如鮮卑宇文氏便本是匈奴人。

4、加入柔然

除了加入鮮卑外,還有一部分匈奴人始終留在大漠的北部,他們一直到公元4世紀才被柔然所吞併。

柔然,是鮮卑別部,在鮮卑人入主中原之後佔據了大漠草原。

以上便是北匈奴四部的結局。

除此之外,內附的南匈奴在西晉末年掀起了永嘉之亂,劉淵在滅了西晉之後建立了漢國,後來有改稱“趙”,史稱“前趙”,從此我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隨著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結束,南匈奴和鮮卑人一樣,最終融入了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