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故里話英雄

霸王故里話英雄

因了“霸王別姬”和“破釜沉舟”等典故的緣由,出差宿遷,我順便到了項王故里,去解讀一位歷久彌新的英雄形象。

霸王故里話英雄

到達項王故里時,天色已晚。初冬的夕陽掛在西邊,灑出一片模糊的暈黃。我走近城區南郊下相梧桐巷,鱗次櫛比的建築群撲面而來,美輪美奐。這些古香古色、拔地而起的建築群,包裹著修繕一新的項王故里。項羽故里坐擁在建築群裡,用自己卓爾不群的記憶符號,述說著項羽往昔的故事。

霸王故里話英雄

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自幼喪父,跟隨叔父項梁長大成人。成人後的項羽,骨格魁梧,膂力強壯,雙手能舉千斤大鼎。二十四歲時,項羽起兵反秦,殺秦王子嬰,焚咸陽,自稱西楚霸王,威風不可一世。然而,歷史的風雲就是這樣雲譎波詭。原本可以鵬程萬里的項羽,在與劉邦震天動地的楚漢相爭中一敗塗地,羞渡烏江自刎而死,年僅3l歲。

霸王故里話英雄

其實,項羽完全可以匿影藏形,以待東山再起。然而,他剛直不阿、不屈不撓的性格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他用死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輝煌壯烈的一生,成了名貫古今的悲壯式英雄。這種有稜有角的悲壯式英雄,成了歷代百姓謳歌膜拜的偶像,傳之不朽,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詞,便是生動的寫照,而項羽家鄉的百姓更是為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立碑、建坊,以示紀念。

霸王故里話英雄

走進項羽故居,迎面高聳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項王故里”四個大字。因牌坊建在古黃河大堤上,主體建築在堤下,居高臨下,整個建築群盡收眼底。項羽故居的建築風格既有漢代民居特點,又有宮殿式建築風味。室、閣、亭均為青磚青瓦,飛簷石基,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其中廊柱、格扇、雕刻繪畫精美絕倫。故居四周圍牆呈淡黃色,上覆青色小瓦,看上去古色古香,雍容典雅。

霸王故里話英雄

故居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象徵項羽故居為帝王規格。

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魁偉的塑像。塑像目光炯炯,氣宇軒昂。四面牆上鑲嵌著反映項羽生平的“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沉舟”、“鉅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十二幅浮雕,浮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霸王故里話英雄

英風閣前有氣勢磅礴的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徑1.9米,重8噸,鼎上鑄銘文,記敘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英風閣東西建有碑廊,東廊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巨幅石刻,為著名書法家戚慶隆所書。西廊為當代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歷史名人歌頌項羽的詩作。

霸王故里話英雄

故居的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繫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絕。院內廣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時花卉。那株相傳為項羽當年手植古槐,雖經歷二千多年風風雨雨,樹貌奇古,枝幹蒼老,但依舊充滿勃勃生機,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霸王故里話英雄

冷風習習,落葉瀟瀟。踩著朦朧的暮色,我走出項王故里,可思緒卻依舊在楚漢風雲的大開大闔中縱橫馳騁……項羽被困垓下,足智多謀的劉邦讓懂楚歌的部下齊唱楚歌,驟然間哀婉的楚歌隨風四起,連綿不絕。楚營將士聽到四面楚歌,思家之情扶搖而起,紛紛逃離楚營。項羽和愛妾虞姬帳中飲酒,黯然神傷。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楚霸王竟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痴情的虞姬也忍淚唱起了《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出的是絕命歌,也是愛情悲歌,唱罷拔劍自刎,珠沉玉碎。

霸王故里話英雄

項羽悲痛萬分地掩埋了虞姬的屍體,帶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至烏江邊。他原本可以過江躲過一劫,然而,為了自尊,也為了形象,更為了追趕黃泉路上的虞姬,他最終也選擇了自刎。

猶此,項羽成功地進行了角色轉換,由“賊寇”轉換成了英雄,赫赫揚揚,流播至今。

霸王故里話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