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大明王朝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崇祯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的弟弟。明熹宗的子嗣早夭,仅仅在位七年之后服用“仙药”而亡,因此传大位给了时为信王的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

后人经常会思考,大明为何传至崇祯而亡?有俗语曰:明实亡于万历,也就是说崇祯只是我们俗称的“背锅侠”,那么情况真是如此吗?大明到了崇祯朝真的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了吗?

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我们不妨做个比较。如要亡国,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外国入侵,二是权臣窃国,三是农民起义。同样作为亡国之君,汉献帝面临的局面是这样的,外戚何氏掌握大权,十常侍控制内廷,天下诸侯各自拥兵自重,兼有黄巾军大起义,后来又来了更加残暴的窃国大盗董卓,可谓是所有亡国因素具备,神仙难救;唐绍宗面临的局面则是这样的,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分崩离析,黄巢起义已经使得大唐名存实亡,又有权臣朱温掌控整个朝廷,也可以说有心回天,无力救国。

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但是崇祯皇帝登基伊始,面临的局面却是这样的:内部虽有太监与内嫔专政,但是却没有威胁到皇权统治,帝国内的官吏们依然惟皇帝命是从。外部虽然有官吏横征暴敛,但是正常的税负运转尚没有中断。辽东有后金盘踞,但是要说打进来暂时还是不可能的。天下有瘟疫与叛乱,但是朝廷体制仍能正常流转,只要手段得当,要处理起来也并无不可。那么经过分析,大明到了崇祯时代并没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那么崇祯朝的大明到底是怎么亡国的?

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先来看崇祯上位之初,都有哪些举措。其实崇祯一开始还是做的不错的,首先他吸取了熹宗时期魏忠贤与客氏为祸朝廷的教训,慢慢地翦除了二者的势力,最终客氏被逐、魏忠贤自尽,将朝廷的主政大权收归到自己手中;其次展开平反昭雪活动,为一些受阉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一定程度上整肃了朝廷的风气;其三勤于政事,崇祯的勤奋是史上有名的,为处理奏折他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其四崇尚节俭,发起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并且以身作则,当政期间从未大兴土木,一应吃穿俱皆从简。

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然而天下的局势却没有变得太平,反而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劣。当然其中情况自是万分复杂,但探其脉络,大致有以下几点致命原因:

矫枉过正

在清算魏忠贤一党的过程中,崇祯暴露出自己为政尚浅的缺陷,盲目地扩大自己的战果,甚至到后来就简单地得出跟魏忠贤关系好的就是坏人,关系不好的就是好人的荒谬判断,原本是铲奸除恶的善举,却造成了朝局动荡、人心惶惶的局面。

饮鸩止渴

从万历时代开始,明朝的税赋就已经极为繁重。到了崇祯时期,于正常的税赋之外,又加派三饷,即剿饷、练饷和辽饷,以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于是已经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站起来反抗,贼越剿越多,钱越征越缺。

性格使然

崇祯是一个犹豫猜疑的人,很难有人得到他的信任,在重要的大事上也往往是举棋不定,错失良机。最能体现他犹豫的就是在剿贼这件事情上,或剿或抚,数易其策,这就使得前方统帅很难做决定,也使得原本归降的农民军降而复叛。最能体现他猜疑的就是在对待袁崇焕的问题上,在袁崇焕火并毛文龙该罚的时候不罚,却在皇太极叩关该用的时候把袁崇焕下了狱,已巳之变之后边军基本丧失了军心。此外,有功不赏、有罪重罚的特点,也使得官员在做事的时候,要不胆战心惊,要不就苟求自保。

白银内流

最后,也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白银的大量内流,使得明朝的经济体系面临崩溃的状态。在万历以来,明朝的白银开采量大大增加,一条鞭法使得白银成为官方正式认可的货币,而明代中后期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大量的美洲白银跟随西班牙等殖民者流入中国东南地区,白银的流入破坏了中国原本银钱平衡的经济运转体制,反应到最重要的钱粮关系上就是粮食价格的暴涨,而军队作战说到底依靠的就是粮食,这里就不深入阐述了。

崇祯勤政如斯,却为何还是亡国了?

崇祯最后面临的情况就是钱越征越少,粮食越来越贵,自己的身边连一个可用之人也没有了,而李自成的农民军离皇宫的脚步却越来越近。于是万念俱灰的他,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的傍晚,杀死了自己的贵妃,又亲手砍断了自己女儿的手臂,最后仅带着一个太监,在城外的煤山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