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臥薪嚐膽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的形象從此就立了起來,和韓信一樣成為了能屈能伸的典範。

中國的文人往往就是這樣,喜歡一廂情願地意淫一些英雄故事,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不過是自我安慰的麻醉劑。

關於吳越之間的戰爭,真實的歷史並沒有那麼輕鬆,也沒有那麼正能量,反而處處彰顯了人性的陰暗面。

越王勾踐並沒有那麼勵志,他的所作所為其實是人性和道德的倒退,他的本來面目恰恰是為讀書人所不齒的小人。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越王勾踐自編自導了一場苦情大戲,他所謂的臥薪嚐膽從一開始是就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更不值得任何人去讚美。

吳越之間的戰爭本身就是越國挑起來的,吳國從一開始是就是正當防衛,並沒有任何對不起越國的地方。

反觀越王勾踐,卻把自己當作了最大的受害者,根本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包藏禍心。

這場戰爭的緣由要從他們的父輩開始講起,也就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允常兩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是講究禮法的,即便是兩國之間的對戰也要兩軍對壘才能開戰。

吳越兩國本來素無恩怨,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10年打敗了越國,自此以後吳越兩國開始結仇。

越國顯然是有著復仇的傳統,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趁著吳王闔閭不在都城,率先採用了偷襲的方式攻入吳國境內。

偷襲這種作戰方式現在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是在春秋時期是非常不道德的,所幸吳王闔閭最終還是打贏了這次戰爭。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吳越戰爭的開端並非是吳王在公元前510年打贏越國的那一場,而是5年之後越國偷襲吳國的這一場。

正是這場偷襲徹底挑起了吳越兩國之間的矛盾,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兒子勾踐繼承了王位。

在勾踐繼位後的第二年,吳王闔閭為報當年的偷襲之仇,向越國下了戰書,兩軍在檇李這個地方進行了對壘。

這一次越王勾踐又不好好打仗,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狡詐,派敢死隊在吳軍面前一個個自殺,目瞪口呆的吳國士兵放鬆警惕,因此敗下陣來。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這次戰爭給吳國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吳王闔閭在這次對陣中不幸去世,而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他的位置。

經過兩年的勵精圖治,吳國的實力大為增長,但是還沒有等到他去攻打越國,勾踐就主動發起了戰爭。

報仇心切的吳王夫差這次打敗了越國,並且俘獲了越王勾踐,讓他在吳國做了三年的人質。

越王勾踐這才開始了他的臥薪嚐膽之路,史書上記載是越王勾踐為了贏取吳王夫差的信任,所以甘願做一個馬伕為吳王效力。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但事實是吳王夫差根本不可能殺掉勾踐,吳王夫差從來都不是以屠殺為目的的,他的根本意圖是要別人臣服。

吳王夫差有一百個理由殺死勾踐,難道殺父之仇還不夠大麼?要是夫差真下想殺人洩憤,勾踐養個馬就能過去?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吳王夫差此時不想再挑起吳越之間的禍端,他認為已經征服了的地方就沒有必要趕盡殺絕。

除此之外,吳王夫差還有著更為遠大的政治抱負,那就是北上攻克齊國、陳國、魯國,以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然而吳王夫差沒有出生在一個好時期,他所處的年代是春秋末期,也就是說戰國馬上就要來了。

越王勾踐被釋放之後第一個想的就是復仇,他忍辱負重的背後是人性的陰暗面,主宰他的思想是暴虐的軍國主義思潮,或者說是戰國時期的“王霸思想”。

在蟄伏了十年之後,越王勾踐帶領著越國人馬殺到了吳國,吳國兵敗之後主動求和。

越王勾踐在殺掉了吳國太子之後,接受了吳國的求和,按道理此時他的大仇已經得報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講道義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夫差還是太嫩

越王勾踐在十年之後再次偷襲吳國,最終導致吳王夫差兵敗自殺,含恨而終。

吳越戰爭的結束不僅意味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還意味著周朝以來的禮制全面崩塌,戰爭真正成為了國家的武器,而殺戮與征服成為了滿足帝王野心的手段。

越王勾踐是“王霸思想”的最早實踐者,他打著復仇的旗號矇騙了太多人,在他隱忍的表象背後是遮蓋不住的野心和慾望。

自始至終,越王勾踐都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任何人去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