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日前,大眾集團監事,德國下薩克森州經濟部長Bernd Althusmann向公眾表示:在疫情影響下,德國汽車企業很難達到歐盟2020年排放目標。與此同時,他還呼籲歐盟調整該目標,並取消對汽車產業的鉅額罰款。據悉,這一罰款額度可達14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19.6億元),涉及歐洲13家汽車企業。

作為歐洲第一大的汽車企業,大眾集團為何會公開向政府喊話“求放過”?歐洲車企正面臨何種壓力?燃油車排放政策的日漸嚴格與電氣化又有怎樣的聯繫?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1為什麼罰錢——歐洲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

歐洲車企面臨的壓力來源於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歐盟自2020年起實行的排放法規再一次成為史上最嚴。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根據歐盟要求,車企在歐洲銷售的95%的新車平均碳排放量不得高於95g/km,到2021年,車企在歐洲銷售的所有車輛平均碳排放量不得高於95g/km。但2018年,歐盟地區的轎車新車平均CO₂排放量為120.4g/km。2025年,歐盟境內的新車平均碳排放量要達到81g,2030年將達到59.4g。這對一眾車企來說可謂巨大的挑戰。

為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車企們甚至開始控制旗下燃油車銷量,並加大新能源車型和純電動車型的銷量佔比。儘管是疫情(歐洲)爆發前的1月,德國境內不少車企銷量都出現了同比大幅下滑的情況。

根據歐盟排放新規,如果車企銷售一臺碳排放為190g的燃油車,需要再銷售一輛純電動車來平衡碳排放。所以車企們大力推動新能源產品(包括混動、插電混動和純電動)用以抵扣自身燃油車的碳排放問題。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但由於疫情爆發,摩拳擦掌推行電動化的車企們可謂雪上加霜。大眾的跨時代車型ID.3都有可能無法如期上市,達成歐盟排放目標對於各大車企都具有很大挑戰。

有諮詢公司預測,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歐洲13家主要車企都無法達成歐盟排放目標,他們將共同承擔14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19.6億元)的罰款;其中大眾可能需要承擔4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47.46億元)的罰款,為數量最多的車企。

·2為啥這麼嚴——《巴黎氣候協定》惹的“禍”?

也許有讀者會問了:歐盟幹嘛把排放政策搞這麼嚴格,這是要自己打自己嗎?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這就要回溯到《巴黎氣候協定》。由於全球氣候變化速度不斷加快,溫室效應顯著,世界各國聚在一起開會討論並簽署了控制全球升溫速度(2℃/年)的協議。其中,歐洲國家作為發達經濟體,為了起到“帶頭作用”,率先節能減排。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溫室效應的一大“元兇”就是公共交通。根據歐盟報告介紹,交通運輸佔歐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一,是造成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汽車碳排放的控制就成為了《巴黎氣候協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家承諾的減排壓力就下放到了企業。相當嚴苛的《排放新規》就此發佈。

·3帶來什麼影響——個人與行業各有不同

嚴苛的排放法規與全球節能減排的壓力下,市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1.老百姓——沒影響

對於個人消費者來說,一系列的排放新規在短期內帶來的影響並不大。我們不難注意到,如今市場上仍然是燃油車的天下,而法規也沒有要一蹴而就地改變現狀,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多數國家出臺的禁售燃油車政策多數也都在2030年以後。所以短期來說這些規定不會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2.汽車行業——變局、革命

雖然剛剛我們提到,排放法規對消費者來說可謂“無關痛癢”,但對燃油車企業來說可謂“變局”。

·節能減排的內在壓力

為了節能減排,光在排放上下功夫已經很難了。根據濰柴汽車、吉利商用車等高層在不同場合的分享我們瞭解到,繼續提升尾氣排放處理裝置效率所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與其致力於提升排放水平,不如轉型向新能源汽車(電池、燃料電池等)。所以大眾等企業“大張旗鼓”地開啟電氣化轉型的內在緣由就不言而明。

·電氣化是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的基礎

除了排放法規的巨大壓力外,電氣化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的基礎。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隨著科技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也被愈發重視。而電則是最好實現科技體驗、自動駕駛等前衛技術的載體。此外,隨著各國排放法規的愈發嚴格(歐洲、亞洲車企都在面臨排放法規的嚴格要求),車企們也紛紛走上了電氣化之路。

小結:雖然對消費者來說全面電氣化似乎遙遙無期,但對於企業來說,嚴峻的排放考核與智能化、網聯化是不能忽視的重點。順理成章的是,電氣化大潮只會愈發洶湧。

·4歐洲是先鋒,中國是藍海市場

雖然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壓力更大,對於排放要求的支持也更為急切。但發展最如火如荼的是中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頭羊。

·市場

首先是市場,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連續多年銷量位列全球第一。想要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分一杯羹的企業不在少數。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舉個例子,大眾集團2019年開啟新能源戰略。在戰略規劃中,大眾集團表示到2028年,集團將推出70款電氣化車型,其中中國市場將成為其主要市場——到2028年,集團將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車銷量來自中國。

除此之外,日本、韓國、美國的車企也在華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以期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雖然2019年中國市場增長趨勢放緩,但整體上講,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不光市場體量大 技術推廣力度也領先全球

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劃很早就開始了,如果從“十城千輛”計劃算起,已經過去了十一年。在這十一年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謂蓬勃發展。除了諸如比亞迪、北汽、蔚來等活躍在大街小巷的產品,產業鏈上下游方面也表現優異。

漫談歐洲車企向《環保法規》“求放過”背後的故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動力電池領域。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是整車的動力源頭,在這一領域,中國本土企業寧德時代在出貨量上全球領先,同時在技術水平上相比美歐企業也不落人後。根據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約62.2 GWh,其中寧德時代就佔到了31.71GWh,佔比達51%。在全球市場中,也力壓第二名28.1GWh的松下奪魁。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均勝電子等上下游優質企業與國際接軌。特斯拉實現國產後也與大量中國本土企業合作,使之成為其零部件供應商。同燃油車競爭力較弱的窘境不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技術領域並不羸弱。

寫在最後:汽車電氣化趨勢不可逆轉,雖然疫情影響下,車企們的腳步有所放緩,但隨著各洲各國排放法規的日益嚴苛,車企們必須考慮向電氣化轉型。但其中最大的變數是美國。

我們看到2019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悍然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成為了節能減排的“旁觀者”。而已經做好電氣化轉型的美國兩大汽車巨頭通用與福特是否會因為美國的“退群”而在未來對自身的新能源戰略規劃作出調整,我們將為您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