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2020樓市會如何?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來年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2020年經濟工作剛剛閉幕,中央再度定調房地產:


要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工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住房。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房住不炒”的提法並不稀罕,2018年、2019年的高層會議中均有提及,但不影響2018年、2019年四季度開始有城市出現樓市調控放鬆的跡象。

本次會議最大的亮點在於“全面落實因城施策”這句話,相比全年的“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提法,不再強調“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

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無疑多了更多的自主決定權。完全可以根據當地的樓市情況來制定符合行情的房地產政策,況且樓市下行明顯的區域也必然符合“房住不炒”的理念,所以,該放鬆就放鬆吧,不用遮遮掩掩了。


樓市政策方面很明顯了,若地方樓市下行明顯,拖累經濟增長,2020年會有寬鬆的樓市政策出臺,明年鬆綁的城市也一定會比今年多。

經濟遇困局 貨幣微寬鬆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毫無疑問重點在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穩增長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經濟出現了問題,再次嚴打房地產就不合適了,此外還要配合出臺相應的財政、貨幣政策。

2018年,對財政、貨幣政策的表述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2019年,對財政、貨幣政策的表述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傾向於重點領域的保障職能,去保障基層就業、工資等民生問題,今年沒有提及減稅降費,壓縮了地方政府的常規性支出,更傾向於民生領域的保障工作。

貨幣政策雖然調整較少,但此番強調了“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翻譯成白話文就是:M2與社會融資的走勢要與GDP與CPI的一致,也就是2020年貨幣總量可控,不會出現大水漫灌的超發情況。

但也提到了“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政策終究要為經濟增長來服務,如果2020年經濟數據還是在泥濘中掙扎,還是會出現降準、降息的行為,但也一定是小幅、多頻。


對於2020年樓市的四點判斷

結合今年會議對房地產、金融層面的幾點表態,對2020年樓市有以下四點判斷:

一、我們要明確,“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的最終目的是“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在此基礎上,不同城市可以採取不同的調控策略。

“穩”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城市需要穩漲,有的城市需要穩跌,而最終的目標,既要遏制大漲,又要防範大跌,樓市跳漲仍是高壓線,在“房住不炒”的大方針下,不允許也不會出現。房地產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的是企穩的壓艙石作用。

二、基建和房地產歷來都是救場隊員。這次會議對於“基建”頻繁提及,“房地產投資”卻沒有,政策傾向明顯。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到打出房地產這張底牌的重要關頭,先用基建去帶動投資,有意規避靠房地產拉動投資的行為。

三、用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的發展,這條戰略政策得到全面貫徹,會議再次重申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載能力”,這其實也為地方樓市未來前景指明瞭方向。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地區無可厚非,屬於一級城市群,要“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

中心城市與城市群的打造非一日而成,在2020年以及更遠的將來,中心城市發展在先,城市群協同進步,在城市的選擇上,中心城市>城市群>無城市群依附的城市。

四、財政與貨幣政策較2019年變化不大,尤其是明確了貨幣總供給量不會超發,要視經濟增長情況而定,即便2020年出現了樓市回暖的現象,那也是“小陽春”,價格不會大幅上漲。

而西安這種二線滯後的城市,市場反映較慢,現在還在“去餘火”的階段,隨著供應量補充,供需平衡,市場真正穩定,政策徹底放鬆,可能又是一波漲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