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不久前,一位名為蔣能傑的紀錄片導演不經意間登上了熱搜榜,而這位導演登上熱搜的原因,與其新片《礦民、馬伕、塵肺病》

有關。為了推廣自己的電影,導演本人一直駐守在豆瓣,任何在豆瓣上對本片點過“想看”的網友,蔣能傑都會親自將自己這部新片的下載鏈接通過私信發送給網友。無獨有偶,在這一事件發酵後,一位名為“蟬鳴知了”的導演將自己新片《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的下載資源放到了網上,很快,這部新片也登上了豆瓣電影的熱搜榜。兩位導演不計成本免費為網友送上片源的舉動,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民間小眾藝術片和獨立電影人生存現狀的討論。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從蔣能傑到“蟬鳴知了”

導演為何親自遞上新片片源


身處互聯網時代的觀眾,面對任何想看的電影幾乎都能通過網絡途徑進行觀看,但是,與各大視頻平臺購買版權供用戶付費點播不同,有的電影或因為版權模糊或因為在國內上映無望,只能通過網盤等途徑進行下載觀看。而直到不久前,很多人都不會相信會有導演親自放出自己拍攝的新片的網盤鏈接,供觀眾免費觀看。而就是這樣看似難以置信的舉動,卻在近半個月時間內發生了兩次。


在4月初,導演蔣能傑通過豆瓣私信找到每一位將自己新片列為“想看”的網友,並親自為其送上下載鏈接,這一舉動乍一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卻映射出了小眾電影人的心酸與無奈。令人欣慰的是,蔣能傑這一本出於單純想要讓自己作品被更多觀眾看到的舉動,也無意間讓他登上了各大社交網站的熱搜行列。通過話題發酵,蔣能傑的新片在豆瓣上標記“看過”的人數很快突破了1萬,而截至目前這部片的“想看”人數已經突破了7萬。處於單純善意的舉動卻無意間助推了電影熱度的飆升,相信蔣能傑自己都沒有預想到。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蔣能傑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名為《礦民、馬伕、塵肺病》,和片名所體現出的內容一樣,這部作品單純、樸實,以紀錄片形式聚焦那些工作在礦區的礦民、馬伕,以及他們所面對的健康威脅——塵肺病。在很多人看來,這樣一部沒有明星參演、沒有大投資的紀錄片註定只能擁有極少數受眾。但是,通過導演的另類“宣傳”,這部影片所招來的關注度卻超過了其過去所拍攝的所有紀錄片,而導演蔣能傑也收到了來自熱心網友打賞的足以覆蓋影片成本的數十萬元金額。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無獨有偶,在蔣能傑後,另一位名為“蟬鳴知了”的導演通過互聯網平臺將自己新片《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的下載鏈接公之於眾。這部電影靈感來源於導演2015年拍攝的同名短片,而在這部長片裡,導演“蟬鳴知了”以個人視角,通過主角為電影找投資的過程,記錄了中國電影行業五年來的發展亂象。有趣的是,從影片內容來看,這部電影剛好對應了近年來國內小眾電影人所面對的尷尬處境,而從現實中看,導演免費放出下載鏈接的舉動,似乎也再次印證了小眾電影人的艱難與無奈。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入圍一流電影節

卻仍難登大銀幕


在蔣能傑電影《礦民、馬伕、塵肺病》的評論區,有觀眾寫道:“這部紀錄片的短暫爆紅也反映出了中國獨立電影的處境,沒人看、難上映、沒錢賺。”儘管有些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論調卻也部分道出了小眾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人的生存困境。過去,商業片的擠壓讓本就市場狹小的藝術片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即使偶有一部小眾藝術片能夠順利上映甚至順利出圈,但放置在整個電影環境中看,這些能被更多觀眾看到“幸運兒”往往都屈指可數。而在疫情影響的當下,小眾電影人所拍攝的作品能夠登上大銀幕的幾率愈加渺茫,而通過網絡途徑放出片源,實則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救”之舉。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很多人不知道,拍攝出《礦民、馬伕、塵肺病》的蔣能傑並非是行業新人,而為網友免費遞上片源的舉動也並非是一時衝動的選擇。在執導本片前,蔣能傑已經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了數十年,此前他執導的電影也曾多次入圍國內外電影節,而蔣能傑導演的電影《矮婆》還曾經入圍第12屆FIRST影展。但是,即使有足夠豐富的的行業經驗,即使自己執導的電影曾入圍專注扶持小眾電影的影展,卻仍然沒能成為蔣能傑的敲門磚,直到自己登上熱搜前,他這部新片都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和蔣能傑處於同樣境況的,還包括另一位導演陳東楠。陳東楠於2013年執導的紀錄短片《偷》曾入圍多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了紐約亞美電影節最佳紀錄短片。但即使有電影節大獎的加持,《偷》在國內熱度的擴散卻仍然只能依靠盜版資源傳播,即使是專注於小眾藝術片發行的平臺和機構,也沒有一家願意放映本片。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在一個月前, 由陳東楠執導的紀錄片《曠野歌聲》入圍了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作為紀錄片屆知名度最高的電影節之一,入圍瑞士真實影展的消息無疑讓陳東楠激動萬分,但是就在入圍消息傳來不久,影展卻突然改為了線上舉辦,這意味著陳木楠此前為本片所做的適應大銀幕的聲音和調色準備都因此“作廢”。在陳東楠看來,自己為新片所有的付出最後卻只能通過筆記本電腦呈現給觀眾,對於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更重要的是,線上放映相應也助推了盜版資源的擴散,無疑讓之後的發行過程步履維艱,對於陳東楠和她的《曠野歌聲》而言,可能最終也無法等來大銀幕放映。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扶持小眾藝術片和獨立電影人

歐美電影界是怎麼做的


與中國小眾藝術片和獨立電影人所面對的困境一樣,歐美電影人和藝術電影也同樣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在好萊塢商業電影規模日臻龐大的當下,無疑從多方面擠壓著本就處於困境中的小眾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為了扶持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人,讓電影市場不至於被商業片完全佔據,而是以百花齊放的態勢良性發展,歐美國家的官方機構一直以來都從資金和政策兩方面對藝術電影進行扶持。


在對小眾藝術電影的政策扶持方面,被譽為“電影大師的搖籃”的法國有著豐富的經驗。早在1955年,來自法國民間的電影學者和影評人就共同發起成立了具有民間性質的電影組織“法國藝術與實驗影院協會”(AFCAE),在1959年,這一協會也獲得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馬爾羅的支持,並由此取得官方地位。而隸屬於“藝術與實驗影院協會”的院線均以放映小眾藝術電影為主,並且不以盈利為首要目的。在這一協會的支持下法國民間逐漸形成了一場推崇優秀電影的運動,並由此推動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這裡也成了無數藝術電影佳作和電影大師的搖籃。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官方機構對小眾藝術片的另一類扶持來自於資金層面。同樣以法國為例,成立於1955年的“藝術與實驗影院協會”除了專注於藝術電影的放映外,還有著另一大特徵——國家補貼機制。


法國政府每年都會通過國家電影中心向AFCAE提供約1200萬歐元的補貼,用於資助藝術電影的製作和宣傳推廣。而在英國同樣有針對藝術電影的資金扶持,在上世紀90年代,針對本國電影市場萎縮的現狀,英國政府頒佈措施將國家發行彩票的一部分劃撥給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主管的電影基金,以支持藝術電影的發展。得益於此,英國電影也迎來了嶄新的復甦,在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上頻頻亮相併斬獲大獎。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除了官方層面的扶持外,歐美國家對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人的支持還包括設立專門針對小眾藝術片的電影節、設立權威電影刊物培養藝術電影氛圍等等。而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髮展的今天,通過線上途徑為小眾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人提供展現自己的平臺,也成了歐美小眾藝術電影不斷髮展的重要原因。


比如,成立於2007年的MUBI就是一家提供全球藝術電影線上播映的視頻平臺,該網站兼具電影點播、電影數據庫、在線雜誌等功能,截至目前網站付費會員已經接近1000萬,被譽為是“獨立電影屆的Netflix”。與MUBI具有同樣功能的點播平臺,還包括成立於2004年的視頻網站Vimeo,該網站的內容庫中包含了大量的藝術短片和獨立電影,而對於發行無門的電影人來講,他們可以將自己的作品自主上傳到網站並供用戶付費點播,由此獲得商業上的回報,上述曾提到的陳木楠的紀錄短片《偷》就曾通過Vimeo進行線上放映。


導演親自送上片源,小眾藝術片的生存境況有多難?


結語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的小眾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人都面臨著艱難的生存處境,一方面面對商業大片的持續擠壓,另一方面作品本身相對有限的受眾給發行造成了重重困難。但從蔣能傑《礦民、馬伕、塵肺病》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這類受眾有限的紀錄片,仍然有著潛在的市場需求,觀眾願意為優質藝術片付費的意願也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而通過進一步總結歐美電影界對藝術電影的扶持方式,相信也能為國內小眾藝術電影的發展以及獨立電影人生存現狀的改善帶來一些思考。


— THE END —


作者 | 邁克李

編輯 | 楊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