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很難找到第二種食物,能如茶般驚豔世人的味蕾。亦難覓得第二種物件,能如紫砂壺般撐起茶的精神世界。於嗜茶者而言,紫砂壺怕是他們的靈魂。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宜興的陶製品歷史悠久,古今名士對其讚不絕口。蘇東坡擇居宜興時,曾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十分摯愛。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宜興民間有許多關於紫砂壺的傳說,最為廣泛流傳的故事是:宋朝時,宜興有一富戶造屋,當快要完工時,主人發現牆砌得不平不直,就讓工匠推倒重砌,在拆牆時,發現空鬥牆內有一把茶壺,原來是有位工匠喝茶時放在牆中的空隙處,一時忘了,砌在牆裡。大家把壺蓋掀開一聞,茶葉竟然香醇如故,沒有變味。這樣,紫砂壺泡茶數日而不餿的事實就廣為流傳開來。這個故事雖然無籍可查,但可說明:紫砂壺在宋代已經為人們普遍使用。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便是一位與宜興紫砂結緣的手作人。

上世紀80年代,秦巡出生在貴州的一座小山村。西南山水獨有的風韻,讓自然與泥土很早便浸入秦巡的心底,少年時代的他,經常拿起爺爺的泥壺,追問其中的奧秘。也許那根本不是紫砂壺,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指尖觸摸到泥土的那一刻,他覺得親切,有學問。

1997年,秦巡隨朋友來到陶都宜興,開始了紫砂壺的學習與創作。經過紫砂工藝廠的學藝之後,從此便陶醉在紫砂壺的世界裡,一段與紫砂壺的不解之緣就這樣開啟了。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的作品以傳統造型為基礎,擅長全手工朱泥作品。秦巡對朱泥紫砂壺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研究,他經常說:“朱泥壺有它的奧秘之處,尤其在弧度與收放之間工藝的審美差異,可以從製作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壺的造型,線條流暢,優雅大方,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朱泥與紫泥是宜興紫砂壺裡常見的兩種泥料,一紅一紫,在紫砂泥中有不可替換的地位。

朱泥,有資料記載又稱“石黃泥”,是宜興紫砂中的珍稀泥種,明清以來一直是製作茗壺的極品材料。朱泥紫砂壺泥質天成,當屬於紫砂內泥家族中的最珍稀的一員,呈夾脂狀在巖框礦中,色從淡黃、淺青黃到深黃。從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精工燒成的朱泥紫砂壺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朱泥紫砂壺製作比其他的紫砂壺製作難度大,成品率低,主要因素是朱泥收縮大,在高溫燒製時,朱泥系因收縮或砂漿比率的緣故,所以壺身表面易現“節皺紋”。

同時,朱泥的成品表面呈啞光,視覺並不鮮亮,顏色微紅帶黃,砂感若隱若現,養成後砂感明顯,潤澤透亮。此外,朱泥紫砂壺透氣性好,能在壺表面形成包漿,所以越用越光亮鮮豔,其組織細密,保香性能優於其他紫砂壺。沖泡烏龍茶、大紅袍、鐵觀音等茗茶,可謂首選之茶具。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朱泥壺形美質更美,細嫩滑膩,燒成後肌理效果變幻神奇。朱泥壺既有造型的藝術美,又有生靈般蠕動的質感美。業內專家稱朱泥壺有

“活動著的面層感覺,生命著的肌理效果”,神奇獨特,逸趣橫生。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老師在宜興多年,喜愛優質泥料的他,見到好朱泥便會忍不住收藏一些,像各年代小煤窯、趙莊、黃龍山等稀有朱泥原礦等。

受早年來宜興挖掘紫砂礦的經歷影響,秦巡老師由對朱泥的熱愛,漸漸深入專業研究朱泥紫砂礦,並參與到紫砂壺的製作中。而在這段時間裡,秦巡老師囤積大量原礦朱泥,選用早年收藏的紫砂壺泥製作全手工壺,也因此造就了現在秦巡朱泥壺獨有的魅力。

秦巡老師的朱泥中小品,器型偏向傳統,非常耐看。又因為容量合適、泥料優質,深受壺友喜愛。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鬚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這也是"工"的要求。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壺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器型何止萬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經典造型的壺。這些經典壺式自其創制後,就成為各時代壺藝家們喜歡製作的品種,並不斷衍生出新意。

紫砂壺中最耐看的,如:西施壺、石瓢壺、德鍾壺、仿古如意壺、井欄壺、掇球壺、報春壺、供春壺、秦權壺、竹段壺,等等,這十幾種壺型幾乎所有制壺藝人多做過。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朱泥壺製作過程中任何肉眼看不到小細節都會決定一把壺的好壞。從自古有“十朱九殘”這種說法,朱泥製作難度可見一斑。

朱泥紫砂壺的燒結火候非常敏感,窯火氣焰會影響色澤的紅潤程度,所以古時大都用匣缽盒子裝在裡面保護燒成,已免出現火疵,或是色澤變黑。燒到最高溫時,成熟的溫度與結實的玻璃化之間的火候非常的狹窄,約只有10攝氏度之間的範圍,而朱泥紫砂壺藝的精髓也在這個小小的區域裡見出真章。

不論坯身的技藝施展多麼完美,火候燒練如果沒有進入到玻璃化的密緻結晶境域裡,雖然已經燒結成熟,壺胎和皮質也有著朱泥紫砂壺的面貌,但壺身色澤枯燥,皮面幹松,不論多麼辛勤拭養,也養不出飽滿甜紅的色澤出來。如果燒練的火候一不小心求好心切,超過了玻璃化的臨界點,坯身皮質即行惡化,輕微的情形是壺身內部和底部細微冒泡,壺身略微傾斜,但茶壺尚可使用;嚴重的狀況則通體冒泡,壺身下跌,胎體結構變成海綿狀而全體報廢。若是窯溫控制正確,燒練到密緻結晶的境域裡即行停窯,則紅泥壺那紅潤甜美的色澤和清脆如金石之音的結實身坯,便是紅泥壺中甜潤得令人愛不釋手的傳世之美。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如此製作難度,加上採用的是全手工制壺,泥料珍貴,所以秦巡老師的作品數量並不多,每每出窯都是一壺難求。

朱泥紫砂壺不是任何一個工藝美術師都能製作出的,原因就在於朱泥在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所以朱泥紫砂壺的製作較其它泥種的紫砂壺製作難度大,成品率低。因燒成不易,一般工手不願去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泥本身的價格昂貴,過低的成品率使得很多不熟悉朱泥的工藝美術師望而卻步。

秦巡老師還介紹說,“朱泥紫砂壺鑑別並不複雜。首先觀其色,由於朱泥的泥性軟嫩,應該呈現出色澤紅豔、嬌妍多姿、柔美可愛的視覺效果。如果看起來紅得過於豔麗,多數是泥料內添加了鐵紅粉,購買時就要反覆考證了。其次聽其聲,以指彈扣,聲音清脆,共振性佳。”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把玩朱泥紫砂壺不似把玩紫砂壺,在器形方面,紫砂壺粗樸厚實,造型上大致是厚坯粗耳,憨重笨拙,器物的邊緣和口唇部分較為圓實厚重,使用時手法較為拙重,若是中型以上的紫砂大壺,則必須雙手操動,一手全力把持,另—手穩定壺身和壺蓋,以協助倒酌,方能落落大方。

朱泥紫砂壺則像秀雅甜驕的玉女,壺形大致都纖秀輕巧,又驕嫩薄細,器物的造型大多是坯薄、身小、耳細、口秀等靈巧清靈的造型,執拿的姿態輕巧柔美,如蓮指輕彈似的拿捏斟注。如能更加的講究,則朱泥紫砂壺的壺承和坯配也與其它組合不同。壺身宜平、宜薄,坯配宜小、宜秀,為了讓朱泥紫砂壺清秀獨立於茶臺,茶巾、茶托、水方等周邊器具,宜以清淡色彩為主要系例。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朱泥紫砂壺的使用藝術在美學的角度上與紫砂壺有許多不同之處,很多壺藝愛好者往往只關注真壺假壺、高價低價等因素,卻忘了文化器物的把玩修養,實為可惜。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把玩一把紫砂壺的過程恰是在探尋五行的變幻。

中國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它們在相生與相剋的推演中覆蓋了整個宇宙。紫砂來自泥土,而靈魂在於“砂”,砂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材質,它以金屬的特性為浴火而生的壺塑造出了細膩明媚的肌理效果;在火的淬鍊下,水分蒸騰成氣體遠去,但水與壺註定是要相逢的,它並未真正走遠;終於,當帶著木的屬性的茶安靜地躺在壺的懷中時,水重新與壺融為一體,繼而便是一場點石成金的奇蹟。

秦巡和他的朱泥世界

五行相生,生生不息。

壺外蕭蕭風雨,壺內自有乾坤。泡茶一壺,品茶一生,而養壺卻是千年。


主筆/所謂牧之

編輯/ 南橘

圖片 /寶華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