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隨著常規賽告一段落,《歌手·當打之年》的賽程開始走入下半程。回顧這一季的節目,無論是收視率刷新近兩年湖南衛視週五黃金檔最高紀錄,還是播出後朋友圈的各種live分享刷屏,確實都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


一檔播出八年的節目,在慣性前進的質疑下,依然能用自我革新的姿態重新審視自身、重新觀察音樂、重新鎖定方向,是一件非常值得欽佩的事情。

“當打之年,敢唱敢打”是這一季節目喊出的響亮口號,也代表了有別於往季的獨有節目理念。

面對如此與眾不同的宣言,我們不禁發問,一檔節目播至第八年,它還能為觀眾帶來什麼?在各類音樂節目層出不窮的這八年裡,它為何依然是行業內的標杆性節目?

面對這些問題,《歌手·當打之年》用減法與升級,帶來了亮眼的回答。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陣容減齡:年輕的無限可能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觀看節目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一季參與的歌手沒有了往年“天王級”人物,反而是一群年輕人在互相較量。


第一期節目一開始,節目便藉由李健的採訪拋出問題:“當打之年,打誰?”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這個“打”的目標,即是別人,也是自己。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青年歌手們終於擁有一個自己的舞臺,可以嘗試各種極限的曲風,盡情表達酣暢淋漓的態度,而不是像以往一樣論資排輩,在陣容公佈後就讓觀眾大概能猜得到歌王的歸屬。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這幾年來,眾多選秀節目選拔出的人才,經歷市場大浪淘沙後,留下不少極具突破性的音樂作品。這些新生代藝人們獨特、前衛的音樂作品也開始被更多人接受,以往被詬病的音樂圈青黃不接的現象慢慢開始發生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節目有了有力的資源支撐,歌手們也需要更大的舞臺表現自己,一拍即合,相輔相成。《歌手·當打之年》才會應運而生。


所以,這一季《歌手·當打之年》很明顯的變成了一個年輕的舞臺。

你能看到,首發歌手大部分的年齡都在30歲附近,這正是擁有一定沉澱,且嗓音處於巔峰的時期。奇襲歌手的年紀更是下探到20歲,給人一種初出茅廬不怕虎的既視感。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很明顯地,這一季就是要做同齡人間的對決,傳達年輕人在面臨挑戰時所表現的勇氣和態度,因為他們會是未來華語樂壇的中流砥柱。


參與歌手的年輕化也帶來了更多元的音樂內容呈現,一些極具藝術張力的音樂作品從這個舞臺中誕生,一度成為網絡熱議話題。


像是哪怕只出現一場,且奇襲失敗的劉柏辛,她的《manta》仍然在社交媒體引起巨大反響。還有周深一人分飾多角聲線演唱的《達拉崩吧》,更是助力他達到出道以來百度指數搜索巔峰。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參賽選手的減齡帶給了節目本體減齡,節目出現眾多網感化的剪輯手法,包裝上也摒棄了金屬質感的整體形象,反而以扁平化、線條化、大色塊組合,減去了殿堂感,突出了時尚感。節目的年輕化特質愈發明顯,更多年輕文化也從這裡更鮮明的輸出。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競技升級:“奇襲”的多樣玩法


《歌手》系列節目自引進後持續風靡熒幕,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模式的稀缺性。一開始,看慣了素人選秀、明星點評的觀眾,勢不可擋地愛上了這種權利反轉。節目最驚心動魄的時刻,也總是公佈名次的環節。


只是在隨後幾季的節目播出中,名次公佈被總是口渴的洪濤“玩壞了”,節目於觀眾來說逐漸變成“抽屜式”的晚會形態,看完歌曲就走人,然後再通過社交媒體刷出排名。


強競爭感被弱化,讓製作團隊開始有意識的加入“鯰魚”,在節目進程中持續積累懸念。


2015年起,《歌手》加入踢館環節,李榮浩、李佳薇、金志文、王晰等歌手通過踢館形式來到舞臺,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歌手·當打之年》則又一次升級玩法,加入“奇襲”的設置。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每輪的三位奇襲歌手需要首先戰勝挑戰對象,挑戰結果在演唱結束後直接發佈。挑戰成功後,再根據二輪投票決出入駐在線陣容的名單。而排名最末的在線歌手將被淘汰。若在線歌手接連被兩人奇襲均失敗,則直接淘汰。


奇襲的設計使得原本的“一對七比賽”變成了“一對一單挑”,奇襲歌手在任意時刻發動攻擊,從而任何一首歌都有可能成為被挑戰對象。在線歌手也無法提前得知自己會在那首歌被誰奇襲以及結果如何,使得競技的殘酷性被大大提升。


在以往,節目的懸念塑造多是滾雪球般的組合,直到最後這個大懸念才被打破。而現在,大懸念被分散成了一個又一個小懸念,這些小懸念又相互組成了很多種懸念,節目有了緊湊的整體性鏈接。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各種方式的懸念場面層出不窮,使得整個節目的敘事不再只為最後的排名結果服務,觀眾的好奇心被時刻掌控。


這樣一來,奇襲歌手與奇襲歌手、奇襲歌手與在線歌手、在線歌手與在線歌手,三方互相發力,共同組成了“奇襲”內容場,整個節目的內容敘事也就始終圍繞“奇襲”這一核心要件來展開,刺激與奇觀開始不間斷呈現。

結語


除了藝人減齡、競技升級之外,節目還從觀眾視角出發,做出了“跨屏”嘗試。在點評權力上,減少了樂評人的出場,增加了五百位大眾聽審的實時畫面。他們的畫面像彈幕一樣出現在演唱過程中,改變了往季節目中聽眾只能聽不能說的形式。

無法親臨現場的“雲形式”觀賽,反而讓他們在播出端與歌手產生實時互動。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形式的減法與升級。

《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

其實,《歌手·當打之年》的減法與升級,既是內容革新的外在要求,也是“綜N代”發展的內在必然。


畢竟一檔在黃金檔播出的節目,本就時間寶貴、對手眾多。在內容已經上乘的情況下,除了多維鋪設節目懸念,精確匹配觀眾情緒,也沒有什麼再能突破的了。


當然,這種看似“被迫”的創新也確實帶來嶄新的節目面貌,體現出“化繁為簡”的中國特色美學。


竭力創新是電視製作者永恆的命題,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玩法的音樂節目出現,因為這不光能為節目帶來可觀收益,更能帶動行業向前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