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非常有洞見力的出色的社會心理學家

,他在他的鉅作《烏合之眾》裡鞭辟入裡的分析了群體心理模式、思維方式、道德特徵。對人性進行了深刻而有洞見地描寫,並對當時的法國社會的政治制度以及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目光毒辣的批判。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雖然在《烏合之眾》中不乏偏見和偏激不合理的觀點,但它仍是一部前無古人的曠世之作,對群體心理研究影響深遠

在這本書中,古斯塔夫·勒龐首先對群體心理的一般情況進行了分析,論述了群體的一般特徵、一般道德觀念以及宗教;在這個基礎上,他接著分析群體中的意見與信念,以及如何利用群體的意見。

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後,他最後著手於分析各個不同的群體,例如犯罪群體、陪審團等的具體心理特徵。他分析的很多社會現象,在當下仍然發生著,這本書有極強的現實性

當然,在閱讀《烏合之眾》時也要有自己的判斷。作為希特勒的狂熱崇拜者,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書中出現了大量的種族主義論斷

囿於時代,勒龐的性別歧視也很嚴重,在書中他把女人和小孩列為低等動物。

勒龐主張知識極權,從而否認了國家、否認了人類群體智慧的合理性。在閱讀時要學會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盲目迷信。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人在群體中是衝動而多變的

群體的衝動性和多變性在國內網友民眾對於社會性新聞的評論可見一斑。

在未知一件事全貌的時候,群體總是衝動而著急地發表自己的評論,大概是出於不想落後於他人的心態,在新聞露出苗頭的第一瞬間網友們便啪啦啪啦敲打著鍵盤發表著片面而偏激的言論,而在事件的每一次反轉中推翻著自己曾經的言論,就如川劇變臉一般。

群體真的對事情有自己的評判嗎?也許是沒有的。群體只不過是個人被裹挾在群體的聲音中,在群體中變得狂熱而多變,借群體之名散發自己的戾氣。

群體的變化比貴州山區的天氣還要快,對於每一件社會事件,事件的面紗揭開一點,群體的觀點就大轉彎地變化一次

在對韓國女星雪莉的評價上,雪莉每發一次動態,就有網友對她的評價的極速變化,從好感,到吐槽炒作,再到批判,直到她死訊傳來,同一群人又開始同情她惋惜她。

群體的態度變化莫測,令人迷惑。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群體是衝動而多變的。當一位智者獨自思考時,他會對事情做多維的分析和了解再做出評判,但當他進入一個群體時,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就喪失了,他變得衝動,他的選擇和判斷變化十分迅速。

正如勒龐原話:“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湮沒了。

群體是易受暗示的

為什麼群體這麼容易衝動地對一件事做出判斷呢?在國內所有的輿論風波案例中,事件總是一點點揭開的。但當它還沒有被完整地展示在公眾面前前,總是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散發謠言。

輕信的群體並不會對事件的真實性做出理性的判斷,相反,它極其容易相信某一個人的說法。當某一個人的說法被群體接受後,它便如病毒般傳播成為群體的普遍觀點

群體的輕信源於群體的情緒感染。當一個人進入一個群體,他就相當於進入了一個共情團體,他的情感會被群體中其他人的感染。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當一個群體成為情感共同體時,他們的思想就如同一棵樹上的藤蔓一樣連接在一起,共生與群體的大樹中,構成了龐大的思維網絡,一個人聽到的某種說法通過網絡共享至整個群體,這個感染過程隨著網絡的發展也迅速加快,出現了當下網民的輕信現狀。

群體情緒是誇張而單純的

在觀察國內各個輿論事件時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都說世界上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情,這個道理大家也都懂,但是當群體事件發生之後,群體總是把事情或人簡單的劃分為好或壞,要麼捧上天要麼詆譭到塵埃中。

另外,發生在名人身上很小很普通的一件事往往會被放大百倍千倍進行評價。這是因為群體的情緒是誇張而單純的。

人在群體中智商和判斷力退化成幼童的水平,在幼童的心目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對一個人要麼是愛要麼是恨,

不存在愛恨交織的灰色地帶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就如中國網友對流量明星蔡某的評價。在偶像練習生剛成團的時候,他被吹到了對抗資本第一人的神一般的高度;但接下來流量造假、籃球視頻惡搞使他成為過街老鼠,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他是個純粹的壞人。

但當《青春有你2》上線之後,對蔡某的評價又迅速轉好,他又被捧上神壇,其中的道理髮人深省。

這樣的例子不是個例,在公眾眼裡,公眾人物似乎只有兩個屬性,好或者壞;對於公眾人物,要麼捧上天,要麼唾棄到什麼都不是。

裹挾在群體中,每一個個人的價值判斷變得單純無比。

在觀察熱搜榜時我們不免會發出這樣的疑惑:就這樣也能上熱搜?這樣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嗎?

父女之間的一個通話,誰穿了什麼,誰發表了什麼無傷大雅的論斷,似乎公眾人物身上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引起公眾的狂歡。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在這背後,是群體心理的誇張化,當一個群體觀察某件事時,無數隻眼睛把這件事放大了n倍,一種小小的情緒在群體中也被誇張化,由此產生了種種有趣的群體心理現象。

群體是偏執而專橫的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在粉絲群體中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特別是當下的”飯圈“。

當你進入某人的粉絲群體時,你便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了。愛豆的衣服妝造再醜,也不能吐槽,不然就會被列入”黑子“的範疇;對愛豆的某個行為必須無理由贊同,不然就會受到無數口誅筆伐。

粉絲群體宛如邪教團體一般洗腦,在群體中不允許異議,群體偏執而專橫地要求每一個人思想的趨同

在這樣的偏執和專橫中,出現了”法不責眾“的不負責心理和教條主義

。粉絲在粉絲團體中藉助團體的名義和團體的力量可以不負責任的發表錯誤言論,進行錯誤行為:人肉,辱罵,與其他粉絲群體對罵。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這些不好的行為在平時是遭人唾棄的,而在群體中它變得正當化,甚至不”對線“,在這樣的教條主義下變成不應該的行為。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其實很容易理解,群體由於共同的觀念而聚集在一起,為了維持團體的團結不潰散,這種共同的觀念就不允許被挑戰,否則就是團體信仰的危機。

於個人而言,個人是有從眾心理的,個人很容易趨同於群體的心理,在群體對某種心理的一次次強化中,形成了偏執而專橫的觀點。

勒龐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學家,他的《烏合之眾》的學術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但在對《烏合之眾》這本書的態度中,要避免進入團體的陷阱,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從眾盲目迷信,也不要對其嗤之以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