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非常有洞见力的出色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在他的巨作《乌合之众》里鞭辟入里的分析了群体心理模式、思维方式、道德特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地描写,并对当时的法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目光毒辣的批判。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虽然在《乌合之众》中不乏偏见和偏激不合理的观点,但它仍是一部前无古人的旷世之作,对群体心理研究影响深远

在这本书中,古斯塔夫·勒庞首先对群体心理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群体的一般特征、一般道德观念以及宗教;在这个基础上,他接着分析群体中的意见与信念,以及如何利用群体的意见。

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他最后着手于分析各个不同的群体,例如犯罪群体、陪审团等的具体心理特征。他分析的很多社会现象,在当下仍然发生着,这本书有极强的现实性

当然,在阅读《乌合之众》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作为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种族主义论断

囿于时代,勒庞的性别歧视也很严重,在书中他把女人和小孩列为低等动物。

勒庞主张知识极权,从而否认了国家、否认了人类群体智慧的合理性。在阅读时要学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盲目迷信。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人在群体中是冲动而多变的

群体的冲动性和多变性在国内网友民众对于社会性新闻的评论可见一斑。

在未知一件事全貌的时候,群体总是冲动而着急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大概是出于不想落后于他人的心态,在新闻露出苗头的第一瞬间网友们便啪啦啪啦敲打着键盘发表着片面而偏激的言论,而在事件的每一次反转中推翻着自己曾经的言论,就如川剧变脸一般。

群体真的对事情有自己的评判吗?也许是没有的。群体只不过是个人被裹挟在群体的声音中,在群体中变得狂热而多变,借群体之名散发自己的戾气。

群体的变化比贵州山区的天气还要快,对于每一件社会事件,事件的面纱揭开一点,群体的观点就大转弯地变化一次

在对韩国女星雪莉的评价上,雪莉每发一次动态,就有网友对她的评价的极速变化,从好感,到吐槽炒作,再到批判,直到她死讯传来,同一群人又开始同情她惋惜她。

群体的态度变化莫测,令人迷惑。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群体是冲动而多变的。当一位智者独自思考时,他会对事情做多维的分析和了解再做出评判,但当他进入一个群体时,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丧失了,他变得冲动,他的选择和判断变化十分迅速。

正如勒庞原话:“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群体是易受暗示的

为什么群体这么容易冲动地对一件事做出判断呢?在国内所有的舆论风波案例中,事件总是一点点揭开的。但当它还没有被完整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前,总是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散发谣言。

轻信的群体并不会对事件的真实性做出理性的判断,相反,它极其容易相信某一个人的说法。当某一个人的说法被群体接受后,它便如病毒般传播成为群体的普遍观点

群体的轻信源于群体的情绪感染。当一个人进入一个群体,他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共情团体,他的情感会被群体中其他人的感染。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当一个群体成为情感共同体时,他们的思想就如同一棵树上的藤蔓一样连接在一起,共生与群体的大树中,构成了庞大的思维网络,一个人听到的某种说法通过网络共享至整个群体,这个感染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也迅速加快,出现了当下网民的轻信现状。

群体情绪是夸张而单纯的

在观察国内各个舆论事件时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都说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但是当群体事件发生之后,群体总是把事情或人简单的划分为好或坏,要么捧上天要么诋毁到尘埃中。

另外,发生在名人身上很小很普通的一件事往往会被放大百倍千倍进行评价。这是因为群体的情绪是夸张而单纯的。

人在群体中智商和判断力退化成幼童的水平,在幼童的心目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对一个人要么是爱要么是恨,

不存在爱恨交织的灰色地带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就如中国网友对流量明星蔡某的评价。在偶像练习生刚成团的时候,他被吹到了对抗资本第一人的神一般的高度;但接下来流量造假、篮球视频恶搞使他成为过街老鼠,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他是个纯粹的坏人。

但当《青春有你2》上线之后,对蔡某的评价又迅速转好,他又被捧上神坛,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在公众眼里,公众人物似乎只有两个属性,好或者坏;对于公众人物,要么捧上天,要么唾弃到什么都不是。

裹挟在群体中,每一个个人的价值判断变得单纯无比。

在观察热搜榜时我们不免会发出这样的疑惑:就这样也能上热搜?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吗?

父女之间的一个通话,谁穿了什么,谁发表了什么无伤大雅的论断,似乎公众人物身上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引起公众的狂欢。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在这背后,是群体心理的夸张化,当一个群体观察某件事时,无数只眼睛把这件事放大了n倍,一种小小的情绪在群体中也被夸张化,由此产生了种种有趣的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是偏执而专横的

群体的偏执和专横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特别是当下的”饭圈“。

当你进入某人的粉丝群体时,你便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了。爱豆的衣服妆造再丑,也不能吐槽,不然就会被列入”黑子“的范畴;对爱豆的某个行为必须无理由赞同,不然就会受到无数口诛笔伐。

粉丝群体宛如邪教团体一般洗脑,在群体中不允许异议,群体偏执而专横地要求每一个人思想的趋同

在这样的偏执和专横中,出现了”法不责众“的不负责心理和教条主义

。粉丝在粉丝团体中借助团体的名义和团体的力量可以不负责任的发表错误言论,进行错误行为:人肉,辱骂,与其他粉丝群体对骂。

《乌合之众》:融入在群体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变得单纯无比

这些不好的行为在平时是遭人唾弃的,而在群体中它变得正当化,甚至不”对线“,在这样的教条主义下变成不应该的行为。

群体的偏执和专横其实很容易理解,群体由于共同的观念而聚集在一起,为了维持团体的团结不溃散,这种共同的观念就不允许被挑战,否则就是团体信仰的危机。

于个人而言,个人是有从众心理的,个人很容易趋同于群体的心理,在群体对某种心理的一次次强化中,形成了偏执而专横的观点。

勒庞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他的《乌合之众》的学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但在对《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态度中,要避免进入团体的陷阱,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从众盲目迷信,也不要对其嗤之以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