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嚴重打擊,一蹶不振


1988年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嚴重打擊,一蹶不振

被美國非市場手段打擊的日本半導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真是一個悲催是故事。

在1988年,日本經濟如日中天,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佔了6個,前三名清一色是日本公司。可是到了去年,前十名變成有6個美國公司,卻只有一個日本公司,還是被美國財團參與的東芝存儲,真是天翻地覆的悲催故事。

1988年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嚴重打擊,一蹶不振


1、調查日本的芯片商對美國的廉價傾銷。要求日本公司限制出口。

2、1986年9月,兩國簽署了《半導體條約》。主要有以下規定:1)日本政府不僅必須停止在美國市場的傾銷,而且必須停止在其他市場的傾銷(方便美國企業搶市場),美國人可以查成本帳。2)美國企業將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導致日本公司無法清庫存,更新迭代慢。

3、1987年3月,美國政府以日本沒有執行協議為名,決定對日本進行3億美元的進口限制。

4、成立了由14家美國芯片廠商組成的“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這個聯盟將運用產業基金和政府的資金進行新技術開發。與此同時,由美國一手導演的日元大幅度升值,迫使日本廠商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價格。

日本一開始就失去控制權,基本全部按美國太上皇旨意簽約。結果,1993年,美國取代日本再度成為世界最大的芯片出口國。

日本從此一蹶不振,美國人在自己利益面前從來都不手軟,哪怕是盟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