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節剛過,想必許多讀者在走親戚拜年之餘,也沒錯過姍姍來遲的《舌尖上的中國3》。
拋開美食不談,熱愛葡萄酒的小夥伴們,必然對《舌尖3》中時刻出現的1.18億元總冠名——法國柏閣葡萄酒印象深刻。
《舌尖3》
事實上,這個看似橫空出世的品牌其實早在2014年底便上過不少媒體的頭條——它的東家寧夏懿豐集團以1.18億元從九家企業的競標中脫穎而出,取得了《舌尖3》的獨家冠名權。
當時這一壕氣沖天的舉動,曾在平日裡波瀾不驚的進口葡萄酒行業引發熱議,但原計劃2016年春節開播的《舌尖3》卻一直跳票,這一拖就到了2018。
以致於本來打算2016年大舉發力的柏閣,在這幾年都沒有掀起什麼值得注意的浪花,導致整體市場推廣戰略受到了強烈的阻滯,但柏閣並沒有向央視索賠違約金,默默承受了三年帶來的損失。其對《舌尖3》的執著和重視可見一斑,正所謂美食美酒不分家,《舌尖3》的受眾的確很很大可能成為中國未來消費葡萄酒的中堅力量。
今年《舌尖3》改變了以前首播紀錄頻道的做法,而是在央視多個頻道的黃金時間平行開播,其中包括分量極重的CCTV1綜合頻道和CCTV2財經頻道。甚至連視頻網站上的《舌尖1》和《舌尖2》,也都重新打上了柏閣的冠名。從這些方面來看,未嘗不是央視給柏閣的一種補償。
《舌尖1》
《舌尖2》
如此“土豪”的大手筆,各位看官一定要問:
這個柏閣葡萄酒,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我們特意為大家查閱了多方資料,首先從它的操盤者說起:寧夏懿豐集團 ,它曾靠著代理“五糧液”、“水井坊”、“劍南春”等白酒品牌起家,並逐漸切入葡萄酒產業。但他們逐漸不滿足於經營拉菲這樣的法國名莊酒,2012年末,懿豐將坐落於波爾多卡迪亞克(Cadillac)附近的“Château de Pic”收入囊中,並命名為“柏閣酒莊”。
柏閣以數字命名自己的葡萄酒,比如“柏閣718”、“柏閣311”、“柏閣358”……這種命名方式無疑借鑑了“奔富Bin 389”、“奔富Bin 407”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數字顯然比拗口的“Cadillac、Médoc”和“Pays d'Oc”好記得多。
把重金砸入傳統的宣傳渠道,試圖打造一個在中國人心中知名度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拉菲和奔富的葡萄酒品牌。再通過收購酒莊控制源頭,不用擔心品牌做大後被上游收回或控制,懿豐的算盤打得不錯,但柏閣能否能借《舌尖3》迅速走紅?又能否實現“在未來10年內佔領全國葡萄酒消費市場10%左右的份額”這一目標呢?時間會說明一切。
據懿豐對外的說法:“柏閣品牌14世紀就在法國就相當有名,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但筆者通過谷歌搜索,除了簡潔的酒莊官網,幾乎沒有找到任何關於Château de Pic的資料,所以對“相當有名”這一說辭持保留態度,而700年曆史,也是指酒莊建築的前身——“源於14世紀的軍事要塞”。
從官網介紹來看,Château de Pic原本只出產波爾多丘Cotes de Bordeaux AOC、卡迪亞克Cadillac AOC和波爾多大區Bordeaux AOC等法定產區的葡萄酒,這也與酒莊的地理位置相符。但從柏閣葡萄酒天貓旗艦店如今也囊括了聖埃美隆、梅多克、蘇玳、瑪歌等產區的葡萄酒,甚至還有來自法國南部的奧克地區餐酒(Pays d'Oc)來看,再結合2015年柏閣發佈會上一眾法國酒商代表的出席盛況,不難猜測,其中不少酒都屬於“貼牌酒”。
對酒商從事“貼牌酒”這一業內常見的商業行為,筆者並不反感,畢竟“貼牌酒”中也不乏一些品質尚可、價格合適的佳作,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是不對的。
但如今市面上太多“貼牌酒”,灌的酒液品質實在令人堪憂,全憑華麗的包裝和吹得天花亂墜的說辭來哄騙消費者,再用暴利狠宰消費者一刀。
那柏閣葡萄酒是怎麼做的呢?
筆者在糖酒快訊的一篇報道中看到:
吳首銳(懿豐掌門人,筆者注)曾回憶:“幾年前我們公司剛剛代理一款法國葡萄酒的時候,進口商給我們的供貨價80元,我們零售價定為200多元。後來,當我到法國去考察酒莊時,發現這款酒在法國超市售價才2.8歐元,當時我非常吃驚。我們的經銷商、消費者因為信息不對稱,曾當了好幾年冤大頭。”
柏閣宣稱不想讓消費者當冤大頭,但他們真的給了消費者實惠嗎?在柏閣的天貓旗艦店上,筆者看到了柏閣產品的零售價:
奧克地區餐酒 ¥118
波爾多大區酒 ¥158 ~ ¥258
梅多克產區酒 ¥298
波爾多丘產區 ¥518
聖埃美隆產區酒 ¥1000
瑪歌產區酒 ¥3000
雖然以原產地來判斷酒的品質過於片面和武斷,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仍可以看出其價格的門道。
零售價從118元的奧克地區餐酒到298元的梅多克,雖說遠談不上實惠,但仍屬於合理價位。但518元的波爾多丘產區Cotes de Bordeaux AOC、1000元的聖埃美隆產區Saint-Emilion AOC和3000元的瑪歌產區Margaux AOC葡萄酒的價格就太過誇張,要知道這個零售價格在相對應的產區,買個列級酒莊葡萄酒的選擇那是相當的寬泛,更不用說3000元就連頂尖年份超二級莊都可以輕鬆買到。
說到底,這上億的廣告費,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得讓消費者買單。也許有人會爭辯,這是品牌的附加值,買個LV就是那麼貴啊。但柏閣不是LV,也不是拉菲(起碼目前不是),如果品質不夠硬,或者性價比不夠高,它的品牌影響力將不是源自於口碑,而純粹只是得益於鋪天蓋地的宣傳,就像某保健品x白金一樣,只會贏了利潤,失了人心。
也許在《舌尖3》的影響力和央視的背書下,“純正法蘭西血統”的柏閣真的能以高端、可靠的形象徵服不少中國消費者,完成佔領10%市場份額的偉業。但當這些消費者發現自己以並不實惠的價格,買下了品質平平的葡萄酒時,心中湧現的失望之情,將帶給柏閣品牌和葡萄酒行業深深的傷害。
借用一句時下里流行的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葡萄酒也一樣,酒好不好,靠的是口感,而不是一味地講情懷、做形象。憑藉營造“貴族”、“高雅”的概念來賣酒,絕非長久之計。
也許有人說,應該教消費者學會如何辨別酒的品質好壞,但消費者沒有義務也沒有興趣去學習,真想要對得起消費者,就得依靠行業的自律。畢竟真實、合規的葡萄酒市場,才是中國剛剛起步的葡萄酒產業可以長久發展的必要條件。
最後說一句,如果真有品質對得起價格的品牌能成為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執牛耳者,那是消費者之幸也。反之,不僅是消費者之哀,更是行業之哀。
順便提一句,雖然“法國柏閣葡萄酒”花費1.18億元與《舌尖3》強強聯合,但到筆者截稿為止,在其官方天貓旗艦店的主推產品法國柏閣幹型紅葡萄酒311,總銷量僅為50瓶,其他的葡萄酒產品銷量也僅為個位數。至於寧夏懿豐的這場豪賭是贏是輸,我們還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