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與廣深隔了座萬億城市:一線城市的分化與迭代升級

北上與廣深隔了座萬億城市:一線城市的分化與迭代升級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馬亮

儘管GDP不再是各地政府爭相追捧的主要“指揮棒”,但是GDP總量能夠反映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其排名也仍然是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2019年城市統計數據出爐後,我們看到第一梯隊的城市排序發生了值得關注的微妙變化:上海和北京逐漸拉大了同深圳和廣州的差距,也將四城以外的其他城市遠遠甩在後面。

北上領先廣深,提前步入三萬億梯隊

上海在2017年進入GDP“三萬億元俱樂部”,而2018年北京也順利進入這一梯隊。但是,深圳和廣州在2017年才進入GDP“兩萬億元俱樂部”,想要步入“三萬億元俱樂部”大概還需要幾年。

2019年上海GDP達到38155億元,按照目前的增速基本可以在明年進入四萬億元。北京在2019年的GDP為35371億元,同上海市尚有差距,但是基本上二者處於相持狀態。深圳的GDP為26927億元,而廣州為23628億元。緊隨其後的重慶GDP為23605億元,同廣州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它們之後的蘇州也已逼近兩萬億元,GDP達到19235億元。

在2015年,北上廣深四城之間的GDP差距還不超過一萬億元,但是如今京滬的GDP都比廣深超出了約一萬億元。考慮到四城目前的經濟增速相差不大,經濟總量的差距將直接決定可能導致未來差距難以彌合併可能進一步拉大。

那麼,廣州和深圳的經濟總量同北京和上海的差距為什麼會越來越大了?

這是否意味著一線城市格局重新洗牌?

從城市化進程來看,各國普遍存在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的跡象,“大城市化”日益成為發展趨勢。在一個國家內部,所有城市的人口規模排序會逐漸接近於齊普夫定律(Zipf’s Law)。

這意味著排序第二的城市人口總數是第一名城市的二分之一,排序第三的城市人口是第一名城市的三分之一,以此類推。對中國城市相關的研究都顯示,城市人口規模的分佈和排序基本接近於齊普夫定律的預測結果。

如果城市人口排序存在這種發展趨勢,那麼城市經濟總量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可能?北上廣深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一直被認為同其他城市有較大差距。北上廣深同列一線城市,但是如果京滬和廣深的差距繼續拉大,那麼四城內部是否會發生分化?

比如,京滬(三萬億元GDP)成為超一線城市,而廣深渝(兩萬億元GDP)成為一線城市,萬億GDP城市為新一線城市,而其他城市為二線、三線或四線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四城GDP的規模分化只是暫時的現象,還是可能預示著中國城市經濟格局的洗牌?從GDP預測來看,的確存在由量到質的變化需要關注。當新一線城市津津樂道進入“萬億元GDP俱樂部”的喜悅時,一線城市內部的差距在悄然拉開。

廣深經濟總量同北上差距為何越來越大?

首先,城市的行政級別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因為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在決策自由度和資源分配權方面都佔盡先機。

京滬作為直轄市都能享受更加優惠的中央政策,而作為副省級城市的廣深則難以企及。北京市作為大國首都的政治優勢,使大企業紛紛將區域或全球總部設在這裡,這使總部經濟成為北京經濟的重要支柱。

其次,經濟發展同經濟結構關係密切,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差距決定了經濟總量的差距。如果從城市經濟結構來看,京滬和廣深的主要差距反映在第三產業的佔比上。

北京(83.52%)的第三產業佔比遠高於其他三城,自2015年以來佔比就超過八成。其次是上海(72.73%),第三產業佔比超過了七成。

廣州第三產業佔比(71.62%)接近上海,表明其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第三產業。深圳(60.93%)和其他三城的差別最大,第三產業佔比一直徘徊在六成,這同其製造業發達和佔比較高有很大關係。

北上與廣深隔了座萬億城市:一線城市的分化與迭代升級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考慮到金融、科技研發等高端服務業日益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引擎,較早實現產業結構轉型的城市就更有可能佔得先機。

再次,同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和廣州處於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過渡時期,這使其經濟增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深圳和廣州蓄勢待發,如果能夠儘快實現經濟轉型的話,此後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並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同京滬的差距。但是,上海和北京都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調查的樣本城市,國家對京滬“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重視有加,為其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大力支持,也為其做好企業服務並加快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當然,我們在考慮GDP總量時也應考慮人均GDP,畢竟後者才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更優指標。

上海市總人口為2424萬人,北京市為2171萬人。相對來說,深圳和廣州的總人口分別為1302萬人和1491萬人,同京滬兩市相比人口規模相差較大。

這使四城的人均GDP排序為廣州(18.15萬元)、深圳(18.06萬元)、北京(16.29萬元)和上海(15.74萬元),同GDP總量的排序恰好相反。

但是,考慮到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端人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北京和上海在這兩個方面佔盡先機,而深圳和廣州與二者的差距在短期內很難縮小。

還有一個可以參考的視角就是城市群的概念,而這是廣深同北京和上海縮小差距的希望所在。

如果看城市群的話,那麼廣深所在的珠三角可能又勝過京滬兩地。在城市之間互聯互通和大都市圈日益風行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只看單體的區域中心城市,而應考慮這些城市所在的城市群發展如何。

北上與廣深隔了座萬億城市:一線城市的分化與迭代升級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從GDP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來看,三大經濟圈佔了12個。除了北上廣深以外,長三角經濟圈的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等榜上有名,珠三角經濟圈的佛山和東莞位列其中,而京津冀地區只有天津。

由此可見,上海所在的長三角經濟圈拔得頭籌,整體實力是全國最強的,併為上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廣深引領的珠三角經濟圈也同樣表現搶眼,多個製造業城市都有望躋身中國城市經濟總量前列。

相對來說,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區缺少旗鼓相當的夥伴城市。這同城市群的結構有關,因為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的“首位度”較高,其次是上海,而廣州和深圳則較低。

區域中心城市如何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自轉帶動公轉”,引領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是未來城市競爭的關鍵所在。

□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李碧瑩 校對:何燕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