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30萬人擠破頭都想考MBA這個證?

你想讀 MBA嗎?

或許在你還在考慮投入產出比的時候,已經有無數人前仆後繼的去讀MBA了。據2018年研招網數據顯示,2018年考研人數238萬,其中專碩佔比54.7%,而專碩中又以工商管理碩士據首,隨後為會計碩士和法律碩士。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考MBA呢?除了傳統的經濟回報、專業提升、個人發展、人脈圈子等,還可以歸納出三個隱形因素:

系統建立地道的管理學思維

第一個隱性因素是,MBA商學院的課堂裡教的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管理學。

很多人以為,管理學是枯燥的文字和概念,還有不少人曾經購買過不同版本的管理學教科書,在他們看來,管理學是枯燥的原理、理論,和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興趣扯不上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對系統的學習管理學不感興趣。

但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MBA商學院的同學,他們學習的非常歡樂。

在這裡,大家討論了企業內部應該讓誰來做老闆,產品到底該不該請明星做代言,瞭解了李嘉誠的用人之道,模擬了企業團隊協助中經常出現的矛盾、衝突和解決方案…

商學院系統的幫MBAer們建立地道的管理學思維。通過一個個案例,也讓同學們學會看見那些看不見的因素,瞭解那些事與願違的規律,分辨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因果關係,正確建立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合作關係。


不斷求知是人的天性

之所以那麼多人報考MBA,其中第二個隱形因素,是它滿足了廣大人群當中,不斷求知的需求和天性。

為求知而付費從孔子的年代就開始了,哪怕是在兵荒馬亂逃難的年代,我們也還有被後人津津樂道、心嚮往之的西南聯大。二戰以後,在擠滿了歐洲難民的紐約,猶太人一天辛苦工作之餘,還能夠堅持去聽講座。改革開放初期,大批的年輕人為了彌補錯失的學習機會,跑到夜校裡、電視大學裡、函授大學裡學習。

直到今天,求上進的人不論年齡、不論職業、不論地理位置,仍然在接受好像MBA、EMBA這樣比較系統的職業教育。MBA商學院的課程,交付的就是一個完整的管理思維體系,包括了核心原理的講解,也包括了這些原理在個人、企業,乃至社會各種場景當中的具體應用。

求知慾和食慾有相似的地方。愛吃東西的人越吃胃口就越好,而充滿好奇的人,越學習就越覺得知識有趣。那些本來就能進步的人,他們的天性就會去追求各種各樣的知識,本來就是會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

管理學讓你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最後一個隱形因素是,它滿足了人們要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終極慾望。

MBA的亮點,不在於給你展示各種具體的數據,也不在於給你複述學科的發展史,它的核心是給你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維方式:多科學思維、模型思維、系統思維、槓桿思維、認知思維、價值思維、進步思維、批判性思維、洞察思維等思維的學習和相互融合,MBA這些思維方式對於以後的職業發展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學會了這套思維方式,同學們就可以把它運用到自己遇到的人、自己遇到的事上面去。它尤其能讓那些觀察力本來就非常敏銳,生活經驗本來就非常豐富,創造力本來就非常旺盛的人,感到忽然開了一扇窗,眼前豁然明亮起來,自己原來知道的一切都有了新的作用、新的關係、新的意義。

我們身處新的社會、遇到新的問題,也能夠用上新的技術,當然也就會進行新的探索。MBA的學費費用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求學心、上進心和對知識的需求。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人,在80年代,他們是下了班還要推個自行車去上夜校的幹部、工人;在今天,是隻要有空閒時間,總想聽點有用的東西的MBAer。

其實報考MBA背後的動機沒有那麼高大上,僅僅因為他們總是對自己現狀不滿足的,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許。這樣的人人數不多,但是每個時代,都會給這樣的人以足夠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