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城詩文巡禮(下)

三、涇川佳境三百里

涇縣東北與宣城縣相連,素有“漢家舊縣,江左名區”之美稱。天寶十三年(754)秋冬,涇縣令汪倫聽說詩仙李白在鄰縣秋浦,修信一封邀請遊覽涇縣:“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遂於十四年(755)春,自秋浦清溪河上游的石門高村居地,越山嶺,經澀灘,過羅敷潭等地,來到涇縣桃花潭,後又泛舟沿涇水而下,飽覽蘭山、水西山、琴溪等山川風光及古蹟勝地。李白先後兩次漫遊涇縣地,移情入景,抒懷賦詩35首。後人為寄託懷念,在李白遊蹤處,先後興建閣、樓、亭等,成為名勝佳地。歷代文人雅士常慕名前來,緬懷李白詩魂。

【溪澈壯麗】天寶十四年(755)春,李白漫遊舒溪的十六渡、陵陽山、龍門渡、澀灘等,還遊歷高溪的三門、六刺灘等。沿兩溪觀賞兩岸峰巒崖石,錯落多姿,水鳥繁聚,花木茂盛,身臨峽谷、沙灘、深潭,心曠神怡,抒懷賦詩《涇川送族弟錞》《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泛涇溪》《涇溪東亭寄鄭少府諤》等。

【桃花潭】位於涇縣城西南40公里處,是涇溪(今青弋江)流經介於東岸翟村和西岸萬村之間一段平緩如練的水面,,清澈瀅潔,明靜如鏡,翠巒倒映,碧光互吐。古渡西岸的彩虹崗後玉屏山有一路桃林,春日融融,桃花倒映水面,一片紅火,故而得名“桃花潭”。彩虹崗右邊是釣隱臺,據說李白曾在此垂釣,線放下一大團,尚未著底,可見潭水之深。

李白宣城詩文巡禮(下)

桃花潭東岸,古為南陽鎮,原稱水東翟村,設有古渡及碼頭,是聯繫兩岸翟、萬二村及周邊鄉村的必經之處。後人在口岸面對潭水,為懷念李白遊蹤,興建“踏歌岸閣”,又先後建造文昌閣、石坊、翟氏宗祠、將軍府、浚清閣等。

桃花潭西岸,層巖嶙峋,峭壁嵯峨,古木蔥蘢,千奇百態,景緻迷人。渡口旁有天然一巨石,年久滿生苔蘚,茸茸墨翠,遠望如碧玉堆砌,俗稱“壘玉墩”。墩上石壁縫隙處遍生野韭,人稱“太白韭”,或許當年李白很喜歡吃這種野蔬吧。

桃花潭上游渡口南岸上有石壁山,山下有座竹林禪院,山西二里有碧山,林木掩映,溪水流淌,景色優美。陳世濟撰《碧山記》中錄有李白當年遊歷詠詩。

天寶十四年(755)初春,李白遊歷涇水上游兩大溪的山水風光後,泛舟下行到桃花潭地帶,曾與汪倫、萬鉅等名士同道,漫遊桃花潭東、西兩岸,心曠神怡,觸景生情,抒懷詠詩:《桃花開東園》(古風四十七)《春遊羅敷潭》《觀魚潭》《石壁山》《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紫藤樹》《姊妹石》《山中問答》等8首。

【汪倫世態】涇縣清《汪氏宗箴》記載:“汪倫,又名鳳林,仁素公次於也。為唐時知名士,與李青蓮、王輞川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青蓮居士尤為莫逆交。開元天寶間,公為涇縣令,青蓮往候之,款洽不忍別,公解組後,居涇邑之桃花潭,生子文煥,傳十餘世,有遷常州麻鎮者。其兄鳳思,曾為歙縣令。”

《涇縣誌》載:“汪倫別業(即別墅)在桃花潭。”汪倫酷愛風景如畫的桃花潭,選擇東岸翟村南邊,背依山崗,面對潭水,建造園林式居所。周邊山花松柏茂盛,院內種植石榴、桃李等多株,還鑿石建池,憑窗可眺桃花潭風光,環境優美清幽。

天寶十四年(755)初春,李白應邀到桃花潭,受到汪倫盛情款待,結下深厚友誼。數日內,汪倫陪同李白觀光桃花潭及周邊清麗的山水風光,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記。上元二年(761),又恰是春天,李白思念好友汪倫,由宣城到涇縣琴溪,泛舟沿涇水而上,再遊桃花潭,得知汪倫作古,淚落心亂。遂由汪氏家人陪同瞻仰汪倫墓,題寫“唐史官之墓汪諱倫也”,囑咐鐫刻,置於墓前。

李白先後兩次遊歷涇縣地,尤其與汪倫首次惜別,獲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白感激賦詠詩章:《贈汪倫》《過汪氏別業》(二首)《代別情人》《感興八首》(其四)《寄遠十二首》(其八)《待酒不至》《對酒》等8首。

【扶風豪士】桃花潭西岸,萬村歷史悠久,南北朝時,萬鵬舉家由茂陵(今陝西興平)遷移江南,置地涇縣桃花潭西岸一帶,繁衍生息,隋唐時漸成萬村,又稱萬家村。到唐中期,萬氏家族有萬巨,又名萬鉅,知識淵博,以道德著名於世,有夫子之稱,天寶年間後期,至京師長安贏得才名,為人讚揚。

天寶十四年(755)春,李白漫遊桃花潭風光時,萬巨回到家鄉,喜見李白,仰慕相善,盛情款待,同遊山水,結誼甚深。李白受邀寓居萬宅,飲酒賦詩《訪鉅公吟》《扶風豪士歌》《贈豪士詞三十韻》《尋梅》等4首。

李白宣城詩文巡禮(下)

【藍山突兀】藍蘭山,又稱大藍山,位於桃花潭東北30公里。巍峰突兀,若接雲霄,瑰麗雄峻,氣勢磅礴。山上松竹蒼鬱,滿目蔥籠。

藍山右有岩石高數丈,方竦坦平,巨若高臺。舊志記載,相傳李白與汪倫在此遊賞,飲酒詠歌之地,名其石曰“放歌臺”。登臺舉目眺望,北見古鎮漆林渡,扁舟往來涇水之上迷人景色。臺另一側,下臨絕澗,涓涓山泉,曲折回遷,從幽谷深處奔流而來,至此循崖而下,懸流成瀑,高達十數丈,狀若銀鏈,極為壯觀。循山谷直達涇水,沿途石灘縱橫,攔流橫阻,嘈嘈有聲,如吼如號。此灘原名“活潑灘”,後人為懷念李白,改名“太白灘”。

藍山腳下有泓潭,深碧澄淨,黑夜如明,山光倒影,別具奇麗,舊志記載,東晉陳霸兄弟二人,在此潭捕魚,夜見巨星落入潭中,故名“落星潭”。潭畔有落星石,潭深數十仞,盛產“雪花金鮐”魚,嚴冬雪霽,漁人於石罅得之,烹食其味鮮美。

李白宣城詩文巡禮(下)

李白遊歷桃花潭景區後,行舟沿涇水而下,漫遊蘭山風光,憶想當年在長安相識的涇縣人何昌浩(何七)判官,因滯留別處,未能相陪同遊,甚為遺憾,寄《涇溪南蘭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餘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贈何七判官昌浩》等2首以贈。

【漆林渡貌】漆林渡(口),位於蘭山東麓,臨涇水西岸(今萬園村),境內繞岸山丘叢生漆樹木林而得名。李白離蘭山後,泛舟續行,夜宿漆林渡。李白尋古觀景,到東岸瞻仰三國陳焦之墓,觀察唐武德六年(623)猷州刺史左難當所築的城柵遺址,想到萬巨未能前來同遊,遂於漆林渡作《夜宿漆林渡》、《早過漆林渡寄萬巨》等詩2首。

【天宮水西】水西風光,位於涇縣城西5裡,濱涇水西邊地域。主要有白雲山、水西山、湖山等,三山綿亙,起伏蜿蜒,若斷若連。逶迤疊嶂,林壑邃深。

天寶十四年(755)春,李白由漆林渡,乘船沿涇水(涇溪)而下,慕名遊覽水西山景區風光,受到謝良輔、山僧等人的熱忱接待。

《唐詩紀事》記述,謝良輔,涇縣人,登天寶十一年(752)進士第。建中年間(780—784)時,任商州刺史,為團練所殺。曾作詩《憶長安十二詠》(又一首)《憶江南十二詠》(又一首),謝良輔敬仰李白,中進士後,在家鄉有幸相見,陪同共遊陵巖寺。

《涇縣誌》記述,鄭諤,涇縣人,善於詩文且宏大高遠,受李白稱讚。李白遊涇縣時,鄭諤由少府(縣丞)擢升明府(縣令)。

李白三日內遊遍名寺寶剎,觀賞清幽山水,作有《與謝良輔遊涇川陵巖巖》《游水西簡鄭明府》《春日獨坐寄鄭明府》《別山僧》等詩4首。

李白宣城詩文巡禮(下)

【琴溪山奇】琴溪,原指河水之名,後相沿而為地名,位於縣城東北20裡。琴溪(河),源自縣東部的汀溪、漕溪二水,自南向北在琴高山下匯合,因稱琴溪。後曲折流向西北,經赤灘地注入涇水。全長42.5公里。琴溪漠漠,急流湍湍。溪北重巒疊翠,茂林密林。溪南谷地開擴,田園縱橫。

天寶十四年(755)春,李白在水西寺時,得知琴高山風景幽勝,又有先人煉丹古蹟與典故。遂在山僧陪同下,乘舟沿涇水而下,前往琴溪(琴高山)遊覽。

在琴溪,李白看見水中的白鶴,不由想起從弟李昭贈送給自己的雙舞鶴來,於是作《宣城長史弟昭贈餘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以抒別情。李白還在琴溪邂逅了涇縣賢士(善書畫)崔十五,崔十五慕名前來拜見,並呈親筆烏跡書請李白題鑑,李白觀閱後十分讚賞,遂賦詩《酬崔十五見招》以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