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最近,讀到一篇題目為《許多教師不讀書根本不是因為沒有時間》的文章。文章說:教師本是一個執著的讀書群體,然而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他們眼中只有分數、只有成績,只有對學生的死蠻纏,而對於生命中的閱讀,卻逐漸淡化了。不少教師已完全遠離閱讀,這太危險了!文章認為: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師不讀書,最應該讀書的教師群體,卻成了遠離閱讀的一個群體。

對於文章中的觀點,我不敢苟同。首先說明一點:現在中小學教師不讀書的,確實大有人在;單也不能以偏概全。其實,中小學教師群體裡,也有一大批有個性、有情懷的老師,他們愛好廣泛,勤於寫作,也是熱愛讀書的。

其實,我認為:該文對問題的探討沒有說到點子上。中國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誰都可以外行的對教育指手畫腳,看起來很關心教育,實則是高高在上的漠視教育,從而導致一種尷尬的現象:面對一群寵愛有加卻又難管的孩子,老師不敢管、家長捨不得管、外人不便管,最後社會管。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說:“現在的中小學教師不讀書呢?”

仔細調查、分析一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目前“讀書無用論”非常盛行,社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實際,越來越功利。崇尚權勢與金錢,漠視知識、理想和志氣的現象十分嚴重,老師作為社會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影響。社會上,大家比的是誰的官大、房大,誰的錢多,誰的汽車檔次高;校園裡,教師的升遷、晉職、聘任基本上與讀書無關。

身邊的同事都不讀書,你讀了也無人欣賞,更無用武之地。社會價值觀的低俗與功利,造成了讀書氛圍的缺失,使很多以前很愛讀書的人也加入了世俗的隊伍,聊天、玩遊戲、購車、炒股等享樂、刺激性活動成為了人們業餘生活的最愛!

即使有讀書的人,讀的書也大多是一些小說、報紙和雜誌,最關注的也無非是娛樂、情感、體育、證劵、飲食、健康等知識以及具有刺激和傳奇性的“八卦”消息,很少有老師主動地去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更別說是讀哲學、史學等方面的書籍了。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2、應試教育的影響。中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使中小學教育的價值取向聚焦在考試上。雖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宣稱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還是不得不在乎中高考成績。就是在宣傳素質教育的業績時,也要以提高中高考升學率、名校錄取率為“先進事例”。一個學校的升學率高,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尖子生的慕名而來,從而具備收取高額擇校費的基礎條件。這種功利性的教育體制,不可能帶給老師從容不迫的讀書心境和讀書時間。

“應試”前提下的教學,只不過是把教材裡規定的那些死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考試的時候能夠得個好分數。課堂教學關注的無非是重點、難點、知識點和易考點。教學方法主要還是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反覆演練。長期以來,教師被“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緊箍咒牢牢地禁錮著,任何人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此狀況,教學早已演變成為一種非常簡單的技術性的勞動,根本不需要什麼智能、智慧、藝術,尤其不需要什麼淵博的知識、學問、學術。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哪裡還用得著讀書?

現實的教學狀況表明,沒有多少知識而能教出“成績好”的學生的老師並不鮮見,而很有知識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的“教學成績”不比前者好的也大有人在。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學是在教死知識,而不是在發展學生的智力、智能、智慧。此種情況下的教師是不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又有什麼必要讀書呢?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3、教師沒有時間讀書,也確實是原因之一。一切為了“分”的應試教育的工作是千頭萬緒的。由於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期望越來越高,為此,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各種比賽、考核、檢查活動的增加,導致絕大多數的老師起早貪黑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日復一日地開會、談話、考試、分析、總結、接受檢查……教師的業餘生活被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剝奪了,從而造成職業上的倦怠。此種狀態,哪裡還會產生讀書的慾望?

閱讀需要充裕的時間,安靜的環境,從容的心態。自然休息的節律一旦被打破,教師就會陷入身體疲勞與精神疲勞的雙重境地,即使是真正的放假,更多的教師也只能是選擇玩遊戲、打麻將、遊山玩水或者進行生活交際等活動方式,以放鬆自己,而不選擇讀書。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因素以外,當然也還有一些主觀因素,如不求進取,滿足於現狀,懶惰等。客觀因素,如讀書管理失控,書費過貴,資訊發達、媒體多樣,使傳統的讀書方式受到挑戰。再如受全民娛樂化的影響,“書香”淡薄、閱讀式微等等。其實,早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

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這說明,國家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不讀書不僅僅是現在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國人(包括一些領導幹部、公務員)是普遍現象。

讀書閱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個人意義上說,閱讀給人以智慧,是汲取營養、獲得知識的精神動力;閱讀給人以力量,是提振精神、勵志興業的重要支撐;閱讀給人以幸福,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根本內涵;閱讀給人以文明,是提升素質,打造書香社會的現實需要。從國家和民族意義上講,閱讀狀況,既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傳承發展的必要基礎。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讀書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盲目而混亂的社會。中華民族歷來提倡讀書。在古代,人們主張耕讀傳家,“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些古訓一直髮揮著讀書勸學的作用。新世紀以來,我國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社會”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需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

然而,在經濟轉型、複雜多變、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人均閱讀量一直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網絡盛行的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浮躁心態日益凸顯,以前熱衷讀書的習慣已一去不復返。據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閱讀狀況總體上呈現出一種倒退趨勢,2012年18—70週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遠遠低於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家;而在1999年,國民的圖書閱讀率曾高達60.4%。

如今,圖書館、書店留不住人們匆匆前行的腳步,古典名著的備受冷落與青春娛樂讀物的流行形成了鮮明對比,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導致“手機控”現象越來越突出,各種快餐式書籍充斥市場,讀書的枯燥遠不如金錢物質來得實惠。一言以蔽之,功利性、選擇性和淺層閱讀已佔據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沒時間讀書、不願讀書、不知怎樣去讀書成為了主導全民讀書的方向、內容和質量。這種種怪象的確令人堪憂!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怎樣“打造書香社會,倡導全民閱讀”?

首先,要有一個基本的讀書條件。文化基礎設施是全民讀書的載體之一,國家應建設一定數量的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從民生角度處理好讀書的便民、利民問題。

其次,要營造一個崇尚讀書、熱愛讀書的社會大環境。讀書固然是一個人的自覺行為,但形成一個讀書學習的氛圍是人們養成讀書習慣的基礎。一個浮躁心態盛行、道德風氣滑坡、“讀書無用論”肆行的社會,是不可能推進全民閱讀的。

再次,要努力拓展閱讀的廣度和閱讀的深度。這是推動全民閱讀的兩個支撐點。如何拓展閱讀的廣度?應該說,從小培養閱讀的興趣,是逐漸形成全民閱讀習慣的根本辦法。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對閱讀感興趣,養成閱讀習慣,那麼讀書就會成為他長期的愛好。而如果多數人都有閱讀的愛好,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書香社會。讀書要從娃娃抓起。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讓人充分感受到閱讀之美,培養人們對閱讀的興趣。然而,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這方面卻沒有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這主要是,以應試為目的的語文教育,過於強調考試分數,不僅敗壞了孩子對語言文字的親近感,而且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刻板化的語文教材選文,讓人無從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肢解了文字的感性力量。陳腔濫調的作文訓練,讓學生喪失了發乎內心的表達欲。這一切,無一不在逐漸腐蝕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對閱讀的興趣。儘管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中小學校設立了閱讀課,開設了圖書館;但應試教育的考核評價制度依然阻礙了閱讀課的有效實施,閱讀課和圖書館形同虛設。至於拓展閱讀的深度,則需要以開放的思想面對閱讀,做到讀書無禁區。因為,閱讀的深度,決定了思想的高度。只有讀書無禁區,思想才能無所拘束,也才能通過閱讀增強社會的創新力量和道德力量。另外,我國圖書市場上的書籍質量參差不齊也是影響全民讀書的一道硬傷。受利益驅使,一些粗製濫造的劣質圖書充斥市場。調查發現,一些講大話空話、教人如何賺錢、教人勾心鬥角、講述奇聞異事的所謂“地攤文學”氾濫成災。而現在的中小學生對經典、有價值的書籍讀的少;相反,對魔幻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卻倍加青睞。可見,推進全民閱讀需要健康的圖書市場,同時也需要合理的引導和規範。一方面,要規範圖書出版市場,重拳監管,嚴格准入,以提高圖書質量;另一方面,還需要政府合理引導,弄清各階層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水平的人想讀什麼書,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所以,綜上所述,一味的、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說“現在的中小學教師不讀書,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師不讀書”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迴避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關鍵是解決問題。要全面的、實事求是的瞭解問題,解決問題。這需要國家、社會、教育部門、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形成愛讀書的氛圍、機制和條件。(文/關中刀客)

(原創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加關注,點贊,轉發,謝謝!轉載請註明出處“今日頭條”。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教育觀察:現在中小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