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歷史大事記(先秦篇)

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山(今泰安市區南20公里處)。〔《史記·封禪書》〕

顓頊時期(約前23世紀)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山(今新泰市樓德鎮南)。〔《史記·封禪書》〕

帝嚳時期(約前22世紀)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山。〔《史記·封禪書》〕

帝堯時期(約前22世紀) 堯封泰山,禪云云山(今東平梯門鄉蘆泉村有堯陵,傳為帝堯葬所)。〔《史記·封禪書》〕

帝舜時期(約前21世紀)舜封泰山,禪云云山。朝見東方諸侯。〔《尚書·舜典》、《史記·封禪書》〕

夏帝禹時期(約前21世紀)禹封泰山。〔《史記·封禪書》〕

夏帝禹時期嬴姓氏族興起於泰山一帶。其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為嬴,封於嬴地 (今泰安、萊蕪交界處, 嬴城故址在萊蕪城子縣村) 。 商周時嬴族陸續西遷隴中,成為秦國的前身。〔《秦集史·國君紀事》、林劍鳴《秦史稿》、何光嶽《東夷源流史》、柳明瑞等《嬴秦文化與萊蕪歷史》〕

夏初商部落相土(商湯十一世祖)向東擴張勢力,在泰山附近立據點,史稱“東都”(故址傳為今岱嶽區滿莊一帶)。〔《詩·商頌·長髮》、《左傳·定公四年》、王國維《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觀堂集林》卷十二)〕

夏帝發七年(約前1650年)泰山地震。〔今本《竹書紀年》〕

夏帝桀時期泰山山滑石鳴。〔任日方《述異記》〕

商湯時期(約前16世紀)湯封泰山,禪云云山(今新泰市樓德鎮南)。〔《史記·書》〕

商武乙時期(約前1147~1113年)世代聚居泰山附近的東夷族興盛,其勢力遍達今山東東部地區。周朝建立後,多次東征,攻打東夷,夷族勢力漸衰。〔《後漢書·東夷列傳》、《東夷古國史研究》〕


泰安歷史大事記(先秦篇)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6年)周滅商,於泰山南北分別建立齊、魯兩國。泰山以南屬魯國(國都今曲阜),以北屬齊國。〔《史記·周公世家》〕

西周初期封於泰山附近的諸侯國除齊、魯外,還有成阝國(姬姓,故址今寧陽境)、杞國(姒姓,故址在今新泰) 、章阝國(姜姓,故址在今東平縣東部)、遂國(媯姓,故城在今寧陽縣西北與肥城接界處) 、鑄國(任姓,故址在今岱嶽區大汶口附近)、宿國(風姓,故址在今東平縣南部) 、須句(風姓,故址在今東平縣西北)、牟國(故城在今萊蕪城東)等小國先後存在。〔安作璋《山東通史·先秦卷》〕

西周初期甫國(即呂國,封在河南新蔡)人陸續東遷,其一部到達泰山一帶,新甫山(今新泰市境)即因甫人而得名。〔何光嶽《炎黃源流考·呂國的形成和遷徙》〕

周成王時(前1042~1021年)成王姬誦封泰山,禪社首山(今泰安城蒿里山東側)。並於泰山建明堂(今泰山區大津口附近之周明堂),為天子巡狩封禪時朝會諸候之所。〔《史記·封禪書》、《孟子·梁惠王下》、阮元《明堂論》(《研經室一集》卷三)〕

周昭王二年(前994年)昭王姬瑕命鑄五劍,分投泰山等名嶽。劍長5尺。銘曰“鎮嶽尚方”,篆書。〔《古今刀劍錄》〕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 天子因王綱失序不再祭祀泰山,於是鄭國以礻方地換取魯國的許田 (鄭國原在泰山附近領有礻方地,為周天子祭泰山時鄭國國君的助祭湯沐之地;魯國領有許田(今河南許昌),為魯君朝周時的食宿之地。〔《左傳》隱公八年〕

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 齊未攵釐公欲以女文姜嫁與魯桓公,正月,與桓公在嬴相會,以議婚事。九月,再在讙(故址即今肥城夏暉村及寧陽北境)相會,送女歸魯。泰山南汶水上有文姜臺(故址今岱嶽區大汶口鎮東北),為文姜居所。〔《左傳》桓公三,三年、《水經注·汶水》〕

周桓王二十年(前700年)魯桓公與杞侯、莒子會於曲池(故址今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附近),以息兩國爭端。〔《左傳》桓公十二年〕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齊國沿泰山山脈自西向東構築長城,後齊靈公、齊威王、齊宣王不斷增修, 直達黃海海濱,綿延500餘公里。〔《竹書紀年》、《史記》楚世家、蘇秦傳、《續漢書·郡國志》〕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 十月,魯公子季友帥師戰敗莒國,魯僖公賜季友汶陽之田(今泰安市岱嶽區西南汶水之北)。〔《左傳》僖公元年〕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 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民權東北),意欲封禪泰山,為相國管仲諫止。〔《史記·封禪書》〕

周定王六年 (前601年) 魯國在平陽(今新泰市境) 築城。此為新泰建置之始。〔《左傳》宣公八年〕 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 十月,楚國侵魯,在蜀(今泰安市岱嶽區境)駐軍。魯國求和。十一月,楚、魯、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曾阝等國在蜀會盟。〔《左傳》成公二年〕

同年齊頃公伐魯,奪取龍地(今泰安市岱嶽區龍鄉城) ,並南侵至巢丘(今泰安市岱嶽區境) 。晉出兵救魯,大破齊師於安(今濟南市境)。齊被迫求和,將其所侵汶陽田歸還魯國。〔《左傳》成公二年〕

周景王元年(前544年) 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齊、鄭、晉等國。使齊返回途中,其長子病卒,葬於嬴、博(今泰安市岱嶽區) 之間。孔子曾往觀其葬禮(今岱嶽區範鎮故縣村旁舊有季札子墓)〔《禮記·檀弓》、《水經注·汶水》〕

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展禽受封於柳下(今新泰市柳裡),以崇尚禮節聞名於世。卒諡惠,世稱柳下惠(今新泰天寶有和聖墓,為柳下惠葬所)。〔《左傳》、《魯國史》〕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8年) 冬,孔子因魯亂至齊國,途經泰山,聞婦人哭訴親人死於虎患,因感慨“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 (年代據《孔子文化大典》“過泰山聞婦人之哭”條之考訂)〕

周敬王十八年(前502年) 魯國季氏家臣陽虎陰謀奪取魯國政權,與孟孫氏交戰,不勝,退守讙及陽關(今泰安市岱嶽區南陽關)一帶。次年六月,魯軍攻佔陽關,陽虎焚萊門(陽關城門)突圍,投奔齊國。〔《左傳》定公八年、九年〕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夏,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今新泰谷裡),孔子相禮,齊人將讙、鄆(今東平縣境)、龜陰(今泰安市岱嶽區舊縣北)之田歸還魯國。〔《左傳年〕 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 孔子因魯國季孫、叔孫、孟孫三氏所建城邑超過應有的規制,建議損三邑,以削弱私家而強公室,得到魯君支持,先後損郈(今東平縣南) 、費(今費縣) 二邑。墮成邑(又作郕邑,今寧陽縣東北部) 時受挫而作罷。〔《史記·孔子世家》〕

周敬王二十八年(前492年) 魯國人曾參耕於泰山之下,逢天雨雪凍,旬日不得歸家, 思其父母, 作《梁山歌》。其歌后來成為泰山著名土風。〔《琴操》、周洪才《曾子年譜》(載《曾子家世》)〕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 吳王夫差伐齊,在艾陵(今泰安市岱嶽區東南)大破齊軍。吳軍曾駐兵泰山。〔《左傳》哀公十一年、《墨子·非攻》、《史記·吳世家》〕 春秋末期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境內)奴隸展雄(史稱柳下蹠)率9000人起義,反抗諸侯,所部曾活動在泰山一帶。〔《莊子·盜蹠》、《玉函山房輯逸書》引《古文瑣語》〕

同期孔子講學於洙泗之間,泰山附近之有若 (故里今肥城東故社有家莊) 、冉耕(故里今肥城冉家莊)、林放(故里今新泰放城)等皆曾在孔門求學。〔《孔門弟子研究》〕

同期魯國大夫季孫氏在泰山舉行一種祭禮(旅),孔子以為非禮,有“泰山不如林放乎”之譏(林放,字子邱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之本)。〔《論語·八佾》〕

同期越國大夫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滅吳之後,浮海北行,後定居於陶 (今肥城市西北陶山),致財鉅萬,世稱陶朱公。陶山南有陶朱公墓。〔《史記》貨殖列傳、越王勾踐世家,《括地誌》,《岱覽·附覽》〕

同期魯國史學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傳》。肥城舊有“左傳精舍”,為左丘明著書處。城西南衡魚村有左子墓。〔《魏書·地形志》、王惟精《左傳精舍志》、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九“左丘明墓考”、光緒《肥城縣誌·古蹟》〕

同期楚國音樂家伯牙遊泰山, 據遇雨所感, 作《高山流水》,為著名琴曲。〔《列子·湯問》〕

同期齊國不斷南侵,泰山漸入齊境。〔《孟子疏》〕 周威烈王三年(前423年)魯國伐齊,攻入陽關。〔《資治通鑑》卷一〕

春秋戰國之際墨家代表人物墨翟與其弟子禽滑釐曾登泰山。墨翟關於泰山封禪的論述, 對後世封禪說的產生有較大影響。 〔《墨子佚文》、張曉瑛《墨子與泰山》(《人文與自然》1998.1)〕

戰國初期齊國設無鹽邑(今東平縣境)。秦代置無鹽縣,王莽時改名鹽亭縣。東漢時復為無鹽縣。沿至北齊時廢。戰國時齊宣王后鍾離春即為無鹽人,故世稱“鍾無鹽”。〔《續山東考古錄》卷七、《列女傳·齊鍾離春》〕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齊國嬴、博之間地裂,並出現湧泉。〔《戰國策》卷十三〕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楚考烈王伐魯國,泰山皆南入楚境。楚人曾以青銅器“楚高”祭祀泰山(1954年出土於泰安城東更道)。〔《史記·魯世家》,《文物參考資料》1954.7、1956.6〕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秦滅魏。魏公子信陵君之孫卑子逃亡泰山。〔《通志·氏族略》、《秦集史·遷民表》〕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泰山南皆入秦境。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軍越泰山長城攻齊,虜齊王建,齊亡。秦遂成一統之業。〔《史記·秦始皇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