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肚子学问,却治不了你一鉴赏诗词脑袋就发蒙

你一肚子学问,却治不了你一鉴赏诗词脑袋就发蒙

人们为什么害怕鉴选诗词?

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即用它来指导实践。如果一种理论不能拿来指导实践,至少说明这种理论是有问题的,或属于空谈,或根本不是理论。目前诗词界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说来头头是道,什么声啊律啊韵啊味啊情啊景啊,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但要他落到具体的诗词,比如要他从一组诗词中选出佳作来,他就会二目无光,一脸茫然,甚至会害怕得夺路而逃,一边走一边还会念叨:“就会搞这种把戏!这种把戏有卵用啊!”

这种把戏难道不该搞?这种把戏没卵用?用处大着呢!你读诗词难道是一股脑吞下去,不需要择优汰劣?你读诗词不是为吸收营养而是为吸取糟粕?怎么体现你的鉴赏水平?归根结底就这一个,也只有这一个才是判断你诗词鉴赏力的唯一标准。不论你有多么了不起的理论,不论你说来滔滔不绝还是欲说还休,最终都难逃这一关,必须落到鉴选上。哦,你说你读过千首诗万首词,一肚子的学问,欣赏水平高得离谱,但就是不会鉴别,一看到诗词就会脑袋发蒙,眼冒金星,耳朵嗡嗡锽锽,分不清东西南北,是不是有点滑稽?能说你懂诗词?也许你对诗词有点个人观感,或者有点个人好恶。谁没有点个人观感与好恶?这也能作数?

对一些版主来说,鉴选力尤为重要。版主嘛,可以写得不好,但一定要有鉴赏力。我做过文学专业编辑,知道编辑最重要的素质:眼力!汰劣留良,把好作品推荐给读者,把不好的剔除,这是版主的天职。作为版主居然不辨良莠,鱼目混珠,那哪能行?怎么飘红推精?不是乱来吗?还不如抓阄公正,起码抓阄能保证随机性,不会去菁留芜。


一个人不辨诗词优劣,是难以写好诗词的。你想,他连好坏都分不清,心里就没有一杆秤,不知道舍弃与追求,写作像扶乩,哪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瞎子摸象嘛,撞大运而已。有些人说:会说的不会写,会写的不会说,并以此自慰。首先,不会说与鉴别力是两回事,不会说不意味着他缺乏鉴别力;其次是他不愿说、说得不多或说了你没注意。李白是个典型。他好像没有论诗专著,但他不缺乏鉴赏力,也有诗学见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作诗调我惊逸兴”“垂衣贵清真”,是不是说了还说得不少?李白对自己要干嘛清楚得很。当然,那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不好去比,别把自己当李白,你有他“举杯邀明月”“我欲醉眠君且去”的率真洒脱?最多邀几个诗友,结一个团伙,然后为显得自己豪爽,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子上打呼噜。好多人就怕别人说他写得差,一说就暴跳如雷,因为他不知道好坏,总以为自己辛苦写来的东西一定就好。艺术要天赋,有天赋的人凤毛麟角,任何行当优秀的总是少数,做无用功垫底的多了。如果你真有这种能力,早就对自己的诗词心中有数,还在乎别人说三道四?在乎说明你心里没底,就怕别人叽叽歪歪,丢不起这个人啊!

你一肚子学问,却治不了你一鉴赏诗词脑袋就发蒙

最可怕的是一些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理论半吊子,以为读过几本书,知道些名词术语,就是行家了。诗词写得干瘪无味,老干味十足,说来却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种人不但不懂写作也不懂理论,但是最爱下结论。“以事起,以景结,紧凑自然,自是无余法而有余味者”“连珠落盘,其声泠泠然”“起句尚可,承句不佳,转句脱落,结句败味”。这都什么啊?这是鉴赏力?法官下判词嘛。只有结论没有论证,哪里都可以用,用了也不会错,甚至可以用到《望庐山瀑布》上:“起句尚可,承句嫌熟,转句浮夸,结句败味。”这叫耍流氓!凡是没有证据推论下结论的都是耍流氓。有比耍流氓更恶劣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如一个叫许传刚的,把名家们公认的顾佛影的几首上佳绝句说得一无是处,这已不是论诗而是糟蹋诗歌了,把论诗当作了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词鉴赏力低下这种情况呢?一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二是努力程度不够,三是缺乏天赋。教育不说了,课本就在解释字词句,归纳大意,实战训练几乎没有。解释字词句也可以,但你不能脱离实际翻着字典说文解字。这有什么意思?读完中小学一百多首诗词仍不具有欣赏力。要解释字词得结合实际,如为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好过“黄沙远上白云间”?为什么“复照青苔上”胜于“复照青藤上”?不能到诗之外拿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知识来解释,那叫瞎搞,没本事,你得放在诗中根据诗境来理解。努力的问题是说这种鉴赏力不是天生的,有一个艰苦的学习训练过程。记得早年读《万首唐人绝句》,也是不辨媸妍,两眼一抹黑。怎么办?一手拿一枝铅笔,一边读一边把自己认为好的做上记号,然后对照名家选本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找差距,一段时间后就练出了感觉,基本上与名家所选差不多了。诗词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诗词欣赏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可不是读几本诗话听几次讲座就能办到的,必须回到作品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来。不妨读读前人的诗集,尤其是那些没有评注的,自己检验一下。天赋问题是我近来认识到的,这是对高级水平而言。当欣赏水平进入高级后,这种天赋特别重要,有时对于高水平的诗词就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很是微妙。天赋决定了你只能到那一层,再上去就不可能了。有些人就是榆木疙瘩不开窍,任你怎么说也是一脑子浆糊,这就是天赋限制。令狐楚有《少年行四首》,看王世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所选,明显能感觉得到王比沈的天赋高、感觉好。你是否想试试?为了避免“又搞这种把戏”的痛苦,我就不出题了,自己去找些唐人的组诗看看,然后对照名家选本找差距,确定自己到了什么水平。

你一肚子学问,却治不了你一鉴赏诗词脑袋就发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