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民士氣11章48節:清帝國將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納入版圖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到1696年,清帝國康熙大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再次將其擊敗。同年,按照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命令,俄軍奪取戰略要地亞速。


  噶爾丹雖全軍覆沒,仍拒絕投降。他退守科布多,但已不能再組織一支戰鬥部隊。


  次年(1697年)二月初六,清帝國康熙大帝第三次親自率兵征伐噶爾丹。清帝國大軍從京城出發,通過山西大同、陝北府谷、神木、榆林等地,三月二十六日抵達寧夏。


  康熙大帝親征在西北蒙古諸部中引起巨大震動。那些處於觀望中的臺吉們覺察到自己已無力抗爭,於是紛紛上疏請罪,願意歸順清帝國,有的還表示願意共剿噶爾丹。


  與此同時,康熙帝調派兩路大軍進剿。一路由大將軍費揚古率兵三千出歸化,由昭武將軍馬斯喀率兵二千出寧夏,在郭多哩處會合(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達蘭扎達加德附近),然後北進;另一路由孫思克、博霽率西安、甘肅兵二千前往肅州,再由阿南達率領出嘉峪關,取道哈密北進。在一個月之內,康熙皇帝安排好運糧和調遣各路大軍的事務。閏三月十五日從寧夏北上,半個月後,到達狼山的南面,親自送行寧夏一路兵。四月初七,康熙皇帝在河套一帶離岸登舟,沿黃河順流而下,踏上歸途。


  四月十四日夜,有消息傳來說噶爾丹已死。康熙皇帝不敢相信,迅速上岸,連夜親自接見送信使者。十五日早晨,一小船自上游急駛而來。散秩大臣布克韜登岸跪呈大將軍費揚古奏章,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在阿察阿穆塔臺地方“清晨得病,其晚即死,不知何症”。(史載為服毒自殺。)


  清帝國對噶爾丹的征討意義深遠。它掃除了漠北、西北地區一大不安定因素,使社會秩序有所穩定,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清帝國對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的統一管轄。


  據柏楊先生《中國人史綱》記述:喀爾喀三汗部仍回外蒙古故地,不過形勢已經不同,外蒙古和噶爾丹轄下的科布多、烏梁海兩地區,面積共一百八十萬方公里的土地,自此納入清帝國版圖。(內蒙古則早在清帝國入關前就已經納入版圖。)

論國民士氣11章48節:清帝國將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納入版圖


  同年(1697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率軍前往貝爾格萊德,和哈布斯堡王朝名將歐根親王交戰。面對敵人半圓弧形的塹壕,歐根親王讓他的部隊組成半月形的隊列,在左、中、右三路同時發動進攻。用歐根本人的話說,這是一場“可怕的大屠殺”。奧斯曼軍團被迅速擊潰,陷入混亂。有一隊近衛軍發生譁變,反過來殺掉他們的指揮官。超過2萬名土耳其人喪命,其中包括大維齊爾、4名維齊爾、許多帕夏和30名近衛軍阿迦。還有1萬人在渡河時落水身亡,只有不超過1000人逃到河對岸。歐根親王向皇帝彙報說,己方士兵“站在死屍堆上,如同站在一座島上”。


  同年,在與歐洲多國戰爭進行近10年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眼看取勝無望,遂罷戰求和。根據1697年9、10月間在荷蘭里斯維克簽定的條約,法國退出在尼姆維根條約以後佔據的所有土地,不過斯特拉斯堡仍由法國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