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小冰期”是什麼?又要來嗎?

“小冰期”概念首先由美國科學家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於1939年提出,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由於這一時期在我國正好是明清時期,因此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

不過根據NASA的定義,“小冰期”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氣溫顯著偏低的時期,主要是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作比較。“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流的說法是與地球軌道變化、太陽活動偏弱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等有關。由於地球軌道變化與大規模火山爆發發生的概率很低,太陽活動偏弱就成了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觀點。

歷史上的“小冰期”是什麼?又要來嗎?

▲1683年,倫敦的泰晤士河上的弗羅斯特博覽會。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冬天常常特別冷,這個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時代”。這些即興展會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

根據歷史記錄,從1645年到1715年,太陽活動處在一個漫長的平靜期,幾乎沒有太陽黑子出現的記載。這段時期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正好對應1645-1715年的極寒期。

目前太陽活動正在減弱的情況或許意味著太陽活動正在走向新的“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地球最上層的空氣就會冷卻收縮,從而導致地球降溫,這也是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有科學家認為,太陽活動的減弱可能對地球的天氣產生一些影響。一些更為悲觀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會在不久後經歷一次小型的“冰河時代”。

NASA的最新研究並不是孤立的研究預測。它的新發現與2017年英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發佈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兩項研究均預測未來幾十年由於太陽黑子活動較低而導致太陽活動出現小值,並且兩項研究均預測太陽活動與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的“蒙德極小期”相似,那時地球恰逢“小冰期”,其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弱,地球遭遇了非常嚴酷的寒冬。

有科學家擔心,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地球會不會也將經歷另一次“小冰期”。不過由於太陽活動最小值與“小冰期”之間的關聯仍然比較含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磁場和太陽磁活動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張軍對這樣的預測依舊保持了十分謹慎的立場。他表示,太陽活動週期與我們地球天氣之間的聯繫仍有待確認,太陽活動極小期是否意味著地球變冷仍然不能完全對應

北京市氣象局研究員吳正華表示,這幾年歐亞的極寒天氣與地球北半球異常的大氣環流具有很大的關係,而這種狀況的出現則是北極濤動出現了異常。冬季,由於北極上空的高氣壓、寒帶噴射氣流都被擠壓到比以往更遠的南部地區,從而造成了北美洲、歐洲和中國出現極寒天氣。地球北半球異常的大氣環流與太陽活動又是什麼關係?目前還缺乏十分權威可信的研究。

不過,“小冰期”給人類帶來的長時間巨大災難依舊值得警惕。

本文來自:北京科技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