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有哪些功績?

我在墾丁天氣晴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三國志》

父母雙亡

諸葛亮從小出生於官吏之家,家裡有一個哥哥諸葛瑾(後為東吳大將軍),一個弟弟諸葛誕(後為曹魏大將軍),還有兩個姐姐,父親是漢末兗州泰山郡丞,俸祿600石,再加上諸葛氏在琅琊屬於名門望族,生活上也算得上是豐衣足食。但是在諸葛亮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病離世,雖然後來父親再娶一房,不過僅僅過了五年,諸葛亮的父親也因病逝世,失去了家庭支柱,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由於太小無法支撐起整個家庭,於是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由叔父諸葛玄撫養。諸葛玄的生活也並不穩定,先是聽命袁術赴任豫章太守,後來又去荊州投奔劉表。

隆中對策

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在此期間他熟讀經典,研習兵法,並且時刻分析著局勢的變化,當然最終也期望能夠有朝一日大展宏圖。都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恰巧此時剛被曹操打敗的劉備也來投奔劉表, 但是劉關張三人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想要興復漢室,當務之急就是任用賢人,後來司馬徽和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紛紛推薦諸葛亮,後來諸葛亮又推薦另一人,那就是鳳雛龐統(與諸葛亮同拜為軍事中郎將,曾給劉備出上中下三計,不過後來不幸被箭射死),接下來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劉備三顧茅廬,年僅27歲的諸葛亮,在分析亂世如何破局之後,向劉備描繪著“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火燒博望坡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這個典故最早就是出自於諸葛亮。曹操平定河北之後,派遣夏侯惇領軍十萬直逼南陽新野,雖然諸葛亮有退敵之策,無奈關羽張飛並不聽從,諸葛亮只有借用劉備令劍方才威服二人,命兩人各帶一千兵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諸葛亮另外派遣趙雲領老弱殘兵,假裝敗戰,引誘夏侯惇進入山林窄路;又遣關平、周倉、劉封等人潛入曹軍後方,焚燒物資,曹軍受制於道路狹窄,又處於樹木交雜之處,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死傷十分慘重,夏侯惇等將領敗逃回許都。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最後跟隨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從此之後,全軍上下莫不佩服諸葛亮!

赤壁之戰

在博弈論中,合作博弈是非常重要的類型,也就是聯盟,從而達到兩者的利益最大化。諸葛亮知道僅憑目前的實力對抗曹操,劉備並無勝算,因此只有尋求孫權的幫助,才可能相互抗衡。孫權並不想惹火燒身,而是採取觀望的態度,兩邊都不得罪。諸葛亮親自跑到江東,他先是給孫權分析了曹操打敗劉備的後果,然後給了孫權兩個選擇:要麼一起攻打曹操,要麼向曹操俯首稱臣。並且告訴孫權劉備決不投降,而且曹軍遠來疲憊,再加上北方人不善於打水戰,曹軍必敗!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中最為著名的一場。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而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同時也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漢中之戰

後來劉備向孫權承諾,一旦奪取益州,就會立刻歸還荊州。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保護益州安全。這麼好的機會,當然不能放過,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後來劉璋發覺張松私通劉備,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通過,劉備直接向成都挺進。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為了支援劉備,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劉璋只能被迫投降交出益州。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準備南侵漢中,一旦漢中被奪取,剛佔領的益州也將保不住。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曹劉雙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戰力,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有30多萬人參加戰鬥。劉備方參戰將領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曹操方參戰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可謂三國時期陣容最豪華的戰爭。在國難危機時刻,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男子上陣殺敵,女子保證運送糧食,最終取得勝利。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漢延康元年,曹丕篡漢自立,傳言稱漢獻帝劉協為曹丕所害,於是群臣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同意後,於221年稱帝,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白帝城託孤

在登基兩年之後,劉備病重緊急召回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延至四月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蜀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蜀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睿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決定出師北伐。至於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為了報答劉備,完成遺願;二、如果不攻打曹魏,一旦曹魏強大之後,必定滅掉蜀國;三、將內部的階級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

第一次北伐

建興六年春,漢軍準備北伐,諸葛亮放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計,選擇了先攻佔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略。由於蜀軍的突然進攻,毫無防備的魏軍手忙腳亂,姜維、梁緒等紛紛投降,頃刻間隴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軍親自坐鎮,派大將軍曹真防禦趙雲,張郃抵抗諸葛亮,徐邈率軍反攻南安郡。諸葛亮料到張郃此番率軍前來,必定來取漢軍咽喉之地街亭,馬謖請命應戰,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並要求馬謖到街亭後立刻描繪街亭的山川地理圖本以及安營紮寨的位置。又派大將王平作為副將,同時讓高翔在列柳城接應馬謖,又命魏延在山谷之中接應馬謖。可是馬謖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諸葛亮安排的部署,執意將大軍屯兵於一座孤山上,張郃派人,切斷漢軍水源。漢軍因為缺水而陷入內亂,馬謖棄軍逃亡。張郃乘勢進攻,漢軍大敗,街亭失守,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對曹魏產生極大震動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回到漢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上疏願意自貶三等。

第二次北伐

曹真和張郃在漢軍撤出後,快速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認為漢軍今番進攻祁山失敗,褒斜道又被趙雲燒燬和大水沖蝕,下次該會以陳倉作目標,便派將軍郝昭、王生等與千餘人屯兵陳倉,重修陳倉城。對於諸葛亮來說,只要有一口氣,就絕對不放棄北伐。建興六年冬,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進攻東吳,於是領兵數萬包圍陳倉。但郝昭已築好防備。由於曹魏已經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此時漢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

建興七年春天,諸葛亮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牽制郭淮。魏軍知道漢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漢軍順利佔領二郡。因成功奪取二郡,劉禪再次恢復諸葛亮為丞相。230年七月,曹魏想轉守為攻,大司馬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張郃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諸葛亮知道魏軍來攻後,立即加強要地的防守,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人。曹軍的前鋒夏侯霸先在曲折的谷中下營。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漢軍攻擊,夏侯霸在鹿角間戰鬥,最後援軍到達,夏侯霸才得以解圍。因蜀地艱險,期間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至九月,三路大軍受詔撤退。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吳壹攻破費曜,最終取得了防守反擊的勝利。

第四次北伐

建興九年春,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並在祁山堡東北修建滷城作為蜀軍大營,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隨後前進。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領軍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司馬懿深知諸葛亮舟車勞頓,拒不出戰。司馬懿改為進軍滷城,諸葛亮也撤出對祁山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滷城,司馬懿派張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聯絡,並命他攻滷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則率眾進攻滷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

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都說兵不厭詐,司馬懿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後於木門道,被埋伏於高處的漢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第四次北伐之前,諸葛亮派李嚴負責準備糧草,後來,李嚴怕糧運不濟,就謊稱諭旨要求諸葛亮撤軍,後被貶為庶民。

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屯田生產糧食,雖然孫權權也響應蜀漢,率軍十萬北上攻魏,但被曹睿親自率軍打敗。曹睿親征迫退吳軍之後,有人建議他到尚未分出勝負的西線督戰,曹睿說“權退亮膽破,大將軍已制之,吾無憂矣”,顯示出相較與對東吳孫權的重視,諸葛亮的北伐可能並未對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動。

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想要激怒司馬懿出軍來進攻自己佈置好的陣勢。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後來司馬懿從諸葛亮派出的下戰使者口中探得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秋風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病重之際,蜀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軍前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返回之前,兩次跟諸葛亮談話:“日前確實不曾詢問,等到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負國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又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同時,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劉禪


每天瞭解一個人


沒有功績!只有禍害!

諸葛亮篡黨奪權、謀害忠良、窮兵黷武,實為蜀漢敗亡的罪魁禍首。

1.“隆中對”是一個美麗的謊言,這是誤劉備的開始!

        取荊州而不先取漢中是戰略上的短視,漢中為曹操先佔,並擄走人丁資財以實國力。

        劉備若戰略上審時度勢,應該把根據地選在漢中而非荊州。此處距新野不遠,統治者張魯行“五斗米教”,剝奪平民財產統歸教產並取消貨幣,生病靠唸咒而不吃藥,簡直就是邪教,其部戰鬥力也弱。劉備率軍攻佔當屬不難。落腳後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隴西。另外,在諸葛亮剛出茅廬時,曹操便以主力南下爭荊州,這勢必同孫權火併,正好利於劉備,可惜這一機遇未被抓住。《隆中對》12年後,劉備才攻取漢中,曹軍卻在七八年前已佔關中、西涼。若是劉備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強大騎兵,統一天下的目標便有可能實現。可嘆諸葛亮計不出此。

2.諸葛亮建議荊州、益州兩路並進,兵分為二是餿主意,患兵家大忌。

        三國中,劉備最弱,而用兵貴專,十指攥成拳方有利於出擊。建議關羽守荊州更是短見,而從要爭權出位的角度則是用心險惡,害死關羽對諸葛亮的未來作為掃清了障礙。

        關羽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戰略短視,以諸葛亮的才智還是看得出來的,關羽守荊州必死無疑.荊州對吳魏兩家是必爭之地,夾在中間必遭兩家算計。

        公元219年,劉備率主力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關羽也進攻襄陽,企圖呼應。結果軍力很弱的關羽隨即遭到曹操、孫權兩軍的夾擊。而此時劉備的主力正在漢中,與荊州千里之遙,無法及時馳援,關羽身死地失。諸葛亮所設想的兩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覆滅荊州軍團。)

3.劉備夷陵之戰,在戰略與戰術上是雙重的失敗,諸葛亮作壁上觀,樂見其敗。

4.暗算李嚴。

        劉備白帝城託孤(223年)責成李嚴、諸葛亮輔佐少主,李嚴統領內外軍事(“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李嚴全權掌管軍事,併兼管輔助劉禪。軍事沒諸葛亮的事兒,輔佐劉禪,諸葛亮只佔一半)目的是讓李嚴制衡諸葛亮已昭然若揭,而結果大相徑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變”!。 建興九年(231年),李嚴為祁山蜀軍催督運事。諸葛亮廢李嚴,假借了一個難於置信的口實。(攫取江州軍團)

5.七擒孟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用心險惡,攫取京畿軍團的掌控權。

        孟獲僅僅是一個蟊賊,叛亂是在邊將李恢的獨立指揮下平定的。(攫取京畿軍團。)

6.自領益州牧(224年),已然篡國!

        荊州已失,僅剩益州。(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從此,劉禪、李嚴、魏延諸輩皆為陪襯。

7.架空魏延。

        六出祁山實為必敗之旅,一意孤行,而最終耗盡蜀國的資源儲備和民力民心,而其最重要的目的是為諸葛亮黨同伐異、篡黨奪權創造藉口。建興五年,諸葛亮打著北伐統帥的旗號順理成章地進駐漢中,控制漢中軍團,從此魏延成為諸葛亮麾下偏將。(攫取漢中軍團)

8. 進讒言,害死劉封

        孟達勸劉封降魏,劉封不從,而回歸成都,可見劉封忠誠。而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除之。於是賜封死,是使自裁。

9.剪除賢良。

      廖立為劉備信任的人,官拜長沙太守,後遷為侍中。諸葛亮曾評價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也,當贊興世業者也”,但後來,諸葛亮憑藉蔣琬讒言而治廖立誹謗先主之罪,將其流放。

10.大奸似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聽起來很感人,而諸葛亮是對任何人都不放心的,所以事無鉅細必躬親之,最終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如此結局於己於人都不利,也是對國家不負責任。而其動機與王莽一樣:從當國丈、任宰相,再到建立新朝伊始的銳意改革,不管成效如何,但畢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已。諸葛亮是蜀漢敗亡的罪魁禍首。


張鐵軍158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如下功績:

1.隆重對策。

千古一對隆中對,給迷茫的劉備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為劉備集團制定了長期的極具眼力的戰略規劃,並直接影響了天下三分之勢。

2.促使孫劉聯盟,挽救了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劉備集團。

《三國志·諸葛亮傳》: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3.後勤部長,夕日蕭何對高祖之功。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4.吳蜀通好。

先主駕崩後,丞相顧全大局,摒棄兩國恩怨,與吳修好,創建了極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環境。

5.平南。

《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穩定了內部政治環境,為北伐除去後顧之憂;並使之後幾十年南方平穩安定。

6.北伐,以攻為守,以弱攻強,變被動為主動,集國內人心於一處。

7.治國。

丞相治國,驚世駭俗,無人能及,可謂稀世一時,亦丞相人生之最高點。

《三國志·諸葛亮傳》: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8.提拔人才。

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傑出人才皆由丞相扶持而成。

9.治軍。

《三國志·諸葛亮傳 裴松之注引袁子語》: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10.軍事發明。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