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表達了什麼意思?

揚光666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段話,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第一小節,若想準確理解其含義,最好先通讀全章。

第三十八章原文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三十八章作如下理解,供參考。

上德從不標榜德,這才是有德。下德貌似有德(其與實難符),因此仍屬無德。

上德倡行無為且不做與規律相違背之事,下德按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以為可以改變規律,上仁也按主觀意願行事但無心改變規律,上義既敢於妄為也敢於對抗規律。

上禮按主觀意願施政無果後,不得不放棄其政治主張。由此可知偏離道之後首推以德治世的綱領,德失效後退而用仁,仁失效後再退而用義,義失效後再退而用禮。

這個禮制的綱紀,其實是忠信缺失、禍亂興起的源頭。

上述這一系列政治主張,針對的只是社會矛盾表象,用愚笨的方式將全社會導入道德大滑坡的路上,因此有抱負之士(大丈夫)定要堅守傳統的厚重,反對臨時應急的短視政策,深刻認識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不要被虛華表象所迷惑。為此務必堅持以道治世並否定一切非道之法。

由是可知,老子尊道貴德,尊道,是尊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規律之道;貴德,是貴順應規律而行的"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德。因此老子說上德是真貴德,所以有德,下德則是表面貴德,實則以德之名行違背規律抗拒法則的事,所以是無德。

老子的書,老子的話,其實很好理解,只是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當然最好通讀全文全書,打通內在的邏輯關係,就很容易解讀了。其實老子在其書中早已言明:我的話很好理解,我的思想很容易落地,只是天下人不想去理解,不想讓我的思想理論落地。所以老子真正是大徹大悟的頂級思想家,早就知道後人一定會背道而行。只是令他萬萬沒想到,後人中的有心者,自己不敢讀老子,也不想讀老子,更不想讓老子思想施行於世,於是將老子之書冠以玄學之名,讓後世之人,輕易不敢觸碰,若是觸碰了,受益了,有自己的見地了,也不敢輕易語告他人,因為一般而言,能夠讀懂玄學的人,一定是在故弄玄虛。

所以讀老子的書,一定要按照老子的明示去讀,去理解。老子本不是玄人,《道德經》也不是玄書玄學,老子本來就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哲學家,一個不厭其煩為天下人講述科學道理的老者,一個帶領人類勇攀智慧高峰的先知,他的書,他的話,真的平白如實,真的簡明易懂。


劉怯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就是大道至簡,無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以人的修養,高尚的德行來左右自己的行為。一切都如同自發的本能行為,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人品素質底下的所謂"下德"的人是在政令,刑法約束下,守住"德",是不得以的被動行為。儘管沒有違背禮法規則,從而失德。但是,他的本性和內在的人品素質是不具備德行的。

司馬遷在《酷吏列傳序》指出: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這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以"禮"治本,而以"法"治表。

由此可見,上德與下德的區分就是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以"德"(仁,義,禮,智,信)教化人民,還是以刑法,政令治理人民。也就是: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彩雲飛翔


題主您好![祈禱]

我來回答您的提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並不說自己德高,不到處吹噓,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沒有多少德的人,怕說自己沒有德,如果誰說他缺德,他就要與誰拼命,罵別人,甚至於打別人,所以這種人實際上是沒有德。

《道德經》在這講,真正有知識的人並不誇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並不吹噓自己的道德水平高,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

愛誇耀的人,實際沒有多少知識,經常吹噓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這實際上是沒有多少德的人。

我們在日常接觸中,從辦事、言語行動中,那個德的層次就表現出來了,德的高低都可以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學有德的,也要做個有道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