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花1000萬給電影請科學顧問嗎?

薇薇安電影音樂狂歡


你願意花1000萬給電影請科學顧問嗎?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是對誰來說的,1000萬對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分量。如果說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擁有1000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對於一些資本大佬來說那真的就是“毛毛雨”不值一提,畢竟一個“小目標”已經是一個億了。


如果說這個問題是對電影製片公司來說的話,估計大多數公司也不會選擇用1000萬來請科學顧問!畢竟目前的電影市場主要是買方市場,電影是否能賺錢主要還是看觀影者們是不是願意主導為電影買單,而現在最簡單的吸引觀眾的方法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請流量大或者演技好口碑好的明星作為影片的主演,另一種就是選一個已經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大IP劇本。不管制片方選擇哪一種方式來保證電影的收益都是要付出很多錢的,流量明星、大牌藝人自不必說,想來大家也都知道國內的娛樂圈薪酬一向是非常高的,請一個流量明細的錢可能就要佔到整個製片費用的三分之一還多,而購買大IP劇本同樣也是不便宜的,同時還是冒著為了上映而修改劇本後原著黨不買單的風險。所以說用1000萬的資金花在請科學顧問這種不能直接提升票房收入的地方,顯然對製片方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往往一些科幻類題材的電影又太需要科學顧問來給影片的故事做理論依據支持。

比方說同樣是科幻電影我就拿《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來做一下比較,《流浪地球》豆瓣評分7.7分,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是不錯的成績了,也算開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先河了,而《星際穿越》豆瓣評分9.3分,從分數上來看高下立辯。先拋開故事劇情、演員的表演都因素,單純就以科學理論來講差距還是蠻大的。

詳細的劇情這裡就不贅述了,簡單的說《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上映之後就找來了很多科技粉的吐槽,主要的槽點就是影片中使用了所謂“行星推進器”的方式來移動地球,使得地球可以在宇宙中“流浪”來躲避危機。完全缺乏科學理論支持,被科技粉嘲諷為“扯淡的想法”


而《星際穿越》則是由曾經執導過《黑暗騎士》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電影,影片基於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在經過合理演化之後而成。


《星際穿越》的成功就在於影片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這八個字,讓不管是有多少科學基礎知識的人都覺得影片的故事發展非常的合情合理(敲一下黑板,劃個重點),“合情合理”對於任何影片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唯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構成一部影片的基本,如果這都做不到,觀眾根本不會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而在這基礎上又能兼顧“意料之外”的話,就很大可能性的製作出一部精彩的片子。

所以說請科學顧問這件事,我覺得還是屬於製作科幻類題材電影的一種剛性消費,如果真的預算充足的情況下還是很有必要花這1000萬的!


月夜迷影


天文數字,不敢想。


串場河伴王大爺



如果是娛樂性的,如周星馳拍的《功夫》那種喜劇動作娛樂片,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讓人看著純娛樂的,科學就是次位的。如果請個科學顧問必須花一千萬元,就沒有必要增加一千萬元的製作成本給電影請科學顧問,因為娛樂片的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花適當的費用請教一下有與拍的電影相關的科學知識的人,不違背科學就可以了。即使有的地方違背科學,人們也是一笑置之,對一個娛樂片較真科學性的人畢竟不是很多,不影響上座率就可以了。


如果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電影,兼顧娛樂和科學性,既要考慮電影的社會責任,也要考慮上座率,即經濟效益。就要看製作預算成本。如果投資方的預算成本遠遠大於一千萬元,預算資金充裕,甚至以億元為單位,則科學顧問是一定要請的,即使需要上千萬元;如果資金不太充裕,就不必要花一千萬元去請科學顧問了,去請教有科學知識的人,不出科學方面的錯誤就可以了。

如果拍片預算費用很高,遠遠大於一千萬元,不論拍什麼影片,我都會請科學顧問,將科學顧問的聘請費用計入成本中。畢竟拍出電影是讓人看的,具有教育引導意義是電影的社會責任,如果錯誤漏洞百出,不但失去教育意義,電影的上座率即經濟效益也是問題。

所以,投資拍電影時,是否願意花1000萬給電影請科學顧問,對於非科教性的電影,需要掌握好投資費用製作成本即投入與上座率即產出的平衡。根據投入與產出的預算來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