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不與英法開戰,直接入侵蘇聯有多大勝算?

石頭81489


德蘇並無交界,德國欲進攻蘇聯,首先要破波蘭,這樣,東普魯士就不是飛地,而波蘭是東反蘇西反德,與英法是盟軍,波蘭亡後,英法對德宣戰,這樣,迫使德軍有顧忌,不能全力攻蘇,當然,德國不攻法國,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攻蘇,英法會樂見兩虎相爭!蘇聯因斯大林肅反,軍隊實力削弱,預計德軍會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及高加索地區,斯大林在遠東繼續抵抗德軍,前途未卜!


胡瑞嵐298


德國的勝率極高。

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英法敵視蘇聯

自從蘇聯誕生之日起,西歐的英法美等國就視蘇聯為眼中釘,曾派兵進行干涉,但卻失敗了。

蘇聯隨即反擊,發動了蘇波戰爭,試圖將供鏟主義革命推到東歐甚至是西歐,但蘇聯紅軍兵敗華沙城下,讓列寧和托洛茨基的野望破滅,從此埋頭髮展,並在20世紀20年代,接著歐美經濟危機,實行新經濟政策,極大的增強了國力。

希特勒上臺之後,英法懼怕戰爭,所以對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之所以這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反共,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讓納粹和蘇聯死磕。這也是為什麼英法坐視納粹合併奧地利,佔領捷克蘇臺德地區進而吞併捷克,最後侵略波蘭而無動於衷。

因為,英法認為憑藉強大的馬奇諾防線可以有效抵擋德國,使其不敢進攻法國,而德國在吞併了中東歐小國之後會進攻蘇聯。

我們假設:如果納粹德國不去進攻法國,而是在侵佔波蘭之後,繼續佔領東南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英法同樣會無動於衷,甚至佔領了希臘,英法都不會出兵。

因為只要德國不發動侵略英法、荷蘭、比利時等國,他們就不會與德國交戰。

如果德國將東歐和東南歐的小國全部侵佔,會極大地增強德國的國力。

比如捷克當時是世界第七大工業國,擁有世界第四的兵工廠,而羅馬尼亞石油則是德國裝甲部隊的血液,其他比如奧地利工業也十分發達,而且佔領了廣大的東歐和東南歐會給德國提供數千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兵員。

這一切都是納粹德國戰勝蘇聯的國力資本。


反觀蘇聯,還沉浸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幻想,以及一戰時德國敗於兩線作戰的老舊戰略思想之中。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彙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分勝負之前,德軍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而且此時的蘇聯,正是國力軍力最衰落的時候。

因為斯大林的大清洗,結果導致紅軍中5位元帥中的3位、15位集團軍司令中的13位、9位海軍上將中的8位、57位軍長中的50位、186位師長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陸軍政治委員、28位軍政治委員中的25位在清洗中被處以死刑。

在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員中,四人被處死,列夫·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後流亡墨西哥,後被蘇聯間諜謀殺。

從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寧逝世期間被選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處死,米哈伊爾·湯姆斯基自殺,兩人(莫洛托夫和加里寧)倖存。

從1934年參加第17屆共產黨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這些人幾乎全部死於獄中。

此外,還有上百萬人死於大清洗,逾十萬被槍斃,上百萬人被迫遷居。許多人被關押、拷打或者送入勞改營和古拉格。由於飢餓、疾病、惡劣的環境條件和沉重的勞動,許多人死在勞改營中。

整個和會瀰漫在一片恐怖氛圍之中,人人自危。

大清洗帶來的後果,就是軍隊軍團都是整合過硬,但軍事極差,具體表現在蘇芬戰爭之中。

也正因為希特勒看到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才堅定了侵略蘇聯的決心。

二戰時,德軍侵入蘇聯,收到了飽受蘇聯苛政之苦的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的熱烈歡迎,如果納粹稍微改變一下種族思想的話,那麼這些人就會成為蘇軍的堅定盟友。

二戰前,蘇聯為了防禦德國侵略,侵略了波羅的海三國、芬蘭和羅馬尼亞,如果德國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入這些國家,必定會獲得他們的支持。

綜上所述,只要納粹不進攻英法、荷蘭比利時,吞併了東歐和東南歐,之後進攻蘇聯,那麼獲勝幾率極大。

英法美袖手旁觀

一方面,因為英法敵視蘇聯,樂於見到德國和蘇聯火拼。可以預料,英法肯定會給德國一系列工業品、原材料的支持,以維持德國與蘇聯的戰爭。

而蘇聯,根本不可能從英法得到絲毫幫助。

只要德國不侵略英法,那麼美國當時孤立主義盛行,根本不關心舊大陸的戰爭,奉行中立政策,大做生意。德國可以通過船隊購買美國的物資,而蘇聯恐怕就很難。

沒有美國物資的援助,蘇聯想要答應蘇德戰爭,無異於天方夜譚。

如果美國不加入英法陣營與德國作戰,那麼德國就可以將西線兵力全部調到東線,與蘇聯全力作戰。

二戰時德國失敗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英國對德國工業區的毀滅性轟炸,而如果德國不侵略英法,則不會出現這情況。

德國兵工廠可以開足馬力生產出更多更先進的武器投入蘇德戰場,比如虎王坦克。

歷史上蘇德戰爭爆發後,在1941年蘇聯損失了70%的工業生產能力,基礎工業產量只有德國及德佔區的33%;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為德國的25%、銅產量和鋁產量為德國的20%、煤炭產量為德國的17%,僅石油產量超過德國。

在現代戰爭中,沒有工業,只能被動挨打,直至滅亡。

所以,如果德國不侵略英法,而是整合了東歐和東南歐,去進攻蘇聯,獲勝的希望很大,起碼可以將蘇聯的歐洲部分佔領,斯大林集團逃竄到西伯利亞苟延殘喘。


燕趙節度使


當年如果德國不與英法開戰,也就不會有蘇德戰爭。只有把英法打趴下解除後顧之憂,德國才能對蘇聯動手。

首先,德國進攻蘇聯,波蘭及東歐各國是繞不開的國家。由於歷史地緣政治的原因,英法一直是歐洲較早期的列強。特別英國,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是歐洲說得上話的國家。德國在一戰時是戰敗國,後期由於英法的綏靖政策,才使希特勒有可乘之機重新崛起,但英法是不會允許觸動到他們自身霸主利益以及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德國進攻蘇聯就必須要先佔領隔在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波蘭,而波蘭又是英法傳統意義上的被保護國,包括其它西歐小國,這是德國繞不開的問題。

其次,德國與英法開戰之前,意大利已經與英國交上了火。本來,在德國重新崛起之前,英法也沒想到意大利墨索里尼會趁機佔領他們的殖民地。而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又是難兄難弟的關係,客觀上,只要他們聯手,與英法的戰爭就不可避免。況且,即使德國不與蘇聯交戰,也會和意大利一樣對北非動手。

再次,就算德國不與英法開戰,直接進攻蘇聯的勝算更小。這是因為,如果德國單方面進攻蘇聯,就會造成腹背受敵,希特勒不僅要擔心後院起火,還會擔心英法與蘇聯聯合起來東西夾擊把德國給吃掉。這步棋比巴巴羅薩行動更嚴重。

所以,從上面三個方面看出,希特勒當初為什麼急於佔領西歐,就是想拉攏英法站到自己一邊,然後再進攻蘇聯,但英國沒有上當。而當初英法也想拉攏德國一起把紅色蘇聯給吃了,但希特勒野心太大,他想獨吞歐洲。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問答的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