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也分陰陽?夏至後外出要謹記防暑

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盛夏,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夏至以後,立秋以前,暑熱為盛,在高溫天氣下,人很容易中暑。尤其是長期在室外,需要頂著烈日工作的人們,中暑的可能性又會更大。所以,夏至以後,防暑為先,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中暑也分陰陽?夏至後外出要謹記防暑


中醫認為,暑邪,其致病具有炎熱、升散,併兼有溼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為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可見陽熱症狀,如壯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襲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洩而多汗。

(3)暑多挾溼,暑邪為病常兼挾溼邪以侵犯人體,故除見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使溏瀉不爽等溼阻症狀。


中暑也分陰陽?夏至後外出要謹記防暑


中醫對中暑分陽暑和陰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陽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溼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突然出現頭暈胸悶、高熱汗出、體若燔炭、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氣粗等。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預防陽暑要注意夏日出門要備好防曬用具,如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防曬霜等,準備充足的飲用水及清涼飲料以及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等,以備應急之用。避免在戶外將身體曬得很熱,然後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或是在大汗的狀態下,進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飲品。

而陰暑更多見,夏天,我們有時會在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於陰寒潮溼之地,或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衝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因溼性粘滯,陰暑病程比較長。同時,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誘發中風及半身癱瘓等病症。

陰暑治療以祛暑解表,化溼和中為主,選用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中成藥如藿香正氣丸(液、膠囊)。

中暑急救原則:脫離熱源環境、迅速降低體溫、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暑為主。

治療處理方法:

①將患者扶到陰涼處躺下,墊高頭部解開衣褲以利於散熱;

②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最好是淡鹽水;以及藿香正氣水和十滴水等清熱解暑藥。

③用溼毛巾、冰塊、冰袋置於病人頭部、腋窩及大腿根部,加速散熱;

④如果情況嚴重出現休克狀態,把病人腳部抬高可緩解休克症狀,同時立即將患者送至醫院,採取更專業的綜合對症治療措施處理併發症,防止腦水腫等情況發生。

出現中暑要及時就醫診治,嚴重情況下可危及患者生命。


中暑也分陰陽?夏至後外出要謹記防暑


高溫環境下,人們首先可能出現“先兆中暑”,表現為多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動作不協調等。這時如果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家庭醫生超能團#

#健康科普挑戰賽#

#你好,夏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