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網絡傳媒時代的中國文學


  1

  20世紀末,隨著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徵的新視聽通訊媒體,將20世紀初步形成的世界文學,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文學書寫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對印刷複製時代的現代文學,產生了重大的衝擊。視聽多媒體文件在互聯網上的高速傳播和無限複製,不僅使傳統的報刊圖書,而且包括廣播影視,都以數碼擬象的“超真實”方式,被完全地拷貝復現於網絡空間之上。使這些傳媒的大量受眾,被吸引到這片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自由瀏覽。

  網絡文化對印刷文化的衝擊,如同印刷文化對書寫文化的衝擊一樣是根本性的。如同歷史上每一次傳播媒體的變革,都對文學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樣。21世紀之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和中國80後文學寫作者,大量開始網絡化寫作。與以往傳統印刷紙媒不同性質的“網絡文學”,逐漸形成規模。並且對中國新世紀的文學格局,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新世紀網絡傳媒時代的中國文學

安妮寶貝


  從世紀之交開始,網絡文學從出現到發展,已經具有十年的時間。從20世紀90年代末痞子蔡、安妮寶貝等70後寫作者登陸網絡,到如今80後網絡寫手的大量湧現。網絡文學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似乎無論從作者、還是從作品來看,其數量到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而且這種趨勢,可能會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延續下去。

  2

  從廣義上來說,網絡文學包括三種存在形式。首先,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的在線展示形態。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種對傳統經典文本的“複製”。其次,是傳統體制內的寫作者,將自己創作的成熟作品,包括在報刊圖書等紙媒公開發表過的作品,重新在網絡上刊載。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對一種自身作品的“轉帖”。最後,是大量文學青年和愛好者,以及不被主流文壇認可的邊緣寫作者,將自己創作的成熟作品、半成熟作品和先鋒實驗作品等,在網絡上首次公開展示。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原創”。從狹義上來說,“網絡文學”就是指這種原創性的文學作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文學的作者。可分為網絡寫手和網絡作家兩類,而網絡作家往往是那些在網絡上得到讀者好評、網站推薦、媒體承認,進而產生一定影響,被主流文壇和批評界肯定的一部分網絡寫手。他們的網絡作品往往會因此而獲得出版界的認可,以紙媒圖書的方式公開發行。

  新世紀之後,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及其創作的青春校園、魔幻玄幻、武俠仙俠、官場職場、奇幻科幻、懸疑穿越、言情宮闈等文學作品,走向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的圖書市場,進而導致大量網絡作家的湧現。網絡寫手和網絡作家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由於網絡文學創作、展示、傳播、接受方式的簡單和快捷,使其突破了傳統紙媒文學發表和傳播的種種限制。一方面,使每個寫作者,都有自由、公開展示自己作品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使網絡寫手和作家的個人水平和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在網絡文學眾聲喧譁的雜語狀態中,真正優秀的作品,往往鳳毛麟角。新世紀網絡文學數量的“過剩”,無疑導致質量的“低劣”。

  3

  從網絡文學近十年的發展來看,大多數作者都是80年代前後出生,在高中和大學時期,正好趕上網絡文學興起的青少年。儘管一些成名較早和新近出現的作家中,包括70後和90後,但就整體來看,80後仍是網絡文學的主力軍。由“新概念大賽”脫穎而出的青春文學作者與網絡文學的主力軍都是80後一代人,這就使“80後”文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和網絡文學重疊。很多從“新概念”和“網絡”走向紙媒的80後作家和作品,無疑成為新世紀文學最引人注目的現象。


新世紀網絡傳媒時代的中國文學

蕭鼎


  縱觀網絡文學近十年來的發展,以及80後創作者的文學實績,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還並未產生出來。某位文學批評家指出80後文學只進入了市場,沒有進入文壇。其評價標準固然有待商榷,但同時也確實道出了80後作者低齡化、個人化、情感化寫作的不成熟之處。

  2010年,當80後文學和網絡文學在21世紀走過十年曆程之後,我們回顧新世紀文學的成就和實績,不禁遺憾地發現,在大眾傳媒方式巨大變革影響下的中國文學,雖然從出現的作家和作品數量上來說,可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但從整體的質量上來看,無論是絢爛華麗的80後青春文學、眾聲喧譁的網絡寫作、還是關注社會民生的底層寫作,真正優秀的作品幾乎寥寥無幾。由此可見,新世紀文壇此起彼伏的文學“終結論”、“垃圾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廣大讀者和批評家們對文學發展現狀極度不滿的一種真實的表達。

  4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在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大潮的衝擊下,逐漸出現市場化、流行化、快餐化的傾向。不僅導致傳統印刷紙媒文學開始放棄精英化、藝術化,紛紛向大眾化、娛樂化轉型。而且在新世紀之後,迅速包圍了80後青春文學和網絡寫作,使其納入到文化產業的圖書消費市場之中。

  傳統報刊雜誌的日益邊緣化和媚俗化,新興網絡文學的混亂無序和眾聲喧譁,使中國的世紀初文學,與百年前的近代文學頗為相似。無論是網絡上被炒作吹捧,還是紙媒暢銷熱賣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娛樂消遣型和時尚快餐化的文字,缺乏思想深度和藝術追求。


新世紀網絡傳媒時代的中國文學

南派三叔


  如果說21世紀初的中國文學,曾經出現了報刊主流文學和網絡邊緣文學的二分天下,那麼在消費文化和圖書市場的影響和衝擊下,前者的邊緣化和後者的格式化,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文學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如果說嚴肅的精英文學和娛樂的大眾文學,作為一種必要的互補,為閱讀大眾提供精神啟蒙和感官娛樂的話。那麼,後者在消費時代對前者的淹沒和遮蔽,無疑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和國民道德的大幅度滑坡。

  5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從“新概念大賽”和《萌芽》雜誌走向圖書市場的80後青春文學,已經逐漸走向衰落。而看似繁榮的網絡寫作,也開始走向媚俗化、娛樂化和商品化。中國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文學成就,不但無法與新時期的80年代、以及後新時期的90年代相比。甚至無法與百年前20世紀初,同樣是轉型期中的近代文學相比。至少在那個時期,還產生了具有代表性的“譴責小說”。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認定中國新世紀的文學真的就此終結。而80後一代寫作者,就只能在“文壇”和“市場”、“作家”和“寫手”之間徘徊,無法擺脫“半熟”的邊緣狀態。而網絡寫作中,就只能產生具有消遣、遊戲、媚俗、快餐性質的平面化無深度作品。

  在80後青春寫作逐漸走向衰落,網絡文學日益商品化、媚俗化、娛樂化的同時。一批70末、80後的文學創作者,聚集於北大中文論壇,在不斷地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一場由網絡論壇發起的文藝革新思潮,在2010年之後,逐漸擴展到圖書紙媒和公眾視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