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渭南日報 記者 劉雪妮 姚二曼

“你們這行距是多大?棚架大概多高?溫度控制好掌握不?……”4月15日,在渭南經開區龍背街道辦程前村陳根的設施葡萄園裡,來自大荔縣的十幾名群眾正在仔細瞭解園區修剪、施肥、疏花疏果等葡萄管理技術,對連體大棚內一行行採用大平棚架型栽植的葡萄頗感興趣。

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園子主人陳根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站在棚裡給來人介紹作務技術時侃侃而談,看著一行行整齊排列開始吐穗的葡萄樹,像看著自己孩子一樣,眼中有掩藏不住的寵溺。

陳根今年32歲,中級職業農民。學校畢業後,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他一直在外闖蕩,因為腦子活絡又肯下苦,混得還算不錯。但在陳根心裡,一直對葡萄種植情有獨鍾,想將自己在外學到的先進理念和技術用在家鄉的熱土上,獲得有30年葡萄種植經驗的父親陳存倉的認可和肯定。

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2012年,陳根帶著多年打拼積攢的一些資金回到家鄉,娶了李靜成了家,並在程前村流轉土地120畝,種上了夏黑、戶太等品種的葡萄,還在園子一角試種了5畝比較難管理的陽光玫瑰。

“渭南的葡萄產業確實不錯,規模化種植是取得效益的重要途徑,管理更應該做好做精細。”自己還種有十多畝葡萄的父親時不時過來園子裡看看,和岳父李鬱蔚一起穿梭在葡萄樹間,不斷對他進行耳提面命。

“新品種作務技術咱不太懂,市場也沒有老品種大,還是謹慎點好,試著慢慢來。”岳父經常在幹活時對他說。

葡萄樹一天天長大,小兩口和岳父整天守在園子裡,細心呵護著這些致富的希望。慢慢的,葡萄開始掛果、大量結果,2015年進入盛果期,開始賣錢啊,結果市場行情當年不太好。2016年,陳根獲得了一筆不錯的收入。

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可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秋天,渭南遭遇嚴重的秋淋天氣。看著園子裡已經成熟的20餘萬斤葡萄在雨水影響下一天天開裂壞掉,陳根、李靜、父親和岳父都心急如焚。好不容易雨停了,葡萄也都徹底壞掉了。

“心疼死了,後來只能找人弄下來倒掉,那會園子周邊到處都是倒的葡萄,空氣中是濃得讓人難受的葡萄發酵的味道。我好多天都沒來,看到心疼得滴血。”李靜說起那年的情形,至今仍心情沉重。

當年,陳根的園子賠了近70萬。幸好,當年試種的5畝多陽光玫瑰因為成熟期稍晚、果子硬度高等原因,並沒有受秋淋天氣影響,以每斤16.5元的好價錢為他帶來了38萬元的收入。

“大田種植,抗霜凍、秋淋等災害能力太低了。要降低風險,發展設施是必由之路。”慘痛的代價沒有擊倒陳根兩口子和兩位父親,反而統一併堅定了他們發展設施種植的想法。

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說幹就幹,陳根一大家子齊心協力,籌措資金、買設施、聘請建設大棚的專家……熱熱鬧鬧得忙碌起來。很快,20多畝的高標準連棟大棚建了起來,其餘地塊也搭建了雨棚,大大提高了葡萄園的抗風險能力。當年,他還將正在盛果期的110多畝夏黑、戶太全部嫁接成陽光玫瑰,並將低矮的Y型架改成了如今的大平棚架,解決架型低葡萄容易感染病害的問題。

隨後,他和同是中級職業農民的妻子一起遠赴日本,學習陽光玫瑰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回來後根據學到的知識,對葡萄進行嚴格的質量和數量控制。“設施大棚只要控制好溫度溼度,根據天氣情況通風或捂棚,根據土壤墒情灌溉,基本不會有什麼病害,因此不需要噴化學藥劑。我在園子里布施有機肥,用各種基質改良土壤,並確保每畝地只生產800—1000斤葡萄,保證口感和商品率。”陳根介紹說。

一家兩代人的葡萄種植經

雖然過程曲折且艱難,但他們終於還是收穫了希望。2019年,初掛果的110畝陽光玫瑰和盛果期的5畝,為陳根一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今年我這120畝園子都進入盛果期了,收入肯定會更好。”李靜呵呵笑著說。

這麼多年一起種植葡萄,作為中級職業農民的岳父李鬱蔚說他和陳根在管理中還是有小分歧。“不過娃們思想觀念新,有不同意見我們商量著辦,不過大部分時候技術上我聽他的,事實證明人家也是對的。”

除了種植好葡萄,陳根還經常被邀請到周邊的縣區及山西、河北、甘肅等地,為當地果農進行技術培訓。雖然收費不高,但每年也能獲得一筆不小的收入。

如今,陳根和妻子又有新的想法。那就是在種好自家的葡萄園同時,發展觀光農業,吸引城裡人到園子裡認領葡萄樹、參與種植管理,吃農家飯住小木屋,體驗田園生活。

在龍背街道辦還有很多像陳根這樣的種養殖大戶,他們不僅自身有了很好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龍背街道辦主任辛浪國說:“目前一些種養殖經濟合作社包括大戶,帶動的效應已經凸顯出來,我們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送服務,通過引導、政府的扶持,項目的配套和基礎設施的配套,給他們提供便利和服務,包括銷售、電商,通過這些渠道,讓他們把產品做到最好,走精細化農業,打消顧慮放開幹。同時,加上脫貧扶持資金的注入,也能帶動貧困戶參與分紅,讓轄區內更多的群眾富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