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甘溪古塔

甘溪古塔,位於甘溪鎮箭塔村。此塔又叫蠻塔子,傳說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約定蠻子退讓一箭之地,橋是弓,塔是箭。於此發射一箭,箭飛射到大渡河西打箭爐(康定)山崖上,蠻子退到打箭爐,因稱此塔為箭塔,並以箭塔作為村名。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蒲江縣誌》:“塔子壩,縣西四十五里,有古塔一座。”此塔殘存四級,塔基高1.6米,塔身殘高14.3米,正方形,邊長4米,為密簷式磚塔,塔門向西,高4米,寬2米。二三四級均為實心,每級四面均砌小窗兩個,正方形,窗內豎砌4匹火磚,兩窗之間開一圭形龕,龕內火磚橫砌。塔身火磚之間,用黃泥漿砌。具有唐塔特徵:正方體,黃泥漿砌。五代時,中國古建才開始使用石灰。該塔位於蒲江縣通往百丈縣(唐宋時百丈縣設在離此1公里的名山縣茅河鄉晏家壩)的古道旁。當是唐代寺院之塔,寺院已毀,古塔存留。到北宋時百丈縣還居住著“夷人”,“夷人”可能參加過此塔修建。它應是漢、夷人民修建之古塔。

1982年10月9日,蒲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來文風塔

文風塔,位於西來鎮西來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動工,建於關帝廟前,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竣工。磚石結構,三級樓閣式,通高13.6米。塔基須彌座,高1米,六角,邊長1.6米。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塔身第一級高4.3米,正面浮雕三國演義故事,三英(劉備、關羽、張飛)戰呂布。扇形橫匾刻“惜字宮”三字,左右豎刻對聯:“廢墨收經史/遺文貯漢唐”。其下長方形橫匾刻“報功堂”三字,左右刻對聯“已沛資生德/還摻惜字宮”。

第二面,浮雕鹿(寓意為祿),蝙蝠(寓意為福),磚上豎刻蓮花村倪山坡人倪膺祚。七律二首,其一:寶塔凌空勢接天,中多美景妙無邊。四周結束層層密,萬象包羅色色鮮。

乍駭雲端抽玉筍,旋於池畔放金蓮。伊誰捷足先登上,手摘星辰應有緣。其二:寶塔高標一望中,層層特起勢臨空。書收晉字煙光繞,鳳舞丹山藻彩雄。地脈遠培千古跡,文星真耀百年功。奇觀自有無窮境,妙手由來奪化工。另外塔身下部長詩一首:“臨溪之山青且幽。臨溪之水碧如油……場曰西來接渡所,橋樓廟貌俱美煥,惟餘字庫(未修建),爰有同輩共籌量,此事當為不可慢……燒磚鑿石壯奇觀……”。

第三面亦刻七律二首,已殘,只見“獨立乾坤經百代。”“爭誇寶鼎凌霄漢”、“塔棲赤鳥煙霞護”、“六角崔巍誇匠功”等句。

第四面七律二首,已殘,可見“乍疑綺閣三千界”,“物彩真如摩詰畫”,“收拾簡編歸玉庫”,“彷彿瀛洲開異境”等句。

第五面七律二首,已殘,可見“寶塔嵯峨翊聖功”,“臨溪此日崇文教”,“寶塔層層倚碧空”,“龍飛閣上晴雲擁”,“斷簡無塵歸玉庫”等句。

第六面七律二首,一首已殘,可見“落落 高超惜字宮”,“龍飛鳳舞風光滿”等句。另一首完整:巍峨功成萬象幽,分明樓閣費雕搜。簡編自古收遺字,風水於今起蟄虯。五面霞光烘雁塔,雙溪雲影煥瀛洲。試看採善勤修客,千載芳徽頌大猷。下有竣工時間,“道光十三年大呂月(十二月)十九日”

第二級,6根圓形磚柱,高1.4米,周長35釐米。柱上刻鳳凰、花卉。兩柱間欄杆長63、高18釐米,兩頭刻卍(吉祥如意),中間為菊花圖案,六角飛簷各伸出1米,翹角上鐵鉤懸鈴。一面開龕,橫匾刻“積善堂”,下坐一神像。另一面開龕,橫匾刻“四方平安”,下坐土地。

第三級,正面簷下,橫匾刻“文風塔”。下開龕,橫匾刻“奎星閣”,龕內塑奎星,對聯:“鰲頭分得生/筆底費權衡”。另一面開龕,橫匾刻“觀音閣”,中塑觀音坐蓮臺,對聯“甘露分仙掌/慈雲庇俗塵”。塔頂為六角攢尖頂,石刻盤龍,蓮花。

1982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鶴山街道單溝村,城東六里蒲江河龍潭子北岸高崗上。原有古塔一座,毀於明末戰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蒲江貢生王引恬等四十三人發起重建,報經知縣康文蔚批准,發起募捐,經幾個月時間建成,用錢一千一百餘貫。竣工之日,知縣康文蔚主持宴會慶祝。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文峰塔系一座密簷式磚塔,屬於風水塔。七級石砌塔基,高1.2米,邊長4米。第一級向西開塔門,高2.6米,寬67釐米。塔門上書“文峰塔”三字。塔身六角形。二至七級,均六面開一小窗。塔身中空,過去安長木梯上下,通高18.3米。

民國十七年(1928),彭家光《文峰塔》詩:文筆高峰白塔幽,潛龍靜臥水東流。山開屏障連城郭,浪湧簾晶映鬥牛。瑞起文人光漢族,靈通造化起民憂。居閒擬欲常來此,把酒臨風任自由。民國時,逢農曆三月初一日為塔會,屆時商賈、遊人如織。

1988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悲寺石塔

大悲寺石塔,位於大塘鎮八角井村,臨溪河北岸玉龍山,建於道光年間,系大悲寺住持廣印禪化身石塔,通高4.2米,塔基長方形,邊長2米,高22釐米。其上為須彌座,六角形,每邊長98釐米,高60釐米,轉角處刻獅頭。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石塔六角攢尖頂,3層,從上到下:

第一層高1.1米,六面,每面為邊長34釐米的正方形,分別雕刻:1、草書福字。2、晉代陶侃母親湛氏截髮易酒餚,招待客人範逵(《列女傳故事》)。3、漢代孝子姜詩湧泉躍鯉,妻龐氏手提魚。4、晉代孝子14歲楊香打虎救父親楊豐。5、周代孝子老萊娛親,老萊子已70歲,左手持巴郎鼓倒地作小兒啼以娛父母,6、漢代董永,頭插草標賣身葬父。

第2層高1.1米,每面高46釐米,寬42釐米,六面分別雕刻:1、篆書鏤空壽字,2、漢代孝子郭巨為了母親掘地埋兒,天神賜以黃金,3、孔子弟子孝子子路為親百里負米而歸。4、魏國孝子王褒聞雷泣墓,在母親墓前哭泣,5、晉代孝子王祥為後母,臥冰求鯉。6吳國孝子孟宗為父母哭竹生筍。

第3層,高1.36米,每面高72釐米,寬58釐米,石刻。六面分別雕刻:1、塔門,向南高1米,寬58釐米,厚41釐米。塔內原用青花罐盛廣印禪師火化後骨灰。2、刻象二隻,旗兩面(太平有象)3、二鹿撞鐘(萬鍾祿),4、八仙中的鐵柺李與漢鍾離5、花卉、6、牡丹(象徵富貴)。

2005年12月8日,蒲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藜閣同輝塔

藜閣同輝塔,位於鶴山街道中興場東三里的白塔村。民國十二年(1923年),劉宗銘(南星)為保持劉家風水而建,至今已90年,白塔村以此白塔命名。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白塔為磚石結構,塔基高0.5米,六角,每邊長3米。五級,每級各面均開一方形小窗,塔頂為寶瓶頂,通高10米,塔門上橫書:“藜閣同輝”,用漢代劉向在天祿閣校書,太乙星化為老人,吹所帶青藜杖,燃燒,為劉向照明,並授與天文地理之書的故事。對聯“山映長秋,口口口口(4字已毀)/壩通先覺,佑啟後人”。

現,該塔已列入蒲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玉龍寺磚塔

玉龍寺磚塔,位於大興鎮玉龍村玉龍市街上。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中旬,謝登建等八人,各出錢六百文。現,已列入蒲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三月三日,劉鳳廷等人重修為三重簷磚塔。正方形,邊長1.58米,高7.3米。正面底層石板上刻“玉市龍鳳場字庫”。現,已列入蒲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文宮塔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文宮塔,位於西來鎮高橋社區。該塔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坐東向西,磚石結構,兩級樓閣式塔,四面,底座為須彌座,四角獅子蹋繡球。塔基正方形,塔頂四角攢尖頂,塔上書“文宮”二字,另有高浮雕:文昌、土地、何仙姑扛花籃、呂洞賓背寶劍、彩繪人物交戰打虎等場面。文宮對聯:靈寶司桂籍,文章化凡塵。該塔通高4.1米,邊長1.1米。現,已列入蒲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碧雲寺尊勝塔

碧雲寺尊勝塔,位於朝陽湖鎮仙閣村營盤山。該塔是一座覆缽式塔,形狀如一個倒覆的盂缽,具有印度佛塔特徵。1997年,由碧雲寺住持法蓮法師主建,阿壩州壤塘縣藏巴寺方丈嘎爾丹繪圖,四川省中山建築公司總工程師李發貴施工,耗資6萬餘元,塔通高10.8米,塔座正方形,邊長7.2米。塔分三層。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第1層內安放不動如來佛像10萬尊,時輪金剛7萬尊,彌勒佛像1萬尊,小八佛塔1萬座,皆系泥塑塗金,共計19萬尊。

第2層,安放咒文900萬片,藏文《大藏經》2部,漢文《大藏經》1部。

第3層,塑佛像3尊,正中為尊勝佛母,左為白度母,右為長壽佛母。塔上為方形寶篋,長大的塔剎,頂端為相輪。

黃宗寺釋迦牟尼舍利塔

黃宗寺釋迦牟尼舍利塔,位於朝陽湖鎮蓮花山黃宗寺。2005年12月25日,該寺住持雲燈嘉措上師向泰國僧王越芭翁倪維請求供養釋迦牟尼舍利,得到准許,帶回舍利。2006年11月動工在蓮花山修建釋迦牟尼舍利塔,覆缽式佛塔,白雲鄉人王承錦等修建,塔高21.3米,耗資100多萬元。周圍漢白玉欄杆,塔上每面雙獅拱立,塔剎金箔包裹,塔前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站立像。塔前泰國文字、中國文字碑各一通。2007年竣工。現為蒲江縣最大之佛塔。2008年鑄萬斤鍾置塔下。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舍利塔南山坡一字排列八座覆缽式佛塔,山崗上一座覆缽式增益佛塔,對面山上一座大塔十六座小塔。後山十小塔、八塔。均為覆缽式佛塔。黃宗寺共建覆缽式塔數十座。

傳說故事:箭塔的由來

對於箭塔,鄉人習慣稱其為“蠻塔”。相傳,三國時期,蜀漢夷陵大敗,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劉禪新立,蜀中兵力短缺,民生凋敝。南方雍闓、朱褒叛蜀,蜀中政權動盪,於是孟獲領蠻夷藉機常常襲擾蜀地,侵略至邛崍南河,漢人與蠻人糾紛摩擦不斷,百姓苦不堪言,遂孔明發兵西征平蠻夷,收復失地,但蜀漢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吳荊州雄師虎視眈眈,孔明七擒孟獲在第六次釋放蠻王孟獲時為了永絕西南兵患,便與蠻王打賭,如果我再抓到你一次,要麼我殺掉你,要麼你退出我射出一箭之地,永遠不得侵犯中原。孔明施計,最終還是把孟獲抓住了。但孟獲思來想去,江山可以再打生命只有一次,最終選擇了讓出一箭之地。後來孔明命人射出一箭,箭射多遠,蠻王便退多遠,並且永不犯蜀。孔明派參軍楊儀持大力神弓向西用全力射了一箭,箭落到箭塔旁。適時天色已晚,孔明一面命人擺下酒席宴請蠻王一干人等,告訴他們天色已晚明天再找尋箭簇,一面請土地神將箭插到盧定縣的打箭爐,孔明許諾土地,若他把箭插到盧定縣打箭爐,孔明便給他修一座一箭之高的房子。土地神按孔明的意思將箭插到了盧定的一個山頂上,那山頂便是後世稱之為打箭爐的地方。最終楊儀射出的一箭便落在箭塔旁邊,後世就將箭旁邊的塔叫做“蠻塔”或“箭塔”,孟獲中計,只得無奈地退至打箭爐以西的地方——關內,並且發誓永不侵犯蜀漢邊境——關外。後來土地找孔明兌現承諾,孔明聰明地將箭插在地上,對土地神說這就是一箭之高並命人修了一箭之高的房子給土地,後來土地神的廟宇就始終只有一支箭高了。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塔型建築篇

諸葛亮七擒孟獲

另有一說,古時蜀中以邛州南河,西南居少數民族,東北居漢人,此地處南河西南,遂少數民族修的塔被稱為“蠻塔”。後來,為了表示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和民族團結,人們將“蠻塔”的稱謂改為了“箭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