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少年的你》是新晉導演曾國祥繼《七月與安生》後又一部走心力作,票房猛超15億,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它讓國產青春片邁入一個新高度。

《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影片的故事圍繞"校園欺凌"展開,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自殺事件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在黑暗中守護彼此的故事。

電影女主角陳念因為殺人罪被判刑入獄;男主角小北也因為包庇罪入獄;霸凌者魏萊被陳念誤殺。青春是一個明亮而充滿希望的詞語,然而陳念、小北和魏萊,他們三個人的青春卻殘酷而慘淡。

其實,《少年的你》並非只是想要引起大眾對校園霸凌的重視,在校園霸凌的背後,更多的是對不良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01陳念:未得到母親高品質的愛,自我信賴感極度缺乏的心靈殘缺者

《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電影中的陳念,名字與“成年”諧音,她的夢想是成年後保護世界。為了高考進入一個復讀班,她沒有朋友沒有自信,當跳樓的胡小蝶想跟她交朋友時,雖然她內心很想接受,嘴裡卻說“我不需要朋友”。

其實陳念並非不想交朋友,只是她性格內向、孤僻,話很少,緊張了講話還會結巴,這跟她的母親有很大關係。

陳唸的母親以販賣三無面膜為生,欠下債務無力償還,女兒即將高考,她不是貼心照顧而是東躲西藏欺騙債主。

凌晨四五點,陳念不是在家舒服的睡覺而是被母親悄悄躲債離家的聲音而驚醒,就算她被同學欺負,也只是悄悄落淚,拿起電話想跟媽媽哭訴,媽媽卻自顧自對她發牢騷,根本沒聽出來她聲音的異常。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如果兒童自幼沒有獲得父母高品質的愛,即從嬰幼兒期獲得周到的照顧、支持和協助,孩子很難形成信任這種品質,也很難發展出認識、判斷自己而生出信賴他人的能力,未來孩子在情緒、心理、行為、認知和精神方面都會出現偏差,這應該就是陳念拒絕他人、拒絕朋友的原因。

電影中一個對比強烈的鏡頭是晚飯後,陳念在洗碗,媽媽卻在悠閒地看電視;媽媽有了白頭髮,陳念在細心地幫她染色,瘦小的陳念更像是一個“媽媽”在照顧她的“孩子”,承擔起了這個年齡不該承擔的責任和重擔。

陳念自小缺乏高品質的愛,現在卻還透支自己給予媽媽關懷,她在這個世界上已然沒有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面對同學的霸凌,這個心靈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只能一次次選擇忍受和退讓,直至踏上無法回頭的路。

02小北:失去穩定的情緒支持,自我充斥暴力與叛逆的心靈殘缺者

《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男主角小北是個小混混,早年輟學,終日遊手好閒、打架鬥毆。在小北自己看來,他沒有錢、沒有腦子、沒有用處,彷彿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連他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不堪。

整部電影對小北的身世沒有做太多介紹,但從隱約的故事背景中我們可以知道:小北成長於一個充滿爭吵、謾罵、責怪的家庭,爸爸拋棄他之後,他跟著沒有工作的媽媽生活,媽媽想改嫁他人,對方卻嫌棄小北是個累贅,媽媽因此情緒陰晴不定,動輒就對孩子訓斥和毒打、發洩不滿。

從心理學上講,嬰幼兒時期,如果父母能夠在親子互動中,給予孩子穩定的情緒支持,不啟動焦慮或憤怒的情緒,與孩子平和交流,那麼即使孩子沒有發展出理解父母的認知能力,也能不被父母的焦慮或憤怒影響,孩子很容易順從他愛戴的大人。

穩定的情緒支持,是指育兒中父母面對緊張、淡定、憤怒、內疚、喜悅或悲傷等情緒,能夠及時感知並管理好自我情緒,也能理性面對子女的負面情緒,從而在育兒中始終保持支持和包容狀態。

可惜很多父母在親子互動時,很難做到不啟動焦慮或憤怒情緒,因為無法做到自我覺察,易被情緒引爆各種負面行為,這時小北這樣的孩子就淪為家長的出氣筒和宣洩品,單純幼小的心靈被可怕的謾罵和暴力充斥,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當中。

電影中小北曾說,別人打過來我一定要打過去!未獲得過穩定情緒支持的小北,完全複製了母親的情緒模式,面對外部環境,他這個心靈破碎者不知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世界相處,所以只能用暴力來回應。

03魏萊:在父母的“無關回應”之下,自我支離破碎的心靈殘缺者

《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電影中魏萊長相漂亮、家庭好、成績好,卻是一個冷冰冰的施暴者,她冷血、暴力、高傲、認為錢可以搞定一切,警察詢問她逼死胡小蝶時有沒有內疚之心,她眼神空洞言辭輕鬆,竟然說“她死了跟我有什麼關係,她媽說不定還能獲得幾十萬賠償呢!”

為什麼表面上如此完美的女孩卻心如蛇蠍,看看她的家庭就能找到原因,她生於高知家庭,卻被父母當作炫耀的物品,父母捨得花巨資給她提供各種昂貴的教育資源,卻不捨得給她一個真心的回應!

第一年高考落榜,爸爸整整一年不理她,這種父母對孩子的無視和遠離,心理學家稱為“無關回應”。

英國心理學家萊茵認為,存在即是被感知,對孩子來說,父母的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得到父母的“無關回應”,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

劇中魏萊曾惡狠狠地對著陳念說,“我看你就是會裝,才騙得男人的保護!”說明她內心對陳念充滿嫉妒和恨,因為她如此優秀卻只能獲得父母的“無關回應”,早已破碎不堪的心,驅使她只能用欺凌、攻擊同學獲得自己的存在感。

結語

《少年的你》表面上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實際上在校園霸凌的背後,反映的卻是陳念、小北、魏萊在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中,所造就的三個心靈殘缺者

那麼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心靈殘缺者呢?

首先,對於像陳念這種缺乏高品質愛的孩子,父母需要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給與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和照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瑪格麗特·馬勒教授提出了嬰幼兒期母親與孩子“共生現象”對人格的影響。提出了母親與嬰幼兒的共生關係,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起著至關重要、決定性的影響。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母親的信賴,從共生關係理論來看,是一個人一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

《少年的你》:三種不良親子關係,三個心靈殘缺者

母親如果能在嬰幼兒期給予孩子高質量的照顧和陪伴,孩子將會發展出健康的人格,並伴隨孩子一生。陳念如果在幼年時期能夠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長大後就能發展出健康自信的人格,面對霸凌勇於尋找力量來保護自己。

其次,小北這樣缺乏穩定情緒支持的孩子,父母需要從自我情緒覺察開始,自我出現緊張、淡定、憤怒、內疚、喜悅或悲傷等情緒時,能夠及時感知。

管理大師曾仕強曾說,情緒每個人都有,但是情緒是可以管理的,父母應該學習如何打造“不生氣模式”,在火冒三丈的時候,能夠讓怒氣化為無形,從而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藉助運動、心理諮詢等科學方式來宣洩,然後再去面對子女的負面情緒,確保在育兒中始終保持支持和包容狀態。

小北身邊如果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長大後也能逐漸建立起成熟穩定的性格,面對暴力威脅時勇敢說不。

再次,魏萊這樣在父母的“無關回應”之下長大的孩子,父母需要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互動,在孩子提出各種情感需求時及時作出回應和關注。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父母給孩子的回應,就是光。父母應該具備一雙愛的眼睛,能夠看到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各種行為被父母看見了、感受到了,回應到了,心中就生出了愛和溫暖。

魏萊如果能在充滿回應的家庭中長大,就能建立起自愛自信的性格,並對他人生出同理心和同情心,也就不會變成一個霸凌同學的孩子。

陳念、小北、魏萊們如果在幼年可以感受過父母高品質的愛和關注,獲得一些穩定的情緒支持,獲得一些及時的回應,那麼就能喚醒和提升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收穫到自信和對他人的信賴感,收穫一個幸福的心靈,從而建立起正常的人際關係,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校園欺凌和被欺凌,甚至是自殺、他殺現象。

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果你正經歷過陳念、小北、魏萊他們所經歷的,或者你也曾經有過難以言說的痛,不用沮喪,請記住那句臺詞,即使生活在陰溝裡,也要記得仰望天空。

陳念和小北即使有過那麼深的痛,但因為遇到了彼此,就猶如黑暗中遇到了螢火蟲,心中漸漸長出了信任和幸福,有了一段平靜踏實的日子。

親子關係縱然重要,但是請相信,一切都是禮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遺傳與早期經驗守獲得的只是一些“磚塊”,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正是如此,我們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你完全擁有主動權。

當你想要怨天尤人發牢騷時,可以反思一下,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這個被給予的東西,你的每段經歷都可以被賦予你想要的意義,主動走出去,獲得他人的幫助,主動去改變,不斷突破過去的牢籠,慢慢長出一個新的你。

電影的英文名“Better days(更好的明天)”,代表即使少年身處黑暗,明天卻一定會更好。陽光又美好,是珍貴的青春本該有的樣子。不管你經歷過什麼,相信自己,你總會走出來。就像陳念所說,總會有辦法的,我們一定可以肩並肩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