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廟鎮:採摘棗林下 悠然見嶺南

小廟鎮:採摘棗林下 悠然見嶺南
小廟鎮:採摘棗林下 悠然見嶺南

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發著芳香的氣息,四月的合肥已是綠遍山丘花滿地。沿著長江西路一路往西,疾駛而過帶動的風浪撩撥著路邊潛伏已久的植株,一絲空氣飄進車窗,帶著陣陣清香,這是棗林生態園草莓的香甜;馬崗村的小嶺南村,延綿不絕的油菜花田連著不遠處忙著整修的芡實田塊,鋪開了地處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產業興村富民的新圖景。

休閒農業玩轉特色水果採摘

挑一個風和日麗的週末,告別城市的喧囂,舉家或邀上三五好友一起來到合肥近郊農村,在藍天白雲下,呼吸新鮮的空氣,看綠樹青山、流水潺潺,親手採摘蔬菜水果,品美味農家飯菜……該是一件多麼美妙和愜意的事情。

從合肥市區出發,驅車沿合六路向西20多分鐘,就來到了位於小廟鎮合六路南側的棗林生態園。

棗林生態園因附近的棗林村而得名,雖沒有一棵棗樹,卻有著2000多畝的薄殼山核桃、100畝臺灣紅心火龍果、300畝蜜桃、58畝草莓以及近百畝的無花果、白枇杷、黑桑葚等多種水果,可謂百果園。

舉目而望,生態園內綠意盎然,一排排塑料大棚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肥沃的土地上,百果園以及林間套種的桂花、海棠、木槿、青楓、紫薇等,讓整個園區宛若公園。

4月,是草莓採摘的季節,一壟壟草莓地裡,紅豔豔的草莓點綴在簇簇綠葉間,嬌豔欲滴,惹人喜愛。

遊客三五成群來到這裡。市民張女士就住在附近的棗林小區。這天她和姐妹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到生態園採摘草莓。“目前春季草莓價格親民,而且也很甜。帶著孩子踏青呼吸新鮮空氣,再採一籃新鮮的草莓,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收穫的快樂,是春季特別的體驗。”

棗林生態園投資於2013年,負責人應飛虎來自浙江,經過幾年的發展,生態園目前規模已達2800畝。沿著園區道路,應飛虎領著記者邊走邊看:“5月份來,就能摘黑桑果了,還有白枇杷和大紅桃,7月中旬至11月中採摘無花果,7月至12月採摘火龍果,11月採摘金橘,12月至次年5月初則是採摘草莓的好時候。”

一年四季都能飄出瓜果香的生態園,每年能產出150萬斤優質水果,大多都用於採摘遊園,體驗農家樂等休閒旅遊。目前已發展成集生態觀光、旅遊度假、美食採摘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基地。

走著走著,空氣中飄來一絲帶著果香的酒味。“來,看看我們釀的果酒。”應飛虎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生態園投資十幾萬元採購了一套設備,將一些採摘剩下的水果進行深加工,不僅打造了新的果酒品牌,同時也延伸了產業鏈,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滿載而歸的遊客收穫的是採摘的樂趣,帶給農戶的卻是滿滿的收益。正在草莓園大棚裡澆水的員工告訴記者,他們都是附近村民,土地流轉後,按照每天70元的工資來生態園打工,每人每月能增收1000多元。應飛虎說:“目前,棗林生態園已吸收了70多位村民在這裡工作。”

“小廟鎮已經建成祥源幸福農場、德豐果玩、蜀景生態園、棗林生態園等40多家農業企業,包括特色苗木種植、觀賞花木繁育、蔬菜瓜果栽培等。”該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鄉村振興中,小廟鎮傾力打造總面積124平方公里的都市休閒農業示範區,流轉土地9.6萬畝,多次成功舉辦櫻花節、梨花節、藍莓採摘節、品味蜀山等花果節慶活動,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了產業集聚示範效應。

閒置農房變身精品鄉村客棧

春風起時,位於合肥蜀山區的小嶺南村如同在畫中一般。連片的油菜花在田間盛開,一幢幢古樸的江淮民居,依託原址修復、開發的民宿小嶺南壹號院、貳號院、叄號院和天蓬別院優雅別緻,還有通向田間的木棧道、從稻田裡“長”出的陽光會議中心、古樸舒適的鄉村民宿、質樸又充滿設計感的茶室……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五彩畫卷。

雖是工作日,卻依然有不少遊客在這裡拍照打卡。“這裡空氣好,舒服!如果有時間,真想多住幾天。”盤坐在壹號院中,來自南京的王峰品著綠茶,抬頭是滿眼的綠色,聽著風聲,低頭享受著悠閒的愜意。

看著如今這般景象,很難想到,就在2年前,小嶺南還是一個田地荒廢、村屋閒置的自然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空心村。

“遠山含黛,溪水潺潺”,人還是這些人,地還是那片地,如何讓這個空心的自然村將畫風切換成遊人如織、氣象萬新的新農村?

蜀山區旅指辦負責人汪傑告訴記者,2018年,蜀山區在小廟鎮規劃了18平方公里的鄉村振興示範區,馬崗村被選中,小嶺南是馬崗村的一個自然村,成為鄉村CBD的中心。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蜀山區堅持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不搞大拆大建,將保護自然資源、人物風情與房屋改造、改廚、改廁等工程相結合,盤活原有的閒置房屋,始終注重留住鄉愁與彰顯美麗齊步走,形成“硬山半馬、青磚白縫小合院”的江淮建築特色;同時整理農田、興修水利,按照“種田也是景點”的思路,成立原種農業合作社,恢復農業生產,打造出最具特色的江淮民居村落和最有價值的特色農業種植基地。

綠水青山、風吹麥浪,你與我聽聲飲茶;鄉宿精緻、果園土菜,留住舊時記憶。

如今,在小嶺南,已建成並運營4座院落,並基於江淮民居風貌,在佔地面積約53公頃區域內逐步完善進村景觀道路、廣場、村莊內外環境建設,以及停車場、公廁等農村生產生態環境改善等。

“今年6、7月份,馬拉松博物館即將建成,成為鄉村馬拉松文化展陳、組織活動和承接平臺。”汪傑說。據瞭解,蜀山區還投入3000多萬元改造升級基礎設施,建設逐夢公寓、文化活動廣場、衛生室、社區食堂等,為鄉村CBD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服務,不斷恢復農村的生機與活力。現在,小嶺南已經形成鄉宿餐飲、種植加工、農業觀光、科創研學、總部經濟以及鄉村馬拉松、騎行、毅行等產業。

村民捧起鄉村振興“聚寶盆”

馬崗村村民徐為葦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44歲的年紀變身為一間民宿的“管家”。2008年,為了孩子讀書來合肥租住的她,隨後在一家食堂當起了採購員,每月4000元左右,一年又一年,村裡的老屋便荒廢了。前兩年,徐為葦從村委會了解到,政府要統一租賃閒置老屋,她二話沒說就交了鑰匙。

2018年1月,徐為葦回到了老家,這次她不再是一名家庭婦女,而是作為一間鄉宿的“大管家”。上崗之前,她還參加了政府組織的“最美管家”的培訓。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徐為葦負責的貳號院客房和餐廳都是滿員。因為人手有限,小嶺南村還就近招募了一批返鄉農民。原本計劃清明節後外出打工的張正友也選擇留村,繼續做回廚師老本行。“這幾年每次回來,家鄉都有新變化,道路修得通暢又平坦,供水供電一應俱全,旱廁也變成乾淨的衛生間,閒置的村舍升級成精品鄉宿!”在張正友看來,村莊既變了也沒有變,“還是熟悉的田野和大地,但每個人看起來都精神十足,我在這裡工作,工資待遇挺好,還能常伴家人身邊。”

現在,和徐為葦、張正友一樣回到家鄉就業的村民已有十多位。“我在家門口工作,每個月工資不比在城裡少,而且還能照顧到家。除了工資,我的房屋租住出去每月還有租金,我非常滿意。”

看到村民們有了精氣神,侯克旺最是安慰。為了讓村民抱團發展闖市場,作為馬崗村黨委書記的侯克旺還牽頭在小嶺南村成立了合肥蜀源原種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分季節種植原種水稻、油菜花和豆類等作物。村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以前,房屋閒置沒人住幾乎都成了危房,現在盤活後,不僅翻修了房屋,還實現增收。”馬崗村黨委書記侯克旺給記者算了筆賬:除了土地流轉收入,現在還有房屋出租費用、工作收入、社員分紅等,年均可增收3000多元。村民第一次在家中實現了財產性收入、創業性收入、一產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的疊加組合。

青山綠水是背景,鳥語花香是伴奏,這個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小村落,在經歷了空心和寂寥之後,不僅用它“綠富美”的全新容顏等回了它的主人,也等來了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如壹號院中白牆青瓦上所書:白茶清風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

王輝 劉曉朦 孫雨靜 合肥晚報 ZAKER合肥記者 趙昕/文 虞俊傑/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