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編 輯 | 張 穆

本文未標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後美孚時代

解散了美孚這個巨無霸,美國石油業是不是就永保太平了呢?

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獨大,並不符合自亞當·斯密以降確立的資本主義“傳統道德”,但它給石油創造的“穩定秩序”,卻也消除了價格暴漲暴跌,避免了資源浪費。將這頭野獸肢解,石油業最初的混亂和蠻荒又會死灰復燎。

事實上,歷史確實驚人的相似。開篇我們說到的喬伊納、亨特,正是美孚解散後湧現出的“低成本投機商人”,也就是俗稱的“夜貓勘探隊”,他們和德雷克時代的“野生勘探者”所遭遇的問題、造成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

在亨特和喬老爹的交易完成後不久,東德克薩斯原油開採,便立馬陷入濫採濫伐的局面,每天出油量高達100萬桶,超過全美需求量一半。因為出油量大,導致全美石油價格迅速暴跌。

1931年8月,和德克薩斯比鄰的俄克拉馬州,最先感覺到危機,州長匆忙宣佈:全州進入緊急狀態,軍隊、自衛隊紛紛出動,強制性關閉州內主要油田,直至“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美元”。

東德克薩斯油區,此時同樣陷入一片混亂。官員到處呼籲,請生產商停產。可蒼白的呼籲根本不起作用,石油產量節節攀高,直到價格遠低於生產成本,直到油田出現了暴力衝突。

一些因為價格暴跌的商人,甚至運來了炸藥,揚言要炸掉油田和油管。時任州長兼石油公司創始人羅斯·斯特林,終於也繃不住了,放棄了“資本主義傳統道德”的自尊,迅速調遣自衛隊和巡警開往油區,拿著槍逼著油田立即停產。

隨後,德克薩斯州授權鐵路委員會,發佈“限額生產指令”,並指派軍隊監督貫徹執行。從這時起,德州石油業實際進入了“軍管計劃經濟”。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精神?讓它們見閻王去吧!

州政府授權鐵路委員會,一連發布了19條生產指令,儘管沒有一條得到司法部支持,但市場還是在半推半就中,慢慢恢復了秩序,油價也在逐步上升。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密密匝匝的井架

可是到了1933年,情況又急轉直下。這是因為,沒有玩過計劃指令經濟的鐵路委員會,給的生產限額過高,超過了油井壓力允許的一倍還多。

與此同時,大量非法開採的“熱油”,也在黑市氾濫成災。德士古公司將每桶油價從74美分猛降到10美分,但黑市上的熱油只需要2美分,比水還便宜。

情勢惡化無可挽回,此時大量油管真的被暴徒秘密炸燬,而不再僅停留於揚言。

州政府壓力山大,自感無力平息失控的局面,於是跟當初肢解美孚一樣,他們又想到了神力無邊的聯邦政府。

當時美國正處大蕭條,富蘭克林·羅斯福政府推出新政,採取積極財經政策提振經濟。1933年,羅斯福正式上臺,任命哈羅德·依克斯為內政部長,並由他處理石油業那一攤爛事。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哈羅德·依克斯

依克斯原本就相當鄙視那些大型的石油生產商,此時終於逮著機會管管它們,內心相當雀躍。

他主要依據為了抵制大蕭條而制定的《全國工業復興法》,一方面大力打擊黑市熱油,為此不惜下令禁止州際石油交易,另一方面派遣聯邦調查員前往各州,精確核查油田出產量,同時給每州每月的產油量嚴格限額。

1935年,《全國工業復興法》被最高法院判定違憲而失效。不過好在州際限額契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各州依然自覺遵守限額令。

此時,管控州際契約的聯邦政府,實際就扮演了托拉斯或卡特爾的角色。

除了禁令和限令外,聯邦政府還出過一個大招,那就是提高石油進口公司關稅,每桶原油收取高達21美分的關稅,而汽油更是每桶收取高達1.05美元關稅。

如此高額的關稅,比石油本身的價格都要高,進口基本也就死絕了。

其實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大,但它也一直是石油出口大國,直到現在也是,因為它的石油產量大,且開採歷史久遠,技術也過硬。

通過這樣一番“很不資本主義”的操作,石油價格總算穩定了下來。1934年——1940年期間,美國石油平均每桶價格,始終穩定在1-1.18美元之間。在政府強力管制下,美國石油業又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政府之手

自從20世紀初聯邦政府肢解美孚石油公司以來,不知不覺間,石油業中政府的角色,似乎越來越吃重。維護石油業市場穩定,防止一窩蜂開採和價格暴漲暴跌,避免浪費、破產潮、犯罪,是政府深度介入的“官宣”藉口。

如果對比不同時代政府介入的真實動機,就會發現更有意思的東西。

1911年美國政府依據反托拉斯法解散美孚,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理由是“美孚的董事都是罪犯”,到了1930年代,政府再次強勢管控石油行業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政府的理由卻變成了“沒有石油,美國文明將不復存在”。

注意,前者針對石油商人,後者的重點則放在了石油本身。為什麼會有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呢?答案顯然並非“官宣”那麼簡單。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殼牌石油公司總裁迪特丁發出世紀預言:“這是一個旅行的世紀。戰爭造成的不安分會使旅行的願望更為激烈。”在當時,這話聽起來是有悖常理的,因為殘酷的戰爭,只會讓人恐懼和貧窮,從而將人們禁錮在家裡,怎麼可能激勵人們去旅行呢?

後來的歷史證明,迪特丁是對的。因為一戰後,除了燒煤的火車外,另一種在陸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即將大行其道,並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這就是象徵著財富和激情的家庭小汽車。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20世紀初的小汽車

迪特丁做出預言的當年,美國註冊的汽車達到340萬輛,到了1929年,美國汽車已暴漲至2310萬輛,每5個人就有1輛。以前用於照明的煤油變得微不足道,汽車大量消耗的汽油和柴油取而代之。

1929年,85%的石油都被用於煉製汽油和柴油,以滿足人們不安分的汽車之旅。

與此同時,因為汽車修建起來的加油站、五金店,以及因汽車修建的公路,也都在瘋一般迅速增加,因公路帶動起來的商店、旅館、茶館、購物中心同樣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1920年美國的汽車加油點不到10萬個,1929年已經增長至30萬。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老式加油站

美孚時代,是煤油照明時代,它解體之後的新世紀,卻是一個由石油推動的機械化時代。此時的人類,更加難以離開這種黑色液體,甚至可以說已被石油完全“訛”上,生活方式被徹底顛覆。

一種變得如此重要的物質,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政府,再怎麼標榜自由,也不可能允許它被濫採濫伐。“沒有石油,美國文明將不復存在”,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促使政府積極介入甚至控制石油的動機,還有一個更加直接的理由。

美孚肢解的1911年,美國政府做出了一項大改革決定:將海軍艦船由燒煤改成燒油。

從此,石油從一種日常的照明燃料,一下子變成了一種影響國家安全的軍工資源。

3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正是憑藉燃油戰艦,擊敗了德國的燒煤戰艦。事關國家安全,那政府深度介入,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為了保證石油的穩定供應,塔夫脫和威爾遜時代,美國劃出了3個大型油田,當做“海軍石油儲備”油田,一個在懷俄明州的茶壺山,另外兩個在加利福尼亞。

不過美國這個國家吧,從來就是一個“吵架”大國,身體雖已誠實,但嘴巴卻不會消停。建立石油儲備區的決定於1912年正式推出,可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不同政治理念的政客們,還在為這事喋喋不休,爭個沒完。

1920年,哈定總統入主白宮,想徹底解決這場煩人的爭吵,找來一個叫艾爾伯特·福爾的人任內政部部長。福爾這人名聲向來不太好,對手一直懷疑他手腳不乾淨,還諷刺說“要找一個比他更差的內政部部長,著實不容易”。但哈定不信這些攻擊,認為福爾誠實可靠,授權於他,令其儘管放開手腳處理這事。

福爾上任後,以極快的速度、極其優惠的條件,將茶壺山出租給了哈利·辛克萊建立的辛克萊石油公司,將加利福尼亞的埃爾克山出租給了愛德華·多汗尼的泛美石油公司。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辛克萊

開口乾脆利落,不留話柄,這事就這麼輕鬆解決了。期間雖然有一些議員產生過懷疑,但查了半天,也沒查出什麼問題。直到1923年,福爾從內政部部長的職位上退下來,沒有任何人說他處理不當。

但與此同時,許多人發現了一件事,幾乎在茶壺山出租給辛克萊的同一時段,拿死工資的福爾,投入巨資大規模修葺了自家農場,而且還買了一個新農場。

另有更神的傳言,說他總是從一個秘密的錫盒中掏出錢來,裡面全是嶄新的大面額鈔票。媒體依據傳言,對他窮追猛打,反覆追問和調查他的財物狀況。

終於有一次,福爾實在受不了,開口為自己辯解,說錢是從《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內德·麥克萊恩那借的,一共借了10萬美元。不依不饒的媒體,又去問這位報紙發行人,結果麥克萊恩一臉懵逼地回應道:“是,他是向我借錢來著,但他沒過幾天就還我支票了呀,根本沒去銀行兌換。”

顯然,這是狡詐的福爾耍的一個小詭計,試圖偽造借錢記錄,從而打消記者的逼問,只可惜,麥克萊恩並無意願幫他擦屁股。

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辛克萊為了得到政府合同,讓秘書送給了福爾3萬美元,多汗尼則轉給他10萬美元。隨著調查的深入,人們還發現,辛克萊通過一家叫大陸貿易的皮包公司,持續送給福爾數十萬美元。前前後後,福爾一共收受賄賂40.9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

醜聞曝光,輿論大譁,福爾鋃鐺入獄,商人辛克萊被判了6個月。狡猾的多汗尼狡辯說,自己轉出去的10萬美元,只是借給一個老朋友,因此躲過了官司。雖然司法奈何不了他,公眾卻不信他的鬼話,都說,“美國的百萬富翁就是屌,法律也奈何不了”。

福爾腐敗案,是政府之手伸太遠的典型例證。

但奇怪的是,美國政府並沒有就此縮手,反而在柯立芝時代成立了“聯邦石油儲備委員會”,更深一步介入石油行業。

因為傻子都知道,如今的石油,再不是一種普通的燃料,也不是礦泉水、自行車這樣的普通消費品,而是比大米更金貴的戰略資源。

一點腐敗,算得了什麼呢?

為石油而戰

伴隨著石油業私權衰落,石油行業的競爭主體,很自然地從公司轉變為國家,而競爭的主場,也從國內轉移至國際。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幾個石油出口國之一。從德雷克打開石油工業大門那一刻起,其石油就遠銷全世界,洛克菲勒公司生產的石油,一度銷售至遙遠的中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每年到了夏季,白天就會越來越長,最長一天可達23小時,可到了冬季,它的白天會變得越來越短,最短的一天只有6個小時。

1862年,首批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煤油運抵聖彼得堡,從此煤油燈取代當地使用幾百年的牛脂燈,照亮了這個城市漫長的冬季。一名代理商激動地給遠在美國的洛克菲勒寫信道:“預料在未來幾年內,俄國將被我們提供的煤油所淹沒。”

代理商的願望實現了,在後來的數年時間裡,美國的煤油慢慢覆蓋至俄羅斯全境。只不過這種好日子,僅僅維持了10年。

1873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佈引入外資開放經濟,允許外國資本在俄國高加索地區開採石油。

這一決定吸引了大量國外資本湧入俄國,其中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家族(玩炸藥那人的兄弟),以及來自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幹得最為出色。

兩家財團,投入巨資開挖油井、研發更高效的石油運輸方式,很快就讓高加索地區的“巴庫石油”馳名全球,不僅滿足內需綽綽有餘,還遠銷歐亞,出口量一度壓過美國。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諾貝爾家族石油、巴庫油田

直到1920年,新上臺的布爾什維克政權,宣佈將境內石油國有化,諾、羅兩大家族才不得不倉皇撤資。

羅家把資產轉賣給了荷蘭殼牌公司,諾家則找來了美國新澤西石油公司接盤。經過多輪博弈,最終殼牌公司成為蘇聯唯一認可的貿易公司,順利承接諾、羅兩大家族留下的利益和地位,但新澤西石油公司則因為無力收回賠償和投資,當了接盤俠。

新澤西石油公司這次挫折,算是美國石油業第一次嚐到國家力量的暴擊。它提醒美國人,石油的國際競爭,面對的對手常常是主權國家,而不是私有公司。

因此,往往只有政府親自帶兵上陣,才可能打贏石油戰爭。正如1935年一名敏銳的觀察家所言:“石油業務,90%是政治,只有10%才是石油。”

1941年,在遙遠的亞洲,美國石油商人們再一次上了一堂“政治課”,這次讓他們交學費的,是一條新興的資本主義惡犬——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斬後奏,突然轟炸了美國珍珠港。在襲擊珍珠港的同時,它還轟炸了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威克群島和關島,入侵了泰國、馬來西亞,並且準備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其最終目標不是美國,而是令美國艦船癱軟,無力干涉它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石油運回日本。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襲擊珍珠港

日本本土資源極端匱乏,基本上一滴石油也沒有。戰爭爆發之前,它的石油主要來自三個方面:7%產自日俄戰爭期間奪取的庫頁島南部油田,算自產吧;10%進口自荷屬東印度群島;80%以上從美國進口。另有少數搜刮自中國東北、臺灣,以及少量的合成油。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人就曾經在我東北地區勘探過石油,但他們當時相信所謂的海相生油說,且鑽井技術也不到位,因此壓根沒發現大慶和松遼地區的大型油田,要不然歷史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1930年11月,日本首相濱口雄幸,被一名極端右翼兇徒擊中腹部,死於第二年8月。從此,一群極端右翼軍人控制了日本政壇,主張激進的擴張和侵略。

要擴張侵略,首先要保證戰略物資供應充足,尤其是為戰機戰艦坦克提供動力的石油不能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人的命根子,自始至終就一直握在為其供應了80%石油的美國人手上。如果美國有一天決定斷供石油,日本人也就完球了。

但令人錯愕的是,珍珠港慘劇發生前5個月,也就是1941年7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還不願意徹底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

內政部長依克斯,幾乎快要跟他吵架,曾經反覆建言,必須儘快徹底禁運。有一次被逼急了,羅斯福極不耐煩地回應道:“向日本出口石油的問題,屬於外交政策,是我這個總統和我的下屬國務卿擔心的事,跟你內政部長無關。”

直到1941年7月28日,羅斯福才下定決心全面禁運日本石油。因為,就在三天前,還沒等美國人動手,日本已舉兵入侵了印度支那南部。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羅斯福

羅斯福不願意斷供日本石油,主要的擔憂,是害怕會刺激日本人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但當時的日本,四處挑釁,野心昭昭,說白了就是一顆不挑不破的膿包,早破早痊癒。

其實在珍珠港戰爭前10年,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佔領了我大東北,建立所謂的偽滿洲國,緊接著1934年,推出《石油工業法》,排斥西方公司在中國東北的石油生意,同時要求所有向它出口石油的西方公司,在滿足其日常工業需求之外,必須提供6個月的儲備石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感覺到了一絲絲不適,直到當年10月,日本人恐襲了4艘停留在揚子江上的美國船隻,羅斯福才含含糊糊提出採取“隔離政策”,意思是不宣戰不刺激,僅採取經濟制裁,將日本人“無法無天的行為”隔離在美國本土之外。

但日本人的惡行並未停止,反而變本加厲,尤其是1939年5月對重慶的殘酷轟炸,令大量中國平民遭殃,時代週刊形容它是“空中恐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當時一項蓋洛普民調顯示,72%的美國人贊成對日本實施軍用物資禁運。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日軍重慶大轟炸犯下累累罪行

但在美國高層,禁運石油的政策,始終落不了地,一直拖拖拖。1940年,經過激烈的內部博弈,美國政府終於宣佈對日本實施禁運政策,其中包括部分航空燃料,但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可這並不會影響到日本半分,因為日本的戰機使用的是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

因此,在美國宣佈禁運政策後5個月,日本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550%的燃料進口。換句話說,美國人嘴上痛恨日本人的殘暴,但身體力行在支持他們對中國人的屠殺。

直到日本人用美國的石油,炸到了英法的殖民地,炸到了美國人自己的家門口,才促使其全面禁運石油。

美國這個國家歷來如此,不疼不動,但這次血的代價,終究還是給所有人上了一堂政治大課:

石油,不僅是錢,更是現代戰爭的命根子。

渣男富豪

珍珠港戰爭爆發當天,亨特一家子,在達拉斯北部的登頓縣參加試井。一家人是在回程的汽車收音機裡,聽到了戰爭爆發的消息。

亨特最喜愛的兒子哈希·亨特最為興奮,不顧家人的反對,立即表達了參軍的願望。後來,他如願以償,被派往華盛頓,擔任“中華民國政府”石油顧問。

完成了和喬伊納的交易後,亨特並沒有停下來,始終活躍在油田開採第一線。他跟原配萊達,以及五個孩子,定居在德克薩斯泰勒縣的梅菲爾德別墅,除了兒子哈希外,還有大女兒瑪格麗特,以及三個小兒子:邦克、赫伯特和拉馬爾。

前面我們說過,亨特除了正室外,還有一個秘密情人,叫弗拉妮婭·泰伊。泰伊年輕時,算個傻白甜吧,一直不知道亨特結過婚,甚至不清楚他與喬伊納的那筆世紀交易。直到報紙上刊登了亨特的名字,她歪著頭問身邊的亨特,這人是你嗎?老渣男笑著回答:“不是,是我的一個叔叔。”

泰伊為亨特生了4個孩子。每過幾個月,老渣男會過來小住一段時間,其餘時間都說去紐約出差了。

直到1939年,泰伊和四個孩子搬到達拉斯生活。她傻傻地以“亨特夫人”的身份出去社交,結果被當地的貴婦人告知,她是當了多年的自甘小三。

知道真相後,她又氣又惱,最後鬧到了原配萊達的家裡。兩個被矇在鼓裡的女人,抱頭痛哭,一起控訴了“亨正淳”這個禽獸。最後兩人共同決定,不宜向法院狀告亨特重婚罪,因為那樣“只會傷害孩子”。

這事鬧了好幾年,最後在1942年1月24日,三方終於達成了“和平共處友好協議”:亨特給泰伊的四個孩子分別設立基金,同時一次性支付給泰伊30萬美元,且每月支付2000美元生活費。

泰伊恢復自由身,亨特加緊燒燬兩人相處過的所有證據,一切就當沒發生。

方案達成12天后,泰伊似乎是要報復多年來的懵懂無知,一狠心嫁給了亨特石油公司一個叫約翰·W·李的員工,並在戰後定居於亞特蘭大,暫時生活在亨特家族視野之外。

但,這事沒完。

按理說,有這麼一次就夠丟人了。但亨特這人從來不要臉,泰伊的事安排妥當之前,他又和公司裡一個叫露絲·雷的女秘書搞在了一塊。

老流氓這一次有經驗了,不僅把小蜜安置在紐約一處秘密公寓,還讓她跟一個叫雷蒙德·萊特的軍官假結婚,掩人耳目。雷女士也是亨特的生育工具,一共為他生下5個孩子。

1943年4月,雷為亨特生下了第12個孩子,取名雷·李·萊特,這人成為了日後亨特家族最牛氣的人物。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雷·李·亨特

亨特的行為方式,顯然非常操蛋。據她的原配萊達說,他之所以到處留種,是因為他真心覺得自己的基因太優秀了。

亨特是德克薩斯1930年代崛起的石油富豪之一,在這個群體中,他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其實並不特殊。

1930年,像亨特這等級的德克薩斯石油富豪,至少還有三人,分別是曾經的棉花商人羅伊·卡倫,長著大腦袋、蒜頭鼻的克林特·威廉姆斯·默奇森,以及默奇森的發小希德·理查森。

這些人個個富得流油,但也一個比一個古怪。50年代之前,很少人瞭解他們的身家故事,直到1948年,《生活》雜誌的一名記者,偷拍到亨特前去朋友家賭博的照片,並在照片底下配上一行文字:這就是美國首富?從此,他們的故事被美國大眾知曉。

但很多人不知道,二戰時期,正是他們掌握的油田,為美國的坦克、驅逐艦、轟炸機提供了大部分燃料。

說到這兒,有必要單獨介紹下德克薩斯石油的歷史。美國最早工業化開採的油田,是在東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那也是美孚的大本營。

直到1901年,一個奧匈帝國海軍上尉,叫安東尼·盧卡斯,在德克薩斯南部“紡錘嶺”,第一次發現產量豐富的大型油田。從此,美國石油中心,逐漸從東部轉移至南部。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紡錘嶺油田

但最早發現“紡錘嶺”油田的商人,跟喬伊納和亨特一樣,都是些“野貓勘探者”,實力相對薄弱,所以他們手裡掌握的油田,很快就被東部實力雄厚的石油公司買斷或瓜分了。因此德州本土的石油公司,始終沒能取得主導地位。

直到1930年代,美孚解體,東部石油公司力量削弱,隨著喬伊納發掘出德克薩斯東部大型油田,駐守德州本土(不一定是本地人)的石油大亨們才慢慢崛起,這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四大石油富豪。

德克薩斯這個地方,幅員遼闊,東部是松樹林、西部是沙漠和沙丘,以前是墨西哥的領土,後來自立為德克薩斯共和國。截止1901年,作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也就56年的歷史。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德克薩斯人,驕傲、頑固而獨立,相對封閉和排外,美國東部都是蜂擁而至的歐洲移民,可這兒卻幾乎沒有移民。或許正是這一文化特質,這兒的石油大亨們,在政治上也普遍趨於保守,並將這種特質,深深烙印在了50-60年代的美國政壇。

石油大亨的政治遊戲

1952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上臺第一號行政命令,就是成立總統顧問委員會,其中“石油拿破崙”洛克菲勒的孫子納爾遜·洛克菲勒,正是該委員會的主席。

艾森豪威爾一直跟石油富豪們走得很近,但對他支持最大的,並非洛克菲勒家族,而是德州的石油大亨。他當選四年後,北卡萊羅納大學的一名教授,曾經對其背後的政治獻金結構做過分析,發現捐款最多的是德州四大石油富豪之一——羅伊·卡倫。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艾森豪威爾

另外,理查森也為他花了不下120萬美元,默奇森則聘請了一家公關公司,這家公司發行一份叫《德州本地人》的報紙,專門負責抹黑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對手史蒂文森,汙衊他“對斯大林忠心耿耿”。

美國的政治獻金,說白了就是一門生意。理查森因為提供了金錢支持,成為了白宮常客,藉著跟總統多次談笑風生的機會,曾反覆遊說,讓一個叫羅伯特·B·安德森的前德州稅務專員,擔任海軍部長。

為什麼要讓安德森擔任海軍部長呢?因為此人以前是德克薩斯的農場主,過去默奇森和理查森都在他管理的農場挖過石油,彼此關係非常鐵。而海軍又是石油最大的買主。事實上,安德森擔任海軍部長後,德州的石油商人們確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石油銷量成幾何數增長,遠遠超過之前的獻金“投資”。

在賓夕法尼亞州,艾森豪威爾也有一農場。德州的石油大亨們為了討好總統,花費巨資,不斷給這農場添加各種新鮮玩意,最後硬是把這農場打造成了一度假勝地。

艾森豪威爾老婆的姐夫,養了一個550英畝大的賽馬場。精明的默奇森注意到了,於是主動承擔了賽馬場的所有運營費用,而且每月給這位姐夫開高額的工資和佣金。

儘管這些大亨們費盡心機套近乎,但生意就是生意,私下裡,艾森豪威爾對粗魯的德州石油商人其實相當刻薄寡恩:“這些人都是蠢蛋。”

除了艾森豪威爾,知名的反共瘋子、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也是德州石油富豪們的座上賓。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約瑟夫·麥卡錫

美國的反共浪潮,緣起於羅斯福時代,後來不斷擴大化,在杜魯門時代達至高潮,收尾於艾森豪威爾總統。這股浪潮中,最活躍的正是麥卡錫這個神經病。

在他的煽動下,號稱自由民主的美國,曾一度神經兮兮,許多無辜之人被懷疑是中蘇間諜,因此被打倒、審訊、下獄、謀殺,或驅逐,許多文藝作品也被視為反動叛國,因此被查禁和銷燬。

比如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以及知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這股風潮最荒謬的時候,連馬克·吐溫的作品都被禁止上架,3歲小模特也要先簽署“忠誠宣誓書”才能領取報酬。

發動這一切的攪屎棍,卻深得德州石油大亨們的欣賞,尤其是羅伊·卡倫,對麥卡錫佩服得五體投地。亨特居住的達拉斯,居民們為了支持麥卡錫,甚至發動了全民捐獻100美元的募款活動,連麥卡錫的研究助理,也獲贈一輛凱迪拉克轎車。默奇森也多次捐款,把私人飛機借給麥卡錫免費使用。

但對麥卡錫支持力度最大的是亨特,他旗下的廣播媒體“事實論壇”,幾乎成了“麥卡錫主義論壇”,其中三名重量級員工,全都是麥的前助理,節目中整天喋喋不休麥式陰謀論,偶爾還夾雜一些反猶主義、禮讚希特勒這樣的糟粕。

亨特這人除了喜歡到處撒種外,他還有一大癖好,那就是特別熱衷於推廣自己蹩腳的政治見識,出書、出錢、辦媒體,政治對他而言,是獵豔、賭博之外的另一個玩物。除了創辦“事實論壇”,他還辦了一個叫“生命線”的激進右翼媒體。

但政治遊戲畢竟不同於其他消遣,弄不好會出人命。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乘坐的敞篷車,在達拉斯的迪利廣場遭遇襲擊,肯尼迪中槍,於當日傍晚身亡。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肯尼迪遇刺

就在槍聲響起的前幾分鐘,常年熱衷於宣揚種族、意識形態仇恨的亨特,正站在自己的辦公室窗前,觀看經過的總統車隊。總統中槍後幾分鐘,亨特的兒子赫伯特和保鏢保羅·羅瑟梅爾,衝進了他的辦公室,憂心忡忡地建議他儘快離開達拉斯,因為他過去沒少公開批評肯尼迪。

亨特一開始不願意,覺得沒必要,但在兒子的苦勸下,還是匆匆去了華盛頓,用他的話說,是去見一個老朋友,也就是第二天匆匆宣誓接任總統之位的林登·約翰遜——一位德克薩斯土產總統,石油商人的保護傘。

赫伯特的建議顯然是對的。肯尼迪被刺殺兩天後,一個達拉斯夜總會老闆,名叫傑克·路比,開槍打死了殺害肯尼迪的兇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這一幕,被當時正在報道奧斯瓦爾德的記者“現場直播”。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殺死奧斯瓦爾德

蹊蹺的是,警方在傑克·路比的上衣口袋搜出了兩份“生命線”的廣播稿,而且還找到了亨特兒子拉馬爾的電話號碼。根據警方審訊,傑克·路比一直就非常痛恨“生命線”對肯尼迪總統的詆譭。

媒體大量報道這一案件細節,老亨特一下子就成了全國聞名的“幕後黑手”,儘管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參與了肯尼迪刺殺案,但可以肯定他不斷輸出狹隘偏激言論的媒體,助長了德州的“仇恨氛圍”,間接為這次刺殺埋下了伏筆。

在那之後,亨特和家人時常受到死亡威脅,半夜裡經常接到騷擾電話,甚至有人朝他們家居住的山莊開槍。後來聯邦調查局電話詢問了拉馬爾,拉馬爾否認他認識路比。亨特本人沒有被調查,但有幾個達拉斯居民,說好多次看見路比和亨特待一塊。

亨特一直為這事提心吊膽,私下裡去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找熟人,要求他們監督專門調查此案的沃倫委員會。直到1942年9月,沃倫委員發佈了官方調查報告,明確指出亨特一家沒有不法行為。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

儘管沃倫委員會沒有懷疑亨特,但擋不住其他私人調查組織將他牽扯進來。隨著調查越來越多,肯尼迪案几乎成了一樁說不清楚道不明的懸案,各種陰謀論肆意傳播,那些稍有牽扯的人,也都成了意淫對象。

一直到今天,許多反映肯尼迪刺殺案的影視作品,還是喜歡把德州石油大亨,尤其是亨特,想象成最大的幕後大佬。亨特為此苦惱不已,為了撇清嫌疑,他後來的公開言論軟化了許多,甚至公開支持約翰·肯尼迪的弟弟愛德華·肯尼迪擔任總統,這與他過去極端右翼的形象相比,簡直像換了一個人。

不過一切都來不及了,自肯尼迪刺殺案後,以亨特為代表的德州石油大亨的形象,算是徹底黑化,怎麼洗也洗不乾淨。他們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是淫亂、仇恨、狹隘和愚蠢可笑的代名詞。

結局

1979年,德州休斯頓迎來了一位中國客人。他先參觀了林登·約翰遜航天中心,然後去了一家生產油井鑽頭的公司。

爾後,他被邀請參加了一個盛大的烤肉宴會,觀看馴牛競技表演。這場宴會和表演,由德州的石油巨頭組織舉辦。當地的報紙,把這位中國客人稱為“Teng Hsiao-ping”。

我們前面說過,德州這個地方,極右氛圍相當濃厚,反共仇外的瘋子比較多,因此在兩國建交沒多久的情況下,中國leader前往此地訪問,需要很大勇氣。

據凌雲先生的回憶錄記載,有一次,總設計師從下榻的賓館出門前往乘車時,有一哥們突然從人群中衝過來,被當時美國安全警衛凱利一個箭步撂倒在地。後來美方通報,這人叫路易斯·比姆,是美國三K黨成員。

在這場宴會中,很少見到德州本土石油大亨的記載,反而另外一位來自加州,並未出現在主辦方邀請名單的石油巨頭,得到了和總設計師比鄰而坐的待遇。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亞蒙·哈默。

哈默是俄裔猶太人,曾於1921年前往蘇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被列寧親切地稱為“哈默同志”,是當時遊走在美蘇之間極少數的企業家之一,因此被人稱為“紅色資本家”。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哈默的朋友圈

30年代,他回到美國,從事制酒業、農牧業,50年代末,加入瀕臨破產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式進入石油業,1979年他與總設計師見面時,西方石油公司的年收入已超過60億美元,3年後壯大為美國第十二大工業企業。

這次在德州,兩位老人的會面,除了讓哈默此後可乘坐私人飛機自由出入中國外,還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其中包括在中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礦——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

這次有意思的相遇,意義當然遠不止於此。兩個和德州“傳統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的人,竟然能在德州成功會面,這本身就是個小奇蹟。它至少說明,在德州這地界,有些事情確實正在起變化。

儘管當時德州許多政客都刻意退避三舍,但當總設計師戴上德州寬邊牛仔帽時,圍觀市民還是禁不住發出一陣陣歡呼。

回到28年前的1951年,一位剛剛從耶魯大學畢業才3年的高材生,突然覺得給人打工沒什麼意思,於是從叔叔和家族朋友那籌集了50萬美元,在德克薩斯米德蘭,成立了一家油田租賃交易公司。

兩年後,這人又從叔叔、阿斯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等朋友那籌集了更多的資金,組建了一家名為薩巴達的石油鑽探公司。

這人叫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布什。他僅用了兩年,就讓公司石油產量達到了每天1250桶,幾乎一夜間成了百萬富翁。

不同於過去德州“夜貓勘探隊”,老布什自始至終就是“含著金湯匙”進入行業,事業順風順水,幾乎沒有任何挫折,因此也就不需要欺詐和謊言做“保護傘”。

這種順遂的環境,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個性。當他於1959年第一次涉足政壇後,其政治理念也相對溫和執中,不再像亨特那一輩石油商人偏狹、反共、仇外,相反他主張使用“超越遏制”戰略面對蘇聯,還是出了名的親中總統。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老布什在中國

老布什是新一代德州石油商人。他的出現,也標誌著那些德州老幫菜進入了歷史的墳墓。

1974年11月29日,85歲的亨特因癌症去世了。

他是德克薩斯老輩石油富豪中活得最長的一個。公眾對他和整個老輩德州石油大亨們的蓋棺定論,基本也停留在肯尼迪被刺殺身亡那一刻。

不過,對於亨特的死,人們還是有那麼一丟丟傷感,因為他的離去,意味著石油業最後一名“夜貓勘探者”,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石油業迎來老布什那樣的新秀時,勘採石油不再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靠一張嘴和坑蒙拐騙就能一夜致富的故事,成了歷史的絕唱。

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點。1959年至1972年間,油田生產成本上升了2/3,1965年,勘探者每打一口井需要花費175萬美元,還未必能挖到石油。紐約證券交易所上獨立的石油生產者,從1952年31個降到1962年15個,1963-1965年,超過150個獨立勘探者被兼併或歇業。

“夜貓勘探者”退出歷史舞臺,也意味著石油業的“大富時代”徹底終結,石油業中最精彩的故事再也不是發財致富,而是國家或大型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爾虞我詐。

“亨正淳”死後,他的家族,幾乎毫無懸念地掉入了豪門爭產的肥皂劇戲碼。他在遺囑中,非常意外地將家族財政大權,留給了第三個妻子露絲·雷為他生下的第十二個孩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雷·李·萊特(後改成雷·亨特)。這讓正室萊達一家大吃一驚,尤其是以父親接班人自居的邦克非常不爽,兩家人差點對簿公堂。

這並不是老亨特留下的唯一麻煩。第二個妻子泰伊在離開亨特36年後,也拿起了法律武器,要求瓜分亨特遺產。

就在這一家子亂成一鍋粥時,家裡又爆出一個幾乎差點滅頂的巨雷。萊達的兒子,邦克和赫伯特兩兄弟,因為囤積巨量白銀(一度囤了全球77%的白銀),引發全球白銀市場恐慌。

紐約和芝加哥交易所,以及美聯儲強勢介入後,導致白銀價格暴跌,兩兄弟虧損高達50億美金。邦克從原來的世界首富,弄到不得不抵押父親油田的地步,最困難時,連農場中的對講機、收割機和飲水機都抵押了出去。

好在老亨特獨具慧眼,他選定的家族主事人雷·亨特,是一經營奇才,不僅保住了祖產,而且將亨特的石油事業越做越大。2001年,德州石油商人後裔小布什入主白宮,總統晚宴的名單上,雷·亨特的名字赫然在列。

2002年,98歲的泰伊,在孤獨中悄然離世。死之前,她和亨特所生下的孩子,也全部離開了人世。亨特家族爭產戲碼,就此畫上了無言的句號,再無聲息。

富貴在天,生死有命。該有的會有,不該有的終究會走,一切塵歸塵土歸土。

部分參考文獻:

(1)《大富時代:德克薩斯四大石油豪族的興與衰》

(2)《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錢與權力的鬥爭》

(3)《超越商海:BP石油總裁,約翰布朗》

(4)《洛克菲勒傳》

(5)《石油戰爭》

(6)《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系列文章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血鑽故事”(ID:xuezuangushi),專注於硬派歷史故事,伴你立足中華,勇闖世界。轉載授權請聯繫“血鑽故事”公眾號。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為各位讀者帶去新的衝擊與啟示。期待各位加入東評學社,我們不見不散!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從石油大亨手裡搶石油,美國政府是認真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