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下面一幕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早晨起來一到辦公室,心情就馬上不好了,新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困難,同事們分歧很大,會議一開就是大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絲毫沒有進展,根本無法協同工作。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遇到上面的問題,大多數人的做法是要麼視而不見,要麼直接向同事下達命令。視而不見暫時讓問題擱置,可情況也不會發生好轉,因為產生問題的根源沒有消除。

而直接向同事下達命令,這有可能招來同事的反唇相譏,“你以為你是誰呀?你是老闆嗎?”

是的,我們不是老闆。可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局面就不會好轉。並且,我們觀察周圍,確實有很多團隊合作的很好,有不少善於引導團隊合作的人讓團隊的工作更卓有成效,而那些人也不是領導。

《橫向領導力》提供了對事不對人、承認他人的行為出於好意、承擔一部分責任、嘗試邀請同事參與計劃制訂等技巧,幫助我們有效影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任務。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作者羅傑·費希爾是談判和溝通領域的大師,他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託,在哈佛大學開設專題課程,專門研究怎麼談判。他在為眾多的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提供談判諮詢服務時發現,人與人之間合作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也是絕大多數人會遇到的難題。於是他通過研究,提出“橫向領導”的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是潛在的領導者,普通員工按照他提供的方法,也可以領導團隊,也可以順利和公司級別相同的同事高效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務,達成工作目標。

在說具體影響他人技巧之前,先來分析一下,我們試圖改變合作方式的努力為什麼常常會失敗?

我們改善合作的意願不成功有可能是同事的問題,可把所有的錯誤歸結給同事於事無補,我們得從自身找原因。

每個人最關心的都是自己,聖人除外,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不管我們說什麼,人們都會考慮這些話的言外之意。他們會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他這個人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我們告訴別人應該做什麼往往暗示了他的地位比我們低。任何人都不喜歡這種感受,所以對方可能不會接受我們的說法。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有時候提問也被理解為對他人的間接評價。

你出了一週的差,回到單位,發現上週進來的設備還沒有安裝,你換上工裝準備過去幫忙,問了一句:“設備還沒裝好,不是上週就要調試完畢的麼?”

負責這項工作的小李沒好氣的回嘴說:“這可不是我的原因,我都提前告訴他們了,裝備部漏了一個零件。”

本來好意想去幫忙,是不是很尷尬?你心裡可能想:真是個蠢貨,我只想幫忙而已。然後轉身忙自己的去了。這樣一次合作就泡湯了。

當我們和別人討論如何改進工作的時候,對方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如果一件事需要改進,那麼它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一件事存在問題,一定是某個人的責任,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就會被理解成“情況之所以這麼糟,都是你的問題”。同事把我們的好意理解成指責,不再與我們合作。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所以如果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沒有參與思考過程,沒有看到我們把想法付諸行動,對方就無法判斷我們的說法是不是有效,就不會主動與我們合作。單純告訴人們做什麼,並不能說服他們。

那應該怎麼解決呢?作者羅傑·費希爾建議採取橫向領導的方式,從本質上說,橫向領導方法是請求同事與我們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平等開放的姿態。不要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勢,要以平等的身份把我們的信息、分析、思想和建議提出來。讓我們的建議接受大家的檢查。如果我們提出的建議具體而有可操作性,自然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如果我們希望同事接受我們的新思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別人的新想法。如果有同事想改善團隊合作的方式,提出團除合作的新建議和思路,我們應該支持他。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別人對我們的想法言聽計從,而是發揮集體智慧,尋找有效合作的可能。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第二、對事不對人。我們要和同事心平氣和的談論合作問題,要讓同事相信我們只是在研究工作,不是責怪他們,不會對他們造成威脅。如果非得要責怪,也應該責怪大家共同使用的方法,而不是同事。

我們的目標不是責怪某人,而是改善當前的局面。同事不擔心受到批評,更容易加入到改善工作方式的過程中。比如,我們可以建議大家坐下來,共同面對問題,分析存在的原因,商討解決的辦法。在討論之前,一定要說明,我們只是想解決問題,不是針對哪一個人。

第三、承認他人的行為出於好意。有的同事工作方法看上去缺乏效率,但他們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有的可能有更重要緊急的事要做,有的可能對合作方式有自己想法,不論什麼原因,很少有人專門阻止別人做更多的事。

我們要試著猜測他人背後的良好動機。當別人清楚我們是善意的,他們就更容易傾聽我們的意見。

第四、承擔一部分責任。

合作是所有個體共努力的結果,出了問題誰都脫不了干係。主動承擔起一部分責任,很多時候是明智的做法。比如說,“新項目現在面臨的困難,我也有很大責任,我們共同研究怎麼渡過難關吧。”

我們這樣做會消除其他人的危機感,他們會認為,承認自己的行為有待改進是安全的,不會危及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第五、嘗試邀請同事參與到計劃制訂過程中。

其實,在我們提出問題和給出建議的時候,已經給同事設定了角色,我們要從同事的角度考慮給他們分配角色,讓分配的角色有吸引力,比如正在籌備一臺晚會,而一位同事恰恰有主持才能,我們就可以建議,“咱們單位準備辦一臺晚會,你來主持好不好?”面對這樣的邀請,很少有人拒絕。一個角色讓人展示他的能力,這個角色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而如果我們建議的角色能讓同事獲得更大的力量,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提升,那麼你的建議吸引力會更大,還是以剛才的建議為例,我們可以接著說,“在主持環節,你比較有經驗,就請你負責,其它人都配合你,你看可以麼?”如果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所做的事,能掌控團隊前進的方向,他們就喜歡加入這個團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技能也會提升,也會像我們一樣通過橫向領導貢獻自己的思想,去改善團隊合作方式,當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你追我趕貢獻橫向領導力時,我們的橫向領導就獲得了巨大成功。

第六、提出問題,提供想法,做出表率。作者認為要讓別人和我們共同改變工作習慣,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提出問題,徵求他人的意見。這種辦法本身具有傾向關注問題的特性,而徵求意見又可以迎合大多數人願意為團隊建設貢獻力量的心理。

運用這個方法時要學習提出指向某一範圍的開放性問題,比如“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這類問題能保證同事平等而充分的參與到思考當中來,而那些只能用“是”或者“否”來回答的問題則會限制人們的參與度。

而如果人們不理解我們提出問題的原因,即使開放性的問題也有可能讓人惱火,所以我們在提問時不防多花些時間解釋我們的想法,引導對方關注問題本身,讓對方放心。

如果我們有明確的想法,不管是信息,思想,建議和意見,都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大家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看是不是可以這樣做。”把自己的想法放到檯面上供同事們選擇。

我們提出想法的目的是鼓勵其他人參與到思考中來,而不是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想法。大家可以對我們的想法修改補充完善,甚至推翻。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對觀點本身進行辯論,從而與我們個人進行對抗。在這種情況之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公開我們的思考過程,幫助別人檢驗我們的結論,引導別人去懷疑我們的想法而不是人本身。我們的思考過程表達的越清晰,人們越容易發現其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在對我們的想法揚棄的過程之中,可能就會有新的科學的辦法產生。

有時候我們想實現的合作方式很難表達清楚,我們說的口乾舌燥,可對方還是迷惑不解,效果很差。行動是解釋思想的最有力方式。

比如我們公司有一段時間提倡勤儉節約,大會講小會說,用了很多方式,效果都不明顯。辦公室小王做了一件事,讓大家印象特別深刻,他把使用過一面的A4紙整理出來,用來打印不重要的材料,這些紙張原來都當做廢品處理掉了。這件事情被當做典型在全公司推廣,大家都嘗試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整個公司勤儉節約的風氣越來越濃。

記住,使用上述方法的關鍵在於讓同事自我感覺良好。這樣,在我們向同事詢問意見的時候,他才不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批評,而是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恭維,得到了尊重。這時候面對我們提出的開放性問題,他才會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時,他不是處於從屬地位,而是和我們一樣的團隊共同領導者。

運用“橫向領導”,有效影響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

總之,《橫向領導力》中提供的對事不對人、承認他人的行為出於好意、承擔一部分責任、嘗試邀請同事參與計劃制訂等技巧,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影響他人,讓同事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進而實現良性合作,共同完成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