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如果要問,哪一首歌,能夠完美的詮釋我們的家國情懷,《我的祖國》這首歌,一定是被大多數中國人認同的。

無論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當熟悉而優美的弦律響起,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家是我們溫暖的家,國是我們安定的國。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疫情期間,看過一篇關於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文章,對她的一些言論不敢苟同。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們的鄰邦日本向中國捐了一些抗疫物資。這些物資上寫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文字唯美、溫暖人心的詩句隨著被捐物資一起來到中國,代表了我們的近鄰對我國抗疫的支持,的確令人感動。

隨後,龍應臺女士就這件事在她的個人主頁上寫了一段話《論讀書的重要性》。她說——

不讀書,你連捐款留言都寫不過人家。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說“武漢加油!”

龍女士認為中國人集體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導致這個原因是因為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了……

說實話,我喜歡她的一些作品,比如說許多人都熟悉的她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言詞優美,情感細膩。對孩子的愛,對父母的情,對生命的感悟,美麗、憂傷、浸透心靈。

龍應臺被譽為華人世界最犀利的一枝筆,我曾深深著迷於她的文字。這一次,這枝犀利的筆直指中國文化,言語間一片冷漠。她說:有時候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

可是,我要說,“大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生命之源,我們的人生從那裡起航。“稻花”象徵我們生存的家園,承載著一路走來的溫暖記憶,我們的生命在那裡滋養。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我們的國家,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當其他三大文明已經沒落的時候,我們中華文明依舊熠熠生輝。在浩瀚的文字海洋裡,有許多廣為流傳的詩詞,隨便撿拾一首,都滲透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讓我們先來領略一下詩仙李白的詩句吧。《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相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閉。

整首詩讀來豪邁大氣、氣勢雄渾。

再來讀一讀詩聖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測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們的詩人,憂國憂民,詩句裡滿滿的期盼家國和平的願望。

還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甚至連那典雅、婉約的李清照都寫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

這些詩句充滿著愛國激情,深沉、執著、真摯、熱烈。

其實龍應臺所褒揚的“風月同天”等等詩句並非日本人所寫,而是中國的留學生提議用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我們的每一個高中學生都能熟練背誦的。而《詩經》是我們國最早的詩歌總結,是我們的精神起點,許多詩句吟誦至今,而《詩經》是集體創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不是一個人的豪言壯語,那是古樸的鄉野大地發出的群體聲音,是一首同仇敵愾、慷慨激昂的戰歌。

如果這還不夠,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聚焦在內憂外患的南宋,去感受幾位文化人的家國情懷。

我們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四個字,刻於背,烙於心。十三年馳騁疆場,一腔浩然正氣,誓死護衛家國平安。一首《滿江紅》,氣勢恢宏!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卻壯志難酬,只能把滿腔激情寓於詩詞之間。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愛國詩人陸游。這位可敬的老人,臨終還在惦記收復中原的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餘秋雨老師形容他們兩個是堂堂的男子漢。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月,他們既是詩人,也是戰士,豪邁而悲壯,凝重而蒼涼。

文天祥,南宋的宰相。他是一個國家的行政首腦,也是一個文化學者。他的誓死不屈的凜然正氣,連他的敵人都十分敬佩,一再請他做官,但是,他用他的誓死不屈捍衛了一個朝代的文化人格。他在元大都獄中寫下的長詩《正氣歌》成了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精神教科書。

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

讀來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只是窺探了歷史的一角,便有這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字和這許多流傳至今的詩詞。

我們綿遠悠長的文化長河裡,這樣的人和這樣的詩詞不勝枚舉。

而龍應臺女士所貶的粗糙詞語“加油”,其實是有典故的。

據說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張瑛為官期間,非常注視教育,每到午夜交更時分,便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如果有哪戶人家挑燈夜讀,便去幫他添勺燈油,送上鼓勵,謂之“加油”。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

危難時刻,“加油”這兩個字給了我們無窮的動力,鼓舞著我們逆行而上,護我家國平安。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龍應臺女士生長在臺灣,可能並不是很瞭解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也就理解不了我們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家”是生命誕生的地方。我們在那裡接受最初的啟蒙教育,用稚嫩的童音誦讀“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那裡走出來,進入學校,接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愛國情懷薰陶。走向社會,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災難一次次來的猝不及防,可是,我們舉全國之力與死神搏擊,與時間較量。一個個歷史關鍵時刻,我們個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強大的中國力量,我們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是偉大的中國精神。

這一次用這麼短的時間戰勝了疫情,更是讓世界矚目。

我們的山河無恙,我們的人民安康!這就是無數個“我”的願望。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陽光……

當我們眼含熱淚,滿懷深情地唱著這首歌。我們是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愛的熱烈。我們愛這“大河”,愛這“稻花”,愛這壯麗的山川大地。

從龍應臺的《論讀書的重要性》聊我們文化裡的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