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追捧”羥氯喹之後:原料價格暴漲數倍 副作用不容忽視

全球“追捧”羥氯喹之後:原料價格暴漲數倍 副作用不容忽視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可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以來,臨床應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的化學類抗瘧疾藥物羥氯喹,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不斷鼓吹下“走上神壇”,被部分國家視為最有效的可治療新冠肺炎的現有藥物。

儘管現在還沒有確鑿的研究表明羥氯喹可以對抗新冠病毒,但世界各國對羥氯喹及其原料藥(API)的搶奪已經開始。印度作為羥氯喹最大的生產國已經禁止該藥及該藥中的有效藥物成分出口,芬蘭也只允許羥氯喹原料藥在國內使用。

除羥氯喹的原研廠家賽諾菲外,擁有羥氯喹製劑國內獨家批文的上海醫藥(601607.SH)的原料藥醫藥中間體主要供應商告訴記者,3月份以來,國內市場上的羥氯喹原料價格已經高得離譜,部分原料的增幅在400%-500%。還有人看到了這背後的鉅額利潤,希望也能從中分一杯羹,主動跳入這片被疫情攪熱的“紅海”之中。

原料價格暴漲

上海醫藥擁有羥氯喹製劑的國內獨家批文,上海醫藥曾在2月份公開表示,公司的羥氯喹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佔有率超76%。上海上藥中西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西製藥”)是上海醫藥的控股子公司,主要承載了羥氯喹製劑及其原料藥的研發、生產、銷售業務。

原料藥指的是藥物劑型中所包含的活性藥物成分,具體的原料藥在進一步加工後才能成為藥物製劑,可供患者使用。從原料藥產業鏈剖析,原料藥的上游是醫藥中間體,再往上走是精細化學。

溧陽市慶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慶豐化工”)正是中西製藥羥氯喹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的主要供應商。慶豐化工的陳經理告訴記者,中西製藥每年從公司採購約40噸的醫藥中間體——4-7-二氯喹啉。

慶豐化工為中西製藥提供生產羥氯喹原料藥所必需的醫藥中間體為4-7-二氯喹啉與羥基氯喹側鏈。再往上游追溯,慶豐化學也需要採購如乙氧甲叉、間氯苯胺、5-氯-2-戊酮、羥乙胺等化工產品,再將其加工成醫藥中間體。

陳經理告訴記者,印度對氯喹類藥物及藥物中的有效藥物成分的出口禁令直接影響到了公司生產。因為印度是羥氯喹醫藥中間體羥基氯喹側鏈所需原料羥乙胺的主要出口國,但好在印度並不是羥乙胺的唯一出口國。公司權衡之下選擇了從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德國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進口羥乙胺,儘管比起從前該原料的價格增加了約20%。最讓陳經理頭疼的,反而是可以從國內採購到的5-氯-2-戊酮、間氯苯胺、乙氧甲叉等原料。

3月17日,法國馬賽大學醫院研究所傳染病學教授迪迪埃·拉烏爾特,在《國際抗菌劑雜誌》上發表了其領導團隊應用羥氯喹治療新冠病毒的臨床測試結果。結果顯示,在這項針對36位新冠肺炎患者(6例無症狀,2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8例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狀)的臨床試驗中,有6例在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後獲得了100%的病毒學治癒,12例僅接受了羥氯喹治療的患者也表現出了明顯改善。

儘管這項研究因研究樣本數太少而備受質疑,但這項研究在美國引起了連鎖反應。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多次公開吹捧下,羥氯喹漸漸“走上神壇”。在拉烏爾特公佈其團隊研究結果約一週後,印度作為羥氯喹的最大生產國頒佈了針對該藥及藥物活性成分的出口禁令。

陳經理表示,印度方面曾在3月從中國購進了300噸的乙氧甲叉,這是推動相關化學原料價格猛漲的直接原因,部分原料的漲幅甚至高達400%-500%。

“我正在跟中西製藥談價格,現在我還有存貨,4月、5月還能堅持以這個價格賣,但要是原料價格還是這麼貴,到了6月我也實在是沒辦法了。”陳經理倍感成本壓力的同時,卻也認為印度方面此前的大舉採購行為雖然會造成一定的供應緊張,但並不至於將原料價格推高到如此境地。“還是有人在炒作。”陳經理說。

羥氯喹原本是一個小眾用藥,2019年的全球產量也不過300噸。羥氯喹的藥品價格也不高,原研製劑價格4.85元/片(0.2g),國產製劑價格1.67-2.13元/片(0.1g)。也正因如此,一位擁有羥氯喹原料藥生產批文的藥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綜合評估下,公司還是沒有啟動羥氯喹原料藥生產業務。

但現今全世界對羥氯喹藥物的高度關注、暴漲的原料價格還是讓很多人躍躍欲試,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有做(醫藥)外貿的人來問我,能不能做,我都是勸他不要嘗試。”陳經理說,“不懂還要做,被疫情炒高的原料價格一旦回落,不就砸到自己頭上了?”

羥氯喹藥效待證

拉烏爾特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點燃了全球對於羥氯喹藥物的熱情。美國總統特朗普、法國總統馬克龍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對羥氯喹寄予厚望。與羥氯喹同為氯喹類藥物的磷酸氯喹,也早就被納入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之中。

目前國內外已經開展了多項應用羥氯喹單藥或與抗生素配合聯合治療新冠病毒的臨床測試。拉烏爾特團隊在4月10日公佈的最新、樣本量更大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馬塞地中海感染病醫院中接受了至少3天的羥氯喹與阿奇黴素連用組合治療患者的死亡率,比法國馬賽地區所有公立醫院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

3月3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公佈了一項針對羥氯喹對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療效的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有31名患者在接受標準治療(氧療、抗病毒藥物、抗菌藥物和免疫球蛋白以及使用或不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同時,額外接受5天口服羥氯喹治療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的體溫恢復時間和咳嗽緩解時間,都比只接受標準治療對照組的患者顯著縮短。此外,羥氯喹治療組中改善的肺炎患者比例更大。

但目前,還沒有確鑿的研究表明羥氯喹可以對抗新冠病毒,或者說,還沒有足夠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證明氯喹藥物(羥氯喹、磷酸氯喹)可以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治療用藥。在另一方面,使用氯喹類藥物進行治療也對患者有不可忽視的副作用。

氯喹類藥物的毒性較強,特別是磷酸氯喹,因為相較於羥氯喹有更強的毒性與更容易讓患者產生耐藥性而逐漸被市場淘汰。2月27日,為確保該藥在臨床使用中更加安全有效,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對磷酸氯喹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用法用量進行了調整和細化,並在《診療方案》中強調“要注意上述藥物的不良反應、禁忌症(如患有心臟疾病者禁用氯喹)”。

在上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研究結果中,研究團隊也指出,視網膜病變是長期使用羥氯喹治療的主要不良反應之一。此外,類風溼患者患者偶爾會出現心律不齊。其他罕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抽筋、肝功能不全、瘙癢、頭痛、頭暈、失眠、周圍神經病變等。

4月10日,法國醫藥安全局也對服用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副作用發出警告,表示要尤其警惕羥氯喹對於心臟的不良反應。

法國國家藥品安全局負責人多米尼克·馬爾丹表示,一項調查顯示,在53名使用羥氯喹單藥或配合抗生素聯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有43人出現了心臟問題,甚至有7名患者心臟驟停,其中4人因心臟驟停而死亡。馬爾丹提醒,上述現象是羥氯喹使用期間已知的副作用,但需要更加引起起注意的是,這種副作用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似乎出現得更頻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