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孩子大聲吼你,或者不理你,對你發脾氣你會難過嗎?

小茜的快樂生活


關於問題【當你的孩子大聲吼你,或者不理你,對你發脾氣你會難過嗎?】回答之前我想問一下你的寶貝多大了?還有孩子為什麼大聲吼你或不理你?

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肯定的回答是會或者不會生氣,主要原因是要看孩子這樣做背後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看這個問題。

第一、瞭解孩子對你吼、不理你背後的原因。

我家寶貝3歲8月,目前處在這個階段的寶寶特別喜歡嚷,和嘶吼,開心也吼,不開心也吼,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很小,很多事情還不懂,處在成長階段,所以我對於寶寶吼我這件事並不介懷,有時候甚至還會覺得他有點可愛。但是有些時候也會因為一些事情,向他故意表現出生氣的樣子,並且告訴他自己當時的感受——“媽媽跟你說話,你不理媽媽,媽媽很難過/你跟媽媽說話,媽媽也不理你,你會不會難過啊?……”希望通過表達一種同理心讓他感受到我的心情,讓他明白那樣做媽媽會難過。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講授《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好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聰明的父母》時李玫瑾教授曾說:“給孩子灌輸什麼樣的觀念,要經常放在嘴裡嘮叨,嘮叨一定要放在他離開你之前,也就是12歲之前,12歲之後他青春期獨立了,你再嘮叨他,他就很煩你了,你在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給他犯錯的機會,告訴他錯在哪裡,這個是給他觀念。”

這也是我在回答問題前問你家孩子多大的原因。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和不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和了解孩子對你吼叫或不理你背後的原因。

我家孩子現在3歲半,當他被管教的時候,他會閒不囉嗦或是不喜歡聽不愛聽的話語,有時候就會吼,會說:“哎呀!媽媽/爸爸/姥姥你別說了……”有的時候他認識新鮮好玩的事物會和你分享,給你看,然後你假裝不知道,他就會認為你“笨”,雖然可能還不太瞭解這個詞的含義,但是他也會跟你吼,跟你大聲喊“是……那你還不知道嗎?”當你讓他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他可能就會當沒聽見,因為他不喜歡、不想做,所以他自動就屏蔽掉了你向他發出的語言指令。

以前寶寶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偶爾會趕上飯口,喊他吃飯,他就會當沒聽見,半天也不動,還會亂髮脾氣,有時他自己還會很委屈的哭泣。後來想想,其實吃飯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早一會兒玩一會兒還是可以寬泛一些的。現在如果遇上類似這種情況,我會給寶寶一個寬泛的時間,像是把正在看的這集動畫片、看的繪本、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做完,或是做完一個節點然後再來吃飯。我會走到孩子跟前,看著孩子告訴他,該吃飯了,我們看/做完這集/事吃飯可以嗎?

這樣就可以儘量避免孩子不理你、聽不見,用詢問的口氣徵求他的意見,也可儘量避免大吼大叫,或哭鬧錶達宣洩不滿。當孩子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也可能因為他的高度集中而忽略了你的話語,這個時候他可能真的就沒有聽到。所以瞭解孩子“大聲吼、不理人”背後的原因,也許你就不會再生氣了。

第二、反思自己在日常育娃過程中的情緒處理。

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行為習慣其實更多的來源於父母或身邊人給予他的影響。他會將他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東西所形成的一些感受經過思維處理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轉化出來,當遇到一些事情時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回憶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會因為一些事情對其大吼大叫,亂髮脾氣呢?想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模式,就要在搞清事情背後原因的基礎上,嘗試改變自己可能帶給孩子的一些影響。

第三,允許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教會孩子表達。

大吼大叫、不理人這些狀態都只是孩子面對當下事物的一種發洩情緒表現。而發洩情緒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我們不能剝奪孩子表達情感的權利,過渡壓抑內心的情感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就好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如果長時間壓抑情感,無法發洩內心的情緒,那很有可能會患抑鬱症等心裡疾病。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阻止孩子發洩情緒,而是要在孩子發洩情緒的時候讓他學會轉化情緒,學會去用語言表達情緒,而不是一味地用大聲或沉默來表達他內心的情緒。

我是媛媛,以上是本人對寶寶“大聲吼你、不理你”會不會生氣的一些個人觀點、看法,還有個人的做法以及解決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相互交流,願我們育兒路上共勉。


媛Love辰辰


如果我的孩子對我吼,不理我,我一定會非常非常的失落、難過。

只是有些事,我們需要在心痛之後思考明白

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為何與我們怒目相對

在日常諮詢輔導過程中,父母最困惑的就是為什麼“我都是為他好“,"他就是不理解”?

我相信,父母都是疼孩子的,希望對孩子好的。只是,還是沒有接收到,而且經常、總是,甚至永遠接收不到。

這是為什麼呢?

假設我們渴了,一個朋友非熱情地讓你嚐嚐她買的花生,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你拒絕了,是代表你不理解她的好意,還是?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用各種形式向我們說N0,並不是她不能理解我們的好意,而是我們沒有弄懂她的需求。

如果,朋友因為你愛吃花生,非要勸到你吃為止,你又會如何回應?

我想,不少人會開始不耐煩甚至發脾氣了吧。

其實,孩子就是那個渴了想喝水,卻只能被推銷花生的我們。

如果,您能理解和接納我的這個分析。可以試試我的處理建議:

①當孩子發脾氣時,嘗試研究下孩子到底想表達什麼。

有位媽媽告訴我,疫情期間,她因為提醒孩子好好上課,被孩子威脅:“你再說我就從樓上跳下去!”把她嚇得再也不敢管孩子了。

她說,孩子是因為看書受到了不良影響,所以想諮詢如何引領孩子閱讀,如何不讓孩子威脅自己。

我問她: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說跳樓的背後,是想給你表達什麼感受呢?

媽媽沉死了好久,說:應該是不接受我的要求。

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不知道平時的表達要被禁言多少次,才試出“以死要挾”這一招能管用。

但細思極恐的是,在一個不懂得生死的年齡,習慣了把“死”放在嘴邊,一旦到了青春期,遇到一點真的想不通的事,或許,這個口頭禪就會成為實際行動了。

所以,瞭解孩子想要什麼,比我們能給什麼要重要重要更重要!

②對於孩子的需求,充分回應情感,按規則回應物質/行為

孩子的需求,本身沒有對錯,只是有些需求對應的行為或物質,要根據社會規則

家庭情況等等進行區別。

比如孩子坐姿不好,我們提醒孩子,孩子不耐煩。

那麼,我們要認可孩子不耐煩的狀態,進行表達的調整,但對於坐姿,還是要進行調整的。

簡單地說,就是大愛之下有原則。

看到他(的需求),理解他(的情緒),回應她(的期待)。然後,慢慢的引導她(的成長)。


嫻聊成長


很難過,有一種自責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