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偉赴茶鄉開展技術服務

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偉赴茶鄉開展技術服務

茶農的難題,就是科技特派員的課題。近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員、信陽師範學院茶學教師張偉,走進土門村,把茶葉檢測報告送到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貧困茶農肖興亮手中,解決茶農茶葉合格檢驗困難,讓他們在賣茶葉時更有底氣。

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偉赴茶鄉開展技術服務

據悉,送檢的茶葉檢測樣品是茶農近期生產的,茶農對所生產的茶葉中農殘、重金屬是否超標,茶葉內含成分到底是多少,一直想知道。張偉老師在信陽師範學院茶樹生物學實驗室完成茶樣的檢測,並形成檢測報告,蓋章後免費送到茶農肖興亮家中。看到數據都合格,肖興亮開心的笑了。

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偉赴茶鄉開展技術服務

在茶葉加工現場,張偉看到茶葉生產的秩序和技術參數不穩定,和肖興亮一起,把手工炒制信陽毛尖技術總結固定下來。第一步:生鍋,將鍋燒到140-160℃高溫時,迅速將鮮葉放到鍋裡,殺青,以細軟竹枝紮成的茶把,在鍋中反覆挑抖,鮮葉下綿開始初揉,抖散相結合,主要作用是:蒸發水分,散發青草氣,發揮茶香,使鮮葉柔軟。初步成圓條後,有四、五成幹(含水量55%左右)即轉入第二步:熟鍋,熟鍋鍋溫80-100℃,仍用茶把復揉做條,不時挑散鍋中茶葉,約3-4分鐘後,茶葉互不相粘,改用手直接理條,以手反覆抓條、甩條,茶條在斜鍋中反覆滾落,於是成圓直光潤。茶條定型後,有七、八成幹(含水量33-35%左右)就清掃出鍋。理條是信陽毛尖炒制中,特有的一個動作。理條可以使得茶條細圓緊直,外形美觀。第三步:初烘(90℃,20-25min,每隔5-8min翻動一次),鮮葉經過生鍋、熟鍋後,對茶葉進行乾燥,使其繼續蒸發水分,便於保存,將茶葉的形狀固定。第四步:攤涼,將初烘後的茶葉放涼,茶葉初烘後,要及時攤涼1-4小時。第五步:復烘(80℃,30min,每隔5min翻動一次),將攤涼後的茶葉再次進行乾燥處理,又稱“二道火”。第六步:撿剔,將不符合要求的片子、老梗及異物等影響茶葉質量的東西揀去。第七步:再復烘(60℃,20min,每隔5min翻動一次),對茶葉進行第三次乾燥,也成“拉烘”或“打足火”,作用是使茶葉進一步乾燥,以利於長期保存。三次烘焙後,茶葉標準含水量達6%。第八步:存儲,傳統的方法是把茶葉包好後,避光、乾燥,低溫保存。

“下一步, 我們科技特派員將繼續發揮技術和設備優勢,把困擾茶農的難題在實驗室解決,形成嚴謹的技術報告,主動送到茶農家中,打通技術從實驗室到農戶家中‘最後一公里’,努力克服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影響,在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積極發揮作用。 ”張偉說。據中新資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