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中國人互相之間稱呼,交流往往喜歡加上頭銜。比如,如果是做買賣的,就會互相稱,張總,李總。如果是教師,就會稱李老師,趙教授等。如果是官員,那就是某某書記。某某幹事。

但在教育領域裡面,卻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學位一般分為三種,學士,碩士和博士。但我們經常聽張博士,李博士,趙博士這樣的說法,卻從來沒聽過張碩士,張學士這樣的稱呼。

除此之外,在網絡各大平臺上,人們也在積極討論博士收入,博士地位等諸多問題,這些往往會成為社會熱點,引起廣泛討論。

那麼,為什麼博士學位如此與眾不同?一個博士學位的獲得究竟要經歷些什麼?下面我將結合一些例子簡單探討一下。

博士學位的特殊地位——稀缺

博士學位是學位系統中的最頂層。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學位體系中,博士學位是最高的一級。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學位會特別與姓氏結合被尊稱為某某博士

博士學位受到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如此廣泛的推崇,那麼中國的博士數量有多少?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說法, 每年大學生學士學位畢業生800多萬,碩士學位獲得者80多萬,而到了博士每年僅僅有8萬左右的人能夠拿到學位。每年新產生的博士數量和學士數量接近1:100,可見博士學位在中國的

稀缺


博士學位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近五年博士碩士和本專科學位畢業人數統計(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一份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博士畢業生數量維持在5-6萬區間,碩士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但也維持在50萬左右。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2019年已達到758.5萬。在14億中國人口的技術條件下, 可以說博士確實在一個非常少的數量上。

博士學位的特殊地位——專業性的體現

正所謂少而精,博士學位之所以少,正是因為它是高度專業性的一種體現。它是標誌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力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本專業的最高學力水準的學位稱號。博士學位獲得者意味著在某個領域已經是小專家,或者擁有很多的話語權。在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的中國,我們的許多國家領導生,省部級幹部也大多是經濟學,或者法學,歷史等博士學位獲得者。在設計研發,攻克重大科學技術難題,企業生產問題的諸多領域,博士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個博士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磨鍊?

既然博士如此重要,那麼為什麼不大量產出博士呢?

一言以蔽之,一是因為沒有必要,二是因為獲得學位的過程十分艱難。

沒有必要是因為,在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上,很多地方沒有必要用到博士。比如,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菜市場的小販,每天的任務目標,就是要把菜賣好,難道他需要學習微積分,量子力學麼?顯然不需要。這些學問在很多領域,都有點大材小用,甚至完全沒有意義。只要在那種特別複雜,需要很強的創造力的領域,博士們才能發揮作用。

說到十分艱難。每一個博士的產生都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在一個博士生學術生涯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中,每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想必都會經歷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失敗和挫折,沮喪,悲傷和無奈,正如冰心所說,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它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那麼博士們在他們各自的幾年時間裡到底經歷了什麼?下面我僅從

學位授予這一個角度加以解析。

每個國家的學位都是由各級學位委員會授予。對於如何成為一個博士,博士又經過了怎樣的磨鍊,這一類問題,學位管理委員會在設置學士,碩士以及博士等學位點的時候已經定好,並且有相當明確的規定

這裡我僅以《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授予工作細則》中的部分內容加以說明。

細則中,明確指出:

博士學位申請人必須完成本學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所規定的課程學習、必修環節和學位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列學術水平者,授予博士學位: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
(二)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這幾點要求,在我個人看來,其實就反映了怎樣算是一個全面完整的博士生訓練。當然,上述要求可能是比較籠統的,具體體現在個人細節上,則又包括很多內容:

  • 比如,要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必須要:

廣泛閱讀本研究領域內各種文獻和研究內容,前提就是要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同時還要保證能和同行友好的交流,這裡就要求,學術展示能力過關(比如作報告,做海報,social能力,PPT精美製作,控制時間,學會提問題,現場反應靈活,準確回答問題等)

  • 要具備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包括的內容則更為廣泛,這裡引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楊樂的一篇稿子加以說明。稿子題目就叫做《研究生如何獲得完整的科研訓練》。

楊老師提到:

 當前有些研究生培養單位有硬性規定:要拿到學位,至少要發表一篇SCI論文,甚至對論文總數也有要求。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因為在研究生階段做出一兩篇有意義的論文,並不代表學生曾受到完整的研究工作訓練,只有在導師指導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訓練,才意味著具備了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

那麼完整的研究工作包括什麼呢?

完整的科研訓練第一步是選題。選題當然要重視導師的意見,但是“老師給什麼,我就做什麼”的想法並不可取。因為大多數老師腦子裡最常見的是兩類問題:一類是他所在研究領域的著名難題,另外一類問題老師已經知道該怎麼做,甚至已經做過,只是他覺得意義不大就沒有發表,如果老師給你這類問題,他肯定可以讓你做出來,但是這樣的問題沒有多大意思。以上兩類問題,第一類太困難,第二類又太沒有價值,都不是好的學位論文選題


我們要選定的是今後很長時間甚至一輩子從事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所以應該是國際上目前受關注的、有發展前途的重要領域或方向。此外,選題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個人簡介,實際上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培養自己提出科學問題的過程,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還要難,經過對某一個專業領域日復一日的思考,大量廣泛地閱讀,我們總能有一天,靈光乍現,找出目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突破,一旦實現思想上的突破,人對科學的境界理解也會高一層吧)
閱讀文獻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獻常常包含一個領域的經典著作和最新文獻。所謂經典著作,通常是該領域和方向學術奠基人的著作,可能二三十年前就已經產生,但是直到現在,其理論和方法還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掌握它就少了一件工具、一樣武器。如果把它弄懂,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達該領域的前沿。另外,每一個領域和方向都在不斷地產生新成果,所以還要掌握最新文獻,否則可能花了很多工夫做出一些成果,到頭來卻發現,兩年前美國或西歐某位學者發表的文章中早已提到這個結果。

刻苦攻關是研究工作最具決定性的環節。獲取任何有價值的成果決不可能輕而易舉,總要經過冥思苦想的探索。常常你覺得走投無路、準備放棄時,其實已是進入關鍵時期,這時候一定要堅持下來,再考慮用其他方法進行探索,就像學者王國維提出的“做學問三種境界”的中間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刻苦攻關需要的是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果中間停頓下來,就沒有後面的成果可言了。
經過研讀文獻和刻苦攻關,取得了有意義的結果,要注意拓展和擴大這些成果。有時候,換個角度思考所得結果和處理方法,就可能得到更有價值的成果。(個人思考,同樣的實驗數據,同樣的時間消耗,但是最後投遞文章檔次可能千差萬別,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選題立意,有的立意高瞻遠矚,新穎獨特,就能吸引人的眼球,如果我們選擇一個平常的角度切入問題,那文章即使發表也會無人問津。懂得宣傳,造勢,抓重點,帶節奏,這都是一個完整全面的博士所需要培養的
最後,論文的成文環節也非常重要。一篇論文應當做到
推理嚴謹,表達流暢,敘述清晰易懂,形式美好。(個人思考,嚴謹,表達流暢,這是基本要求。但要簡潔地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其實很難。聽過很多報告,院士們提問題或者評審的時候,往往要求講座的老師,能一句話把自己的工作介紹出來,一句話濃縮自己多年來的工作,不僅僅要求很強的歸納能力,也要求對自己領域的絕對熟悉和了解)

最後,楊老師總結了如何才能具備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要能很好地做到,這其實是挺高的要求。

在研究生階段,如果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經過從選題到閱讀文獻、刻苦攻關、擴大戰果再到撰寫論文這樣一個完整的訓練過程,研究生就具備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同時,再具備遠大的理想、濃厚的興趣和長期的努力,很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成為卓越的科學家。

  • 要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在同行評議的體系下,每一篇文章的發表都代表著一個創新成果的發表。在發表這些工作之後,加以總結,我們也才實現了突破人類認知那一點小極限的目標。是一個很綜合的要求。

總結

總結下,一個博士學位為何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一是因為稀缺,二是因為專業,三是因為學術週期時間長。(從本科畢業到博士有需要五年甚至八年的時間)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特質,很多非常掙錢的領域,其實不需要太多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在人們看重金錢,注重經濟效益的時代,苦讀這麼多年的時間,結果可能沒有收到特別大的收益,這一點,對於積極入世,注重學以致用,經世為民的普通大眾而言,往往受人詬病。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博士學位的獲得要經歷多少次打磨和鍛鍊。成為博士,更多的是對世界有了一種更細緻,更與眾不同的視角,同時作為人類認知領域的積極突破和探索者,我們也將在那些雖然鮮有人問津,但可能對人類發展影響巨大的領域積極做出自己的貢獻。


博士學位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博士就是突破那一點

參考:

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授予工作細則》

2。《研究生如何獲得完整的科研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