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七旬的院士為何跑到廉江種田?

當下,院士“指導”農民“種田”成為廣東春耕的別樣風景。

今年3月,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坐在地裡吃盒飯的照片,一度成為網上熱圖。吃盒飯的地方在廣東省湛江市下轄的廉江市安鋪鎮農民陳超的稻田裡。

今年春耕前,陳超購買了精量穴播機,這部功能先進的機器可在播種的同時完成播種溝和起壟作業,但需要根據土質軟硬和土層厚薄等進行調整,並根據不同的種子品種設定每穴播種幾粒,對操作者技術能力要求較高。

羅錫文就是到安鋪鎮指導如何操作精量穴播機的。陳超說,原準備請羅院士到附近的餐館吃飯,但羅院士說時間緊,下午還要接著看旱改水田,午餐就在地裡吃盒飯。

這讓陳超十分感動:“院士那麼大年紀,從廣州跑了幾百公里趕過來免費幫我們,卻坐在田埂上吃盒飯,感覺有點招待不周。”

今年春耕期間,羅錫文已12次現場指導耕作,足跡遍佈廣東茂名、開平、廉江、清遠、增城等地。

相關新聞

羅錫文:"我只是一個開拖拉機的"


年過七旬的院士為何跑到廉江種田?

羅錫文近照 資料照片

  林木蔥鬱處,一座樸素小樓露了出來。藏在樓內的土槽實驗室門口,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笑著迎了出來。這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待說明來意,羅錫文幾句話便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我今天還要飛寧夏,向農民們推廣水稻直播技術,我只是一個開拖拉機的。”

  他的“拖拉機”可不一般。2017年,他帶領團隊研製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很快,成果在國內2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創造了一批高產紀錄:在新疆3年畝產超1000公斤,在浙江連續4年畝產超800公斤,8個省畝產超800公斤,11個省畝產超700公斤,17個省畝產超600公斤。

  “小時候我在田間幹活就想:插秧太辛苦了,什麼時候能不用插秧呢?”幼年在老家湖南株洲幹農活時播下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1970年大學畢業後,讀無線電技術專業的羅錫文被分配到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在貴州的9年,羅錫文直言對他的人生影響重大,“後來我總對學生們講,一定要到實踐中去,實踐出真知”。

  9年裡,羅錫文和工人一起幹活,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第一個工種是在鑄造車間挑鐵塊。將100多斤的鐵塊挑上3層樓高的沖天爐加料口,對剛畢業的他可不容易。愛鑽研的他,很快就研製出一臺皮帶運輸車,從此工人們都不用再挑鐵塊了。

  此後,從用來運鐵水的軌道車,再到拉管機、衝床、發電機和插秧機等,嚐到創新甜頭的羅錫文陸續參與研製了10多種機器。1978年,羅錫文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科技獎項,他研製的錦江18型擔架式機動噴霧機獲得貴州省科技大會獎。

  1979年,羅錫文師從我國著名農機專家邵耀堅教授,在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邵老師一年到頭都想著怎麼讓拖拉機下水田,他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對我影響很大。”羅錫文說,邵老的言傳身教讓自己有了新的目標:“耕牛退休,鐵牛下田,農民進城,專家種田”。

  幾十年來,羅錫文始終朝著這個目標行進。他帶領團隊研製成功的“同步開溝起壟精量穴直播”“同步開溝起壟施肥精量穴直播”和“同步開溝起壟噴藥/膜精量穴直播”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和水田激光平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將原來農民無序的撒播改成有序的直播,引領了我國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的進步。

  從2006年起,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在國內26個省市(區),以及緬甸、老撾、泰國、蘇丹、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家推廣應用。各地推廣應用結果表明,採用精量穴直播技術的雜交稻畝產可達600kg以上,常規稻畝產500kg以上,比人工撒播、人工拋秧和人工插秧分別增產10%、8%和6%以上。為了推廣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他一年要跑十幾個省。2013年就去了8次新疆,今年已經去了7次江西。“我們研究的農機一定要轉讓出去,讓企業願意要,讓農民能用上,否則就是擺在實驗室的樣品。”

  除了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水田激光平地技術,羅錫文積極推動智慧農業建設,研製成功的農業機械導航與自動作業系統突破了十大關鍵技術,取得了三項創新成果。7月27日,羅錫文團隊研製成功的國內首個主從導航收穫機系統,在甘肅省金昌市成功收穫小麥。這套系統基於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通過無線自組網絡連接無人駕駛收穫機與無人駕駛卸糧車,實現主從協調。團隊兩個無人農場也將在2020年正式投入生產。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比發達國家大概落後三四十年。現在,我們在搞機械化,他們在搞電子化、智能化、信息化,所以任重道遠、責任重大。現在,我們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落後於人,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我就不相信我國做不出來,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我們的技術總不能一直落後於國外。”羅錫文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