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信息化手段監管赤黴病防治

“你看,這是潁泉區寧老莊鎮的12畝小麥田地作業軌跡及作業情況,用藥總量12.9升,飛行時長7分30秒,高度2米,噴灑流量為每畝1升,行距5米。”在

安徽省阜陽市大田農社的後臺辦公室內,農服業務總監陳傳峰正通過電腦瞭解潁泉區、潁州區近期100萬畝在地小麥的飛防作業情況。在顯示屏上的電子地圖上輕輕點擊,立即顯示出所在小麥地塊的赤黴病防治情況。

通過引入大田農社的第三方數據監控系統及時督促植保飛防保質保量,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可以及時瞭解到統防統治的作業質量。這是阜陽市今年首次在小麥赤黴病防治中引入質量監督及評估機制,以確保小麥豐產豐收。“專家預測今年赤黴病將偏重發生,糧食保障作為頭等大事更不可掉以輕心。”阜陽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張學一介紹,為保證該市750萬畝小麥安全,阜陽市今年春季整合投入1.7億元資金用於赤黴病統防統治,調動3萬多臺植保機械、600多個飛防組織對在地小麥進行兩次打藥、全覆蓋防治。

“進入4月,我們的飛防任務特別重。每天都是從早飛到晚不停歇,搶抓黃金防治時間。”25歲的飛防手劉貝一邊嫻熟地操控著正在飛行的無人機,一邊介紹情況。阜陽市4月初對飛防手統一進行了飛前培訓,要求嚴格按照技術操作規範飛行。

“市裡今年投入鉅額資金防治小麥赤黴病,我們更要抓好具體細節,把資金用好、用實。”阜陽市植保站站長陳愛紅介紹,他們將全市的小麥分佈圖根據成熟程度進行分段式防治,繪製了“作戰地圖”,一輪防治結束後再進行第二輪,不留死角,尤其是品牌專用糧食及貧困戶的小麥田。

除了引入第三方GPS等信息化手段對小麥防治進行監管,阜陽市還將在後期結合小麥生長及健康狀況進行防治效果的評估,做到“打好藥還要查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