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澜沧县凭借着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今的拉祜人民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不仅改变了原来刀耕火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还走上了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跨越千年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观一幕,澜沧—成为了我国展示拉祜族文化的一道窗口。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云南建设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明确要求必须抓好“直过民族”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问题。澜沧县抓住国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持的重大政策机遇,坚持把产业+技能扶贫和科技扶贫等工作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支撑和根本措施,加大产业建设力度,着力构建起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全面打造脱贫攻坚的澜沧样本并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从严从细从实 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为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澜沧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普洱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向脱贫攻坚聚集,做到扶贫工作优先研究、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切实突出群众主体,聚焦精准发力,全面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坚定不移下足脱贫“刺绣功夫”。

决战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责任层层落实到位。澜沧县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着力强化组织指挥、汇集攻坚合力、严实攻坚作风,形成了“一盘棋”工作格局,把内力与外力凝聚成合力,为攻坚决胜提供坚强保障。建立“4842”机制,即:建强上下联动的“四级”责任体系,落实合力攻坚的“八类”主体责任,建立建强监督检查“四支”队伍,严格奖惩并重的“双向”考评问责,推动形成责任清晰、时限明确、奖惩严明的攻坚氛围,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运转有序、联动有效、落实到位。共选派20名县处级领导担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指挥长,在村民小组组建2509个脱贫发展委员会,选派695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0804名各级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和《澜沧县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把脱贫攻坚第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和考察识别干部的主战场,2014年以来,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任用干部196名;同时,澜沧县纪委会同督查、扶贫、财政、发改、民政等部门长期开展联合督查,对工作不严不实的,该约谈约谈、该通报通报,把纪律和作风进一步抓严实。坚持以“县级项目库”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八类”主体作用,狠抓“再精准”,工作措施和项目安排实现由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转变。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以村级脱贫攻坚作战部为主体,采取看人、看衣和粮、看房、看有无读书郎、看有无病人卧床、看劳动力强不强、看产业支撑强不强、看家底和家私、看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看社会保障与结对帮扶等“十看”工作法,全面摸清和纠正非建档立卡户漏评及建档立卡户错评、错退等问题,并细化到各部门,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路,是一个村发展的“命脉”。路通了,村民接触外界多了,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学习掌握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更便捷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贸易等渠道畅通了;村民奔向小康、告别贫困的日子也就更近了。”普洱市委政法委驻安康乡糯波村第一书记毕超信心满满地说。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澜沧县西北部的安康乡,这里距离县城129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有3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地处乡政府西北部17公里的糯波村系全县10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共有2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常住人口753户2822人,佤族占总人口的99.96%,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民族、宗教、特困、边远“五个特点”的“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交通落后、自身发展力不足、缺乏资金、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固定和特色产业是制约糯波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破解糯波村“行路难、路难行”的难题,普洱市有关单位与澜沧县级部门上下联动,积极争取资金,2016年上半年,对安康乡至糯波村委会约17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柏油路面硬化,2017年,初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截至目前,村委会至除河边寨外的6个寨子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通车;2018年起,依托政策,对标对表对村组内道路和串户路进行全面硬化。截至目前,共硬化村组内道路和串户路30030平方米。路网的顺利织密,夯实了糯波村发展的基础,给村民带来了新希望、催生了村民发展的新动力,激发了村民自立更生的新斗志。

强化日常监督,从严从实抓好整改落实。近年来,澜沧县先后迎接了中央巡视、省委巡视、省对澜沧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市委巡察、市级脱贫攻坚工作督导等各类巡视巡察、检查考核,澜沧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针对反馈问题深刻反思警醒,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整改台账,实行挂账销号管理。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科技引领发展 带动一番富民产业

澜沧县域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辖20个乡(镇)、165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50.99万人。2019年底全县累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8290 户210410 人,其中已脱贫55480户203501人,是云南全省、普洱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与缅甸毗邻而居,有着热带雨林区气候、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的优势。人均耕地面积超过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林业用地面积960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3.24%,放眼望去处处是绿水青山、生机盎然。近年来,澜沧县依托产地资源优、产业基础广、文化底蕴深、技术支撑强和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大力实施“4+5”扶贫产业发展战略,即巩固提升茶叶、蔗糖、畜牧、冬季农业“四大传统产业”让农民实现脱贫,培育做优林业经济、热带水果、香料、乡村休闲、转移就业“五大新兴产业”让脱贫成果得到巩固。

笔者了解到,澜沧县生态茶面积34.8万亩,其中:4.5万亩获得有机生态茶认证,古树茶面积3.6万亩。年内,实现茶叶总产量2.87万吨,产值19.7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6万户9.3万人,人均增收7046元。畜牧业方面,201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达17.46万头,生猪存栏40.4万头,家禽存栏313.72万羽;大牲畜出栏3.1万头,生猪出栏43.5万头,家禽出栏247.62万羽。实现产值12.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5.6万户20.5万人,人均增收3195元。蔗糖产业方面,2019年澜沧县甘蔗种植面积29.49万亩,实现产值4.8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6万户6.59万人,人均增收4376元。冬早蔬菜产业方面,201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69万亩,实现总产值3.2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9万户7.7万人,人均增收1622元。

“去年4月份的时候院士专家来这里指导我们学习,我就报名了,院士专家能亲自到这里授课、教技术给我们,我们很感动。多学点技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我们村的人现在收入都越来越多,以前想都不敢想。”来自竹塘乡东主村田坝一组学员王伟清表示。

“来到竹塘乡蒿枝坝才知道,上课的都是院士、专家、教授、博士,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学习中,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雏鸡脱温室;学会了养殖场的规划设计、饲养管理、牧草种植和青贮技术;还实际操作了疫苗的接种方法;实习了动物的解剖,学会了疾病诊断和治疗,收获实在是太多太多。”来自上允镇下允村的张忠玲说道。回到村里,张忠玲按照院士专家所教的知识,自己建了200多平方米的鸡场,盖了脱温室,现在饲养了600多只土鸡,如今的她已然成为了全村脱贫产业的带头人。

这样的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例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得益于中国工程院的帮助。专家团队根据澜沧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寻找突破点,找准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方向,确定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科技扶贫思路,制定了《澜沧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找准科技扶贫的切入点,大力实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健康扶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六大科技扶贫示范行动工程,着力推进科技进企业、进田间、进学校、进村寨等“四进”和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项目等“五落地”,创新科技扶贫新机制,着力打造科技扶贫“试验田”。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据悉,朱有勇院士团队经过全面调研和精准分析,与澜沧县委、县政府共同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2017年,按照“1+N”模式,在澜沧职中开办1个三年制“院士专家指导班”,在竹塘乡开办4个“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招收学员240人。2018年至2019年,在竹塘乡、上允镇、东回镇开办20个“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招收学员1200人。其中以竹塘乡为试点,积极实施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等科技扶贫产业示范项目,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茶、甘蔗、粮食、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自2015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在澜沧推广了一批新技术,其中林下有机三七创新技术和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是两项具有代表性新技术推广成果。林下有机三七创新技术是院士专家针对雨林山岭区的森林资源,把林下生态环境与三七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创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体系。同时还从全国各地引入一批科技企业到澜沧落户。朱有勇院士团队通过“三证”管理监管模式引入了一批扶贫企业在全县多个乡(镇)选点试种,三年的三七亩产量在50到80公斤,地上部分的茎和花亩产在20到30公斤。目前,全县共有9家企业实施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全县共试验、推广种植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7305亩,预计产值5亿元以上,能够有效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澜沧县采取“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社会组织”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即地方党委政府抓统筹、抓监管,企业出资金、找市场,院士专家出技术、出标准,农户出林地、出劳力、获得报酬,协会、合作社负责行业协调。这种模式构建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等各方之间的资源利益连接机制,让各方的积极性都能在产业中体现,具有示范、复制和推广的意义。澜沧县计划到2028年,发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规模达20万亩,建成种植规范化(GAP)基地15个,林下有机三七干品年产量1000吨,年收益达20亿元,带动脱贫1万户3万人以上,带动农户致富5万户15万人以上,真正把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培植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把澜沧打造成“林下有机三七”之乡。

扶贫扶志扶智 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拉祜族5.8年,佤族6年,布朗族6.7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3.2年、低于云南全省人均水平2.2年、低于普洱全市人均水平0.8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非常弱,是澜沧“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工作中的最大难题。

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直过民族区”精准脱贫,关键是增强内生动力,为有效破解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等难题,澜沧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贫困群众对自身现状有正确认识,激发贫困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和信心,去除“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以“爱心超市”为依托,积极探索民族直过区以人居环境提升积分管理、乡风文明积分管理、自助式帮扶积分管理、产业扶贫积分管理为主的积分式扶贫激励长效机制,建立“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用积分兑换物品,让积分参与产业扶贫股金分成,在群众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户养成好习惯、树立好风气、争当好村民、过上好日子。目前,全县已建成并运营“爱心超市”107家,已经成为民族直过区汇聚社会帮扶力量的中转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加油站。结合“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火塘夜校”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培训农民1.64万户、6.5万人,大力倡导新生活、培育新农民实现文明脱贫。

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澜沧样本  “直过民族”圆梦脱贫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实施定点结对帮扶,通过五年的努力,中国工程院及朱有勇带领的专家团队找准澜沧的“贫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开院士为农民办班之先河,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扶贫的战略规划,制定“1+N”职业教育扶贫具体措施。2017年,按照“1+N”模式在澜沧职中开办1个三年制“院士专家指导班”,在竹塘乡开办4个“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招收学员240人。2018年至2019年,在竹塘乡、上允镇、东回镇开办20个“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招收学员1200人。在“院士班”的教学中,师生均受到院士、专家手把手地指导,在马铃薯班,专家还特意安排2亩实验地让学员进行种植、管理、开挖、测产、分级学习。学员通过整个阶段的学习,进步较快,获得了云南农业大学教师的好评,全日制院士班目前已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冬季马铃薯种植培训班,酒井乡坡头老寨的马正发2018年种植10亩,收入7万元,他还带动整个寨子进行种植,有6户收入超过2万元。在禽畜养殖培训班,拉巴乡音同村罗小虎养殖的150头猪、200只鸡,年收入7万元。南岭乡麻栗村罕志昌通过培训改善了养殖模式,提高了养殖技术,现增加了100头猪和500只鸡的养殖规模,年收入可达6万元。

据悉,为加快发展边疆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村职业人才助推脱贫攻坚,中国工程院积极协调云南省委、省政府争取4.9亿元的建设资金,着力将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打造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五年来,共派出410人次农技人员全程参与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示范推广,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逐步解决澜沧县科技人员业务技能不强、专业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完善覆盖全县科技扶贫第一线的科技扶贫特派员人才配备,壮大与稳定本地科技人员队伍,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靠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就学、资助,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为重点,2014年以来在教育领域共投入4.86亿元,依法控辍保学、义教均衡达标,确保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实现教育保障

澜沧扶贫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最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能体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扶贫的崇高情怀深得民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完全正确,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科学有效。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快乐拉祜》的欢快歌声回响在拉祜山乡,金色阳光的悠长,袅袅炊烟的干爽,浓郁的拉祜风情,如今的澜沧,一座不需要华丽装饰就已然独特的城市,拉祜儿女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

记者谢玉鑫 通讯员李艳美 张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