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堯舜禹禪讓說的是 上古時代華夏族的三個首領堯舜禹之間以“讓賢“的原則依次傳承“天子”位的故事。當時的“天子”乃是部落聯盟首領,實行民主推選制度。不過,對於堯舜禹禪讓的真實性,歷代都有人表示懷疑,不管其真假,作為歷史事件來說,堯舜禹的“禪讓”代表了華夏民族在原始社會的尾聲,其後華夏民族便進人了更加高級的文明時期。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在堯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生育,都被淹沒。這時居住在崇地的一 個名叫鯀的部落首領,奉了堯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鯀用了將近9年的時間治理洪水。不僅沒有制伏洪水,反而使洪水鬧得更大更兇了。鯀只知道築造堤壩擋住洪水,不知道疏通河道,後來,堤壩被洪水沖垮了,災情便越來越嚴重。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發現鯀的工作失職,便殺了鯀,讓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禹汲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把以堵為主改為以疏為主。他同益、稷二人帶領工人四處考察,立了許多標記,最終得出治水案。他認為黃河水患最嚴重,其次是濟水、淮水和長江。於是,他從壺口起把龍門山開了一條大路,又把砥柱山挖出一條深坑,從津往北連開九條大河,使黃河水患平了下去。然後又疏通濟水的源頭,使濟水一面通黃河,一面通山東的汶水,治平了濟水之患。他又從河南桐柏山起、把淮水分為兩路,一路通山東泗水,一路通山東沂水,把淮河水患平下去了。疏導長江的工程則從四川的岷山做起,也以疏浚河道、加速行洪為主,把長江水引到東海去了。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傳說在禹治水的13年當中,他曾經有3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不人。他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於是,3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經過多年的努力, 禹終於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對社會的安定、繁榮、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人們為了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大禹雖然只是一個封國國君,卻很受舜的寵信,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每逢舜當眾表揚他的功績,他總說是舜領導得好,指揮得好,運籌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風範感動了民眾,民眾擁戴舜的結果。或者說舜慧眼識人,善於用人,把功勞都記在其他幾位大臣的賬上。舜於是發覺得大禹仁厚可靠。後來,乾脆讓大禹直接替自己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託付給大禹,讓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國家政事。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通過16年的觀察,舜覺得大禹可以當自己接班人,就當著眾位大臣說要把帝王之位禪讓大禹。大禹多次推辭,並竭力推舉舜的兒子商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大禹為了避免與商發生衝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去,躲就是3年。3年中,天下諸侯不去朝見商均,來朝見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實力,是在舜死後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後來,大禹命人鑄造了象徵九州和平的九鼎。這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產品出現了剩餘。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權力,將剩產品據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始瓦解。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大禹死後,被大禹選定的繼承人東夷首領伯拒不接受。後來大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便擁大禹的兒子啟為部落聯盟首領。啟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夏朝,從此開創子繼父位的世襲制度。

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 更多歷史趣事,敬請關注“歷史百科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