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如果你喜歡旅遊,那麼在各個地方遊玩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些店鋪,看起來名稱是一樣的,但是其實也有不少的差異,這次我們就聊一下便利店。

說起便利店,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過去,在我們生活的周邊,都會有一些小店鋪,這些店鋪面積不大,不過裡面售賣的商品種類卻很多,一般都是跟日常生活相關的。我們通常稱呼為雜貨店,或者西洋化一些,叫做“士多店”,這是取自於英語中store的諧音。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這些小店鋪慢慢減少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連鎖便利店的出現。這些連鎖店鋪在採購上有規模效應,加上統一的形象管理,很容易擴張分店,使得很多個體經營的小店鋪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漸漸只能散落在便利店沒有覆蓋的地方。

然而,當一些朋友從國外旅遊回來後,發現同樣是便利店,即使是同樣的名字,也有很大的區別。例如,日本的便利店像是一個飯堂,每當吃飯的時候,或者是夜宵時間,人們都會在便利店裡面解決“溫飽”的問題。而國內的便利店,卻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雖然在一些大城市的商業區會存在,但留給大家更多的只是一種“高級雜貨店”的形象,大多是解決午飯時間緊迫的問題。

不少國外旅遊的朋友相信也會有體會,當你找不到吃的地方,便利店就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那麼,為什麼日本的便利店像飯堂,國內的便利店像雜貨店呢?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們先說說其中三個吧。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第一是文化的原因,8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誕生了,這就是如今大城市裡處處可見的“7-Eleven”。隨後,日本把便利店發揚光大。由於便利店是超市的一種便利的補充,迅速在生活節奏比較快的日本發展起來,並且分為居民區和加油區的兩種主要類型。

而便利店引進到國內,通常認為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而且主要是在大城市開始。這就造成了大家對這種“一站式”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國內的人們大多還把便利店停留在雜貨店的印象當中。

第二是習慣的原因,在國外,由於得到大家的認可,人們往往會把便利店當作一個快捷的小餐館。當然了,便利店也因此提供很多不同的食品,甚至有一些面積大的店鋪,還提供很多餐桌,方便人們就餐。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而在國內,很多便利店的面積都很小,即使在大城市的商業區中,不少人還只是把便利店當作一個臨時的補充。如果時間很緊,就匆忙買一個小飯盒、小蛋糕之類的,外帶的形式十分普遍。

第三是渠道的原因,由於便利店這個概念引進到國內的時間很晚,而外賣這個概念得到迅速的認同,因此很多人寧願去餐廳叫外賣,也不會選擇在便利店進餐。

所以這也帶來一個差別,像日本的便利店,裡面的食物種類很多,基本上可以滿足大家各種需求,甚至說一水之隔的中國臺灣,在便利店吃飯的文化也很普遍,有人甚至說,便利店吃的東西相當不錯,特別適合早餐和夜宵。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在國內,中餐為主的需求,使得便利店很難提供可以長期保持的中餐,即使有一些方便的盒飯,通常也是不太好吃的。所以,大家也就失去對便利店吃飯的興趣,從而轉向餐館的外賣,起碼是熱騰騰的,而不是冰凍加熱的。

不過,如今一些大城市裡面,例如廣州、深圳等,很多商圈裡面的便利店都在朝著用餐這個方向發展。米飯、蛋糕、咖啡等等,一樣都不缺。但是根據經驗來看,這些食品的出品跟國外提供的區別還是不小。正是因為習慣文化等原因,制約著國內便利店的多元化。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所以,出去旅遊的小夥伴,見到有便利店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感受一些不同文化差異下,同樣的店鋪有何不同,有些便利店的食品真的很好吃,值得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